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在想,倘若,不是因着这首诗,大抵,没有几个人可以记得崔护。 大唐是个繁星璀璨的时代,唐朝的诗人占尽了上下五千年的风光。 一个繁盛辉煌如同牡丹初放的时代,春风不度素颜色,他含着他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竟无意间攀尽了那一抹春色。 这个故事,最早被收录在《本事诗,情感》。于明朝时,被搬上台面,叫做《桃源三访》,又名《桃花人面》。 后人,却一直愿意称之为--《桃花缘》。 话说,这明朝是个有意思的年代,叫人忍俊不禁。 鲁迅先生就曾说: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明如何佳,殊不知,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 唐诗,宋词,元曲,到最早的诗经,乐府,汉赋,民歌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无不是诗文当道,歌赋年华。 乐府诗香醉千古,汉赋奇葩秀芳华。魏晋诗文,中华风骨。大唐诗情,盛世华章。 五千年来,陈旧的历史就这样踏着诗经、乐府的朴实无华,携着唐诗、宋词的旖美哀愁,伴着元曲、民歌的低吟浅唱,一路曳步而来,翻开一篇又一篇,时代的篇章。 如画的江山就这样被划分开来,一边江河壮阔,一边风花雪月,竟也是两两相映,互不相侵。 然,到了明代,世风日下,竟一天天衰颓下去,喵了个咪的,还整什么等级划分,你看,“八妓九儒十丐”,读书人竟然居于乞者之上,娼妓之下。 如此荒唐,怪不得大明江山,被一个乞丐捡了去。 明代的各种皇帝更是开了各种先例,整出了各种新鲜的。坐在龙椅上玩世不恭,各有各的神秘传奇。 宣德帝在皇宫里走笔翰墨,大有宋徽宗往日瘦金笔点破江山的翙翙之态。 正德帝不爱后宫佳丽三千,偏偏要去乡村野店赏那朵李凤姐的头上的海棠。 从此,不是一枝梨花压海棠,而是天下红粉皆汗颜,让一枝海棠独独占尽风姿,压遍后宫粉黛无颜色。 就好似唐明皇独好杨贵妃那一口肥肉一样,人家正德帝就是欣赏这长在山野里的一枝独秀,奈何? 嘉靖尊教道,敬鬼神。成天琢磨着不老之道,日求长生,不思朝政。谁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瞧人这国君当的,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经济竟然还空前繁荣。 亲。。。不要觉得无语,有时候,历史真实的一面,就是这样叫人啼笑皆非。 到了明末萧条的世景下,还站起了一排名赫江南的《秦淮八艳》。 从那个让一代枭雄吴三桂一怒为红颜,破了山海关的陈圆圆,到叫冒辟疆公子一眼见之便满心惊而爱之的董小宛,随便挑一个往那儿一站,都是一抹传奇。 怪不得《鹿鼎记》里,韦小宝咬牙切齿的要反清复明,夺回属于他们的钱和佳人。 这个极其有意思的年代,倒还是留下了不少趣味,亦诞生了不少才子佳人,虽说诗词歌赋日渐零落,倒是开启了小说,戏曲的创作顶峰,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妩媚与传奇。 当《桃花缘》以这样的形式被公之于众,我们,才依稀看清,桃花染春风的旖旎与妩媚。 博陵县那个才情俊逸,孤高清傲的才子,叫做--崔护。 生于书香门第,个性深沉,不喜与人相交,常常独自行走于风榭月沿下,清扬月色,孤世清凉。 清明时节,没有雨纷纷。 这天,清风暖醉,弱柳扶阴,他一个人去了都城南门踏春。 古时春游,叫做寻春。殊不知,他这一寻,竟不小心,踏碎了红尘。 正是疏花朗柳,沉迷其中,一不小心,踏入了春分深处。 正觉口渴体乏,想寻一处人家讨口水喝。 便沿柳而入,行至水穷处,只见,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亩之地皆是桃花初绽,清风欲染。 遮掩着素雅出致的农家小屋。 他走上前去,轻叩门扉。 扣了许久,料想,这等出尘雅致的地方,一定是幽人独居,唯有沉淀了止水梵花的俗念,才能悠悠然揽尽这等人间清欢。 正沉思。 却听得柔柔询问,似桃花初绽的轻柔与温婉。 “寻春独行,体乏口渴,来此求饮。” 他如实道。 木门应声而开。 霎时间,只觉,满园春色瞬间失掉了颜色。 今夕何夕,遇此良人。 此时大唐,盛行牡丹富贵,人人贴翠倚红,难得,见到这般素雅的颜色。 便一时间,入了眼,倾了心。 她莲步生尘,极识礼数的将他让进屋内,赠茶添水。 他一边悠悠饮茶,一边淡扫屋内陈设,但见窗明几净,满柜诗书,桌上一尘不染,笔砚罗列,墙壁上悬挂一联: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染霞。 语句雅致,情趣不俗。 想必这女子也定是来由不凡。 一边有意无意的谈些春风染桃花的多情话题,一边小心翼翼的询问眼前的女子家世出处,到底是书香浸染的碧玉风范,一一应答,无不妥善。 然后,他展其博学,将古今春光尽数,一一解析抒怀。 她,亦不言语,低眉和颜色,时而付与浅笑嫣然,表示称许。 最后,他迎上她一汪盈盈秋水,似吟非吟: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爱君笔底有烟霞,腹有诗书气自华。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灵慧的女子听得出一二,知书识礼的温婉女子,有生性矜持的傲和月下柳梢头的娇。 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已是逾礼。 却又听得,君心暗倾。便顿觉无措,默默垂下眉眼,不再言语。 崔护亦是乱了阵脚,不知是否言语上冒犯了眼前的简静女子,不敢再多加言语,唯恐,惊了她的素洁无邪。 眼看,已是暮色将近,只得深致谢意,惜惜作别。 自君别后,相思已是,不曾闲。 他对她,一见倾心,她又,何尝不是。 崔护归去之后,沉醉于诗书,心思不复他顾。 君不见,有美一人,为君用心如日月。 君不见,有情一人,日日醉花前,忆昔初识面。 君不见,回廊一片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亦不知,她多少次又多少次,垂眉花前,拈花而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秋水深深,远山弯弯,任是春风,吹不展。 一年春华成秋碧,几度红尘来去。 转眼,又是一年春来时。 但见桃花,又一次揉碎了满城春色。 记得去年今日事。 城南旧事,桃花人面,突如而来的相思竟扰的他心绪难宁。 带着满心无法压抑的情感,他循着旧迹再次来到那座桃花院落。 去年今日此门中,桃花人面初相逢。 人面只今何处去?唯留桃花笑春风。 恨君来时秋已半,春慵无力百花残。 城南访旧,不见旧时人,唯有旧时春色,映着满地凄凉。 悻悻而回,想罢,到底还是不甘心。 她究竟,去了哪儿?莫不是,已经许了人家。 这样想着,更觉不安,便而再一次前往。 这一次,刚踏足门前,便听到一老者巍巍哭声。 忙走进询问,老人倒是没有半点惊异,问道:你是崔护吧? “晚生正是崔护。”他拱了拱手,点头道。 “是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去年此时,她为你一面相思竟成灾,只说你若有情,必会来寻。春去秋来,却迟迟不见你。直到前些时日,她出门未归,归来时,见你留在门上的诗,便深觉,错过一面,已是,错过了一生。愁肠寸结,积郁成疾,不茶不饭而亡啊。”说到这里,老人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月轻痕,生已为君欢。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原来,伤心又岂独息夫人。 听罢原委,仿若五雷封顶。 他不顾礼节,跑入内室,抱住眼前的桃花人面,再不愿松开手。 满园桃色葬深情,卿须怜我我怜卿。 卿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依稀间,又见南朝旧梦,《华山畿》再度重演。 与之不同的是,一汪男儿泪竟融化了她冰雪般清冷的容颜。 结局,想必,是每个人都心许的圆满。 得天垂怜,他们,比华山那对有情人要来的幸运得多。 每一种一见倾心,都是,三生石上旧情缘。 前生,你渡我,此生,我渡你,来世,便可修得白首不相离。 自叹多情是足愁, 况当风月满庭秋。 搁笔罢。 有一种欣然,悦之无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