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章 儿科病症の急性细菌性痢疾篇の单纯疱疹性口炎篇 の猩红热篇 の百日咳篇の麻 疹篇 の...

 陋室书屋2 2014-01-15

第四章 儿科病症の急性细菌性痢疾篇の单纯疱疹性口炎篇 の猩红热篇 の百日咳篇の麻 疹篇 の风 疹/水 痘篇の蛔虫病/蛲虫病篇の遗尿症/脱 肛篇  

2014-01-03 16:24:29|  分类: 百病巧治 |字号 订阅

750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750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第四章 儿科病症の急性细菌性痢疾篇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第四章 儿科病症の急性细菌性痢疾篇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第四章 儿科病症の急性细菌性痢疾篇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 因:急性细菌性痢疾,又称急性菌痢,是一种常见的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小儿最为多见。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症 状:起病急,头痛、恶寒发热、体温可达38~40℃,周身不适。初起即为糊状或水样便,很快便转为黏液脓血便,便意频频,里急后重,便次可多达几十次,量较少,伴阵发性腹痛。中毒型菌痢,常没有腹泻,起病即见高热,嗜睡,甚至昏迷,抽搐等症,可危及生命。血常规和大便常规检查可以确诊。

    ●治 疗:本病重症必须送医院治疗,轻症可用家庭巧治法。  

    一、内 治

    1.鲜马齿苋捣烂,取汁20~50毫升,加糖适量调味,隔水蒸熟,或干马齿苋120克煎浓汁。适用于婴幼儿服用,每天2次。年龄大点的孩子,可将马齿苋入开水中焯熟,加大蒜、醋、盐、等调料,作凉拌菜食用。同时还可用马齿苋50克,煎汤代茶频服,直至病愈。

    2.紫皮大蒜煮熟吃,每次1~2瓣以上,每日3次,或不拘时,尽量多服用。

    3.马齿苋、薏米、山药各适量,煮粥食用。每日3次,或少食多餐,至病愈。

    4.生姜、葡萄、萝卜各等量捣烂,取汁50毫升。加糖适量,顿服,每日2次。适用于有呕吐的小儿,效果颇佳。

    5.生大蒜4~8瓣,捣烂后用冷开水400毫升浸泡4小时,过滤取汁,加糖适量调味,1天分4次服完。或加油盐调服。

    6.山楂30克,木香10克,水煎,加糖适量,每天2次分服。

    7.黑木耳80克,豆腐250克,大蒜1头共煮汤,加调料适量,每天3次分服,连服数日。

    8.牛奶250克,荜茇10克,红糖30克,水煎,加糖调服。

    9.怀山粉150克,荜茇10克(研细末),或马齿苋

100克(切碎),红糖适量,煮粥,随意食用。

    10.醋冲白糖,代茶频饮。

    11.霜打的萝卜叶,煎汤代茶频饮。

    12.柞树皮10克,煎汤加入白糖代茶频饮。

    13.薤白(小根蒜)30克,同小米煮粥吃。

    14.野苏子(铁苋菜)鲜全草1把,洗净,切碎绞汁加适量糖,上锅蒸熟服用。每天2次。

    15.旱莲草(牛心草、红旱莲)15~30克,水煎代茶饮。

    16.黄瓜藤、叶或干黄瓜藤,不拘量水煎代茶。

    17.马齿苋适量,大蒜数瓣,共切碎,打入鸡蛋1个,拌匀炒食,每餐1个。

    18.小蓟根(刺菜的根)30克,水煎代茶服。

    19.鸡冠花100克,水煎加入白糖代茶。

    二、外 治

    1.鲜马齿苋捣如泥,合芥末粉调匀,敷脐,每日换药1次。

    2.五倍子末用醋调糊,敷脐,每日换药1次。

    3.五倍子15克,黄连5克,木香10克研末,酒调匀,敷脐,每日换药1次。

    三、其 他

    (一)针灸或点穴疗法

    针刺、艾灸或点按天枢、足三里穴(均为双侧)。针刺以中度刺激,留针15分钟;艾灸各穴为10分钟,勿烫伤皮肤;点按穴时适度。每日1次,6~10次为1个疗程。

    (二)耳穴压豆或按摩

取穴大肠、小肠、神门、交感。白痢者加脾穴;赤痢者加心穴;里急后重,便次多者加直肠;恶心呕吐者加胃、贲门;发热者加耳尖放血;久痢者加肾。

    (三)推拿

对湿热痢者: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清河水,推下七节,分阴阳,运内八方,清肺经,揉天枢。对于寒湿痢者: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和上巨虚。

    【防  护】①密切注意小儿的病情变化,对高热、嗜睡、抽搐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②患儿要多喝水,吃流质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腻之品。③注意隔离,处理好排泄物。小儿用具煮沸消毒。④教育培养孩子养成生吃大蒜的习惯,尤其是在流行季节,应每天吃生大蒜5瓣以上。⑤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单纯疱疹性口炎

    ●病 因:单纯疱疹性口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病毒平时附着在人们的口腔里,通过飞沫传染。本病多发生于天冷季节,6个月至2岁左右的婴幼儿最易罹患,而且症状较重,也可发生于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也相对减轻。

    ●症 状:起病急,往往突然发烧,体温可达39~40℃,流口水,开始口腔内看不到任何病变,一般2~3天后,可见舌上、牙龈、颊部及腭部黏膜发红、肿胀,出现密集成团的透明水泡,大的如绿豆,小的如针尖样。水泡很快溃破,随之出现溃疡,体温也会开始逐渐下降至正常。如不继发感染,一般一周左右就可自愈。溃疡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本病有三大特点:一是往往伴随着其他发烧的病、特别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感冒、麻疹或小儿麻痹症而来。二是本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病毒传染病,只是婴幼儿最易在口腔中表现出来,它还可波及角膜、皮肤、外生殖器、脑膜等部位,严重者可致角膜穿孔、失明、单纯疱疹性脑炎,并出现高热惊厥、瘫痪等。三是本病很少产生抗体,故有复发性的特点,可伴随一生。尤其

在患其他疾病,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复发。

    ●治 疗:本病一旦确诊,除症状严重者需上医院治疗外,一般可在家庭治疗。   

    一、内 治

    1.野菊花(叶、茎也可)、野蔷薇适量,煎汤,加糖调味,代茶频服。

    2.金银花适量煎汤,加糖调味,代茶频饮。

    3.菊花5克,蝉蜕5克,放入小碗内,加水适量,隔水蒸,加入适量蜂蜜或冰糖,代茶频饮。

    4.马齿苋20克(或鲜品捣烂绞汁),水煎,加入适量蜂蜜或冰糖代茶饮。

    二、外 治

    (一)西药

    1.5%苏打水,用棉签蘸药液,擦洗口腔,每天3~5次。可使口腔保持碱性环境,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繁殖。

    2.3%的双氧水(又称过氧化氢液),用棉签蘸药液,擦洗口腔、溃疡面。有治疗溃疡感染及防止感染的作用。每天3~5次。

    3.市售龙胆紫,用棉签蘸药液,搽溃疡面,有治疗溃疡感染的作用。

    4.华素片,含服,依成人量酌减。

    (二)中药

    1.冰硼散或锡类散,吹口或稍加冷开水,用棉签蘸药液擦涂口腔,每天3~5次。

    2.五倍子、青黛各等份,冰片少许,共研极细末,入瓶密封贮存。用时以棉签轻轻擦净溃疡面,将药面撒于溃疡面上,每日4~8次。

    3.敷脐:细辛末30克,米醋适量,调糊敷脐,每天换1次,至病愈。

    4.大黄、芒硝、白矾各等份,米醋适量,面粉少量,调成膏敷脐与足心。每天1次,3~4次即可痊愈。

    【防  护】①预防小儿患发热性疾病,提高小儿抵抗力。②对已患病的小儿,饭后、睡前注意用药、漱口,防止感染,加速溃疡愈合。③病儿的食具应与健康人分开,煮沸消毒,注意隔离,避免扩大传染。

猩红热

    ●病 因: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经呼吸道传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春冬季多见,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以2~10岁小儿多见。

    ●症 状:起病急,发热38~40℃,咽喉痛,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头痛,1~2天后先从颈部开始出现红疹,几小时后遍布全身,最后到脚,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指压后皮肤苍白,几秒钟后又变成猩红色,口唇苍白(又称环口苍白),舌鲜红,舌乳头红肿胀大,状似杨梅,又称杨梅舌。疹出后体温逐渐降低。本病很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有:鼻窦炎、中耳炎、肺炎、心肌炎、肾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等。

    ●治 疗:  

    1.发病后应首先去医院诊治,尽快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2.因本病以咽喉红肿,溃疡最为严重,故家庭可按急性咽喉炎治疗方法进行对症处理。

    【防  护】①在流行季节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②注意隔离,患儿要卧床休息,居室要保持空气新鲜,改食易消化的食物,忌油腻。③注意口腔卫生。④密切注意观察,防止并发症,一旦疑有并发症、立即去医院诊治。

  百日咳

    ●病 因:百日咳又称“顿咳”,它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以2~5岁小儿多发。好发于冬春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症 状:初起似感冒,1~2天后咳嗽逐渐加重,而其他症状减轻,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剧烈咳嗽,咳嗽暂停叹气时,有“鸡鸣”样的尾声,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稠痰液为止,咳嗽的同时,伴有呕吐、面紫、流泪、流涕等症,此为痉咳期。本病恢复很慢,病程可长达2~3个月,并发症多,且严重,最易并发肺炎、百日咳脑病、肺气肿等,常可危及生命。

    ●治 疗:疑似本症时,应立即去医院治疗。家庭可采用下列方法配合巧治。前边“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咳嗽”等节的各种巧治咳嗽法也可使用。  一、内 治

    1.鲜鸡苦胆5个,蜂蜜100毫升,隔水文火炖15分钟,每次服5毫升,每日4~5次。一般用药5~7天即可见效。

    2.鸡苦胆加白糖蒸热,分服。1岁以内,每次服半只鸡胆,1~3岁,每次1个,连服7天。(无鸡胆时,猪胆亦可代替,一个猪胆相当于5~6个鸡胆)。

    3.鲜茅根15克,大蒜1瓣,冰糖适量,川贝3克,炙百部6克,炙杷叶6克,甘草2克,水煎,待蒜熟后喝汤,吃蒜。

    4.小青蛙1只,放瓦上焙干至深黄色,研成细粉,1次服完,每天2次。

    5.全蝎1个,鸡蛋1个,将全蝎炒焦黄,研为细末,鸡蛋煮熟,用鸡蛋蘸全蝎末食用。或将鸡蛋与全蝎末拌匀,蒸熟或炒熟,一次服完,每日2次。感冒时忌服。

    6.鸡蛋1个,金钱草30克,蜂蜜60克,水煎金钱草取汁,沸时冲入鸡蛋,调入蜂蜜,搅匀。每日3次。适用于百日咳痉咳期,咳即作吐,日轻夜重,眼睑浮肿或痰中带血者。

    7.白萝卜200克,洗净切碎,以洁净纱布绞汁,每次取汁30毫升,调加饴糖20毫升,再加开水适量搅匀服,每日3次。若无白萝卜,亦可用萝卜叶代。

    8.板栗叶25克,玉米须50克,水煎,加冰糖适量。分3次服。不可久煎,否则无效。

    9.大蒜3大瓣,切片,用白开水250毫升浸泡代茶频饮,1日服完。大蒜以紫皮者为佳。

    10.紫皮蒜50克,猪胆汁100毫升,将蒜捣烂,加水过滤取汁200毫升,加入胆汁,按小儿年龄每岁每次1毫升,每日服3次。

    11.向日葵茎15克,葵花子10克,冰糖15克,将向日葵茎去皮取瓤,葵花子捣烂,水煎,加冰糖服。每天2次。或煎汤代茶频服。

    12.款冬花9克,冰糖9克泡水代茶,频服。

    13.花生仁5克,红花1.5克,西瓜子15克,冰糖30克,将西瓜子打碎,与花生仁、红花及冰糖加水煮汤代茶饮,并吃花生仁,每日1剂,连服数日。

    14.银耳、冰糖适量,沙锅内煎汤,少量频服,连服3~5天。

    15.生梨、生藕、荸荠各100克,生姜50克,紫苏25克,除紫苏外,诸味药切碎,捣烂,绞汁,再将药渣与紫苏加水适量同煎8~10分钟后取汁,合绞汁同煮沸,滤净,装入保温瓶内,2~6岁每日服1剂,4~6次服完,周岁以下小儿酌减。

    16.鲜生姜15克,捣烂如泥,川贝15克研细末,蜂蜜120克,加水,沙锅熬成膏备用。每次1汤匙,或用乳汁调服。

    17.马齿苋10克(或鱼腥草),加水90毫升,煎至30毫升,加入川贝末1~3克(根据小儿年龄酌定),加入蜂蜜适量。此为1日量,1日内分多次服完,至愈。或马齿苋单用也可。

    18.鲜丝瓜绞汁,每次服汁60毫升,每天分多次服。

    19.大梨1个,麻黄1~3克(根据小儿年龄而定),川贝3克研细末。将梨切下一盖,去梨核,将川贝末放入梨内,加入冰糖适量,盖好梨盖,麻黄插入梨身,稍露出一点即可,如刺猬状,将梨放入碗中,上锅蒸透、蒸熟,拔去麻黄,将梨搅烂拌匀。一天内分多次服完,至愈。

    二、外 治

    1.大蒜6克,鸡苦胆1个,枇杷叶6克,萝卜子6克,艾叶80克,将药物炒热后布包,外熨烫胸背及手足心处,每日2~3次。

    2.浮萍草12克,干枇杷花6克,薄荷叶3克,建兰叶6片,共捣烂,调蜂蜜或鸡蛋清,外敷脐及足心。以上两方,适用于恢复期。

    三、其 他

    (一)针刺或点穴

取穴四缝,三棱针快速点刺至出血或出黏液。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二)耳穴压豆取穴

肺、神门、肾上腺、平喘、交感。

    (三)拔火罐

取穴肺俞,每次10~15分钟,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四)按摩

    1.让患儿坐在家长身上,医者用拇指直推患儿无名指指端尺侧缘300次,再用右手握住患儿手掌,右手拇指直推患儿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300次后,医者改拇指为食、中二指,在患儿前臂正中,自腕至肘直推300次。

    2.医者站在患儿左边,用食、中二指自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自上而下推300次,或用汤匙边蘸润滑油自上向下直刮至皮下瘀紫。若发病初期有发热等感冒症状,加推攒竹、坎宫各1分钟;若体虚,面苍白,多汗者,加旋推小指螺纹面和拇指螺纹面各1分钟。

    【防  护】①流行季节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可服下列预防药:棕树叶或鱼腥草适量,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5天。或大蒜、白菜根煎汤,加糖代茶。或用胡萝卜、红枣煎汤代茶。②本病病程长,症状重,宜采取综合疗法。③小儿居室要通风、空气新鲜。要保证充分睡眠。避免烟尘、异味、噪音刺激。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生冷、肥腻之品。④处理好呕吐物、排泄物。注意口腔卫生,食后、呕吐后要漱口。

 麻 疹

    ●病 因:麻疹,俗称“痧子”,它是由麻疹病毒经呼吸道传染而致,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好发于冬、春季。

    ●症 状:病初起似感冒,出现发热、流涕、咳嗽、喷嚏等,同时还有两眼发红、畏光,眼泪汪汪。2~3天后,口腔内两颊可出现小白点,周围有红晕,3~5天后皮疹首先从耳后出现,逐渐由脖子发展到颜面、胸背、四肢、手足心,至此疹子即出透,若病程顺利,以后就进入恢复期,病程约10天左右。民间流传的“烧三天,出三天,回四天”即此。若疹出又突然隐没,或出疹顺序杂乱,或疹出不透,伴面色苍白,咳嗽气急,高热肢冷,口唇紫绀者,提示有并发症。常可并发肺炎、咽喉炎、肠炎、脑炎、中耳炎等,甚则危及生命。

    ●治 疗:中医对本病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一、内 治

    1.香椿树皮30克,香菜(芫荽)15克,煎水,频服,每日1剂,至疹出透。

    2.白萝卜煎水代茶,频服。

    3.黄芩3克,连翘6克,前胡3克,蝉蜕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病初起发热咳嗽者。

    4.甜酒酿1碗、鲜荸荠10个(去皮),加水少许煮熟服用,适用于出疹期。

    5.香葱、香菜、生姜加调料,作汤,代茶频服,至疹透。有透疹作用。

    6.豆腐250克,鲫鱼2条(约250克),放沙锅内同煮,加香葱、香菜、生姜调料,多煎汤频服。每日1次。

    7.橄榄核仁500克,面粉适量。将橄榄核仁捣碎,磨成粉,掺入面粉,做成糕饼,给小儿作零食随意食用。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8.地丁20克,水煎,或可加糖适量,调味,代茶温服,以疹出为度。适用于疹色紫暗,隐伏不出,高热便燥者。

    9.荔枝肉煎汤,服食。有透疹作用。

    10.鲤鱼1条,豆腐适量,加佐料适量同炖,服用。适用于退疹期。

    11.莲子、银耳、雪梨适量,同煮粥,加冰糖适量,服食。适用于退疹期。

    12.荸荠、鲜藕、冰糖适量,煮熟服食。适用于疹退期。

    13.鲜芦根、或鲜白茅根60~90克,或二味各半同用,水煎汤,代茶饮。适用于发疹期或恢复期。

    14.活蟾蜍(即癞蛤蟆)1个,取其肝脏,在碗中捣烂,加水浸泡取汁,慢慢灌服,以疹出为度,如果微见好转,可继续使用数个,至疹出透为止。适用于小儿体弱,疹出不透,或疹色不鲜,暗红者。

    15.青蛙胆1个,加少许白矾,每次1个,日服2次。适用于麻疹并发肺炎者。

    16.公鸡心1个,捣烂开水冲服。适用于麻疹内陷者。

    17.麻黄1.5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生甘草3克,玄参10克,桔梗5克,细生地黄10克,水煎服。适用于麻疹中期,疹出不透,高热者,或合并轻度肺炎者。

    18.桂花叶30~50克,荸荠150~250克,加水适量,煮至荸荠熟,每天1剂,分3次吃荸荠,连吃2天。适用于麻疹初发者。

    19.蝉蜕5~15克,菊花5~10克,每天1剂,水煎服,至疹退。适用于麻疹恢复期。  

    二、外 治

    1.鲜芫荽(即香菜)、西河柳各30克,水煎,加酒30毫升,煎5~6沸后,先熏蒸口鼻,再用毛巾擦洗皮肤,或小儿浸泡洗澡5~10分钟,可助透疹。

    2.芫荽子30克(用鲜芫荽90克更好),西河柳30克,浮萍(或麻黄)12克,用布包煮沸(春冬季气候寒冷时,可在小儿居室内煮,使患儿闻此药味),用毛巾在煮沸的药液中打湿拧干,烫额、面、手等皮肤暴露部位。若浸泡洗澡,一定要注意保温,免受寒湿感冒。否则极易发生并发症。适用于麻疹隐伏或出而不透。

    3.煮熟的鸡蛋1个(去皮),将热的蛋趁热滚擦如下各处:前胸肋骨间隙,第七颈椎周围,肝区和脾区,肚脐周围,两臂弯,两手心和两脚心。适用于小儿疹出不透,或闭汗不出者。

    4.鲜香菜、鲜紫苏叶、鲜葱白各等份,面粉适量,共捣烂如泥,敷脐及足心。每天换药1次,至疹透出。适用于疹子隐现不透,高热烦躁者。

    5.黑白二丑各50克,白矾15克,面粉、醋适量。研末调糊,敷脐及足心,每天换药1次,至疹透出。

    6.烧酒、黄酒各30克,香菜1把切碎,放入酒内,烧开,用此酒擦前心、后背和手足心。可再做1小碗香菜、香葱、生姜加调料的汤服下。适用于疹出不透,或疹出又陷者。

    【防  护】①流行季节尽量不带小儿去人多的公共场所。②在流行季节可取南瓜藤10厘米长,煎水,每天服2次,连服3天,间隔5天后再服。或用紫草5克,研末冲服,1次服完,7天后再服,共服3次。或用樱桃核30个(捣烂),连根葱白1个,煎水,加糖少许内服,每天2次,连服5天。有较好的预防作用。③患儿应卧床休息,避光,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通风换气好,但应格外注意勿受风寒,以免诱发并发症。④饮食不需特别忌口,宜多吃流质,易消化的食物,生冷之品不宜食用。多饮水,多排尿。⑤保持口腔、眼部卫生。⑥对发热小儿不宜退热过快、过低,以免影响透疹出疹。39℃以上,日用小儿消炎退热栓或物理降温法,但应特别注意防风寒。

风 疹

    ●病 因:风疹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染所致。多发生于冬春季,发病多见于1~5岁小儿。病后可获终身免疫、病程3~5天。

    ●症 状:发病初起颇似感冒,大多症状不重。一般为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声音嘶哑,头痛,结膜发炎,食欲不振,发热(38~39℃),1~2天后面部开始出现皮疹,24小时内遍布全身。疹初为稀斑的红色斑丘疹,面部四肢往往融合成片,似麻疹,疹出后第二天变红,呈针尖样,颇似猩红热皮疹,发痒,3~5天后可隐退,出疹时伴有耳后、枕后、颈、腋下、大腿根部等处淋巴结肿大,1周后肿可消退,据此可与麻疹相区别。

    ●治 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1.高热者,可参照感冒发热处理。

    2.结膜炎,可用0.25%氯霉素药水点眼数日。

    3.瘙痒者,可用含石碳酸1%的氧化锌溶液拭擦。或蛇床子、防风各等份,水煎外洗。或可参照“皮肤瘙痒症”一节处理。

    4.咽痒咽痛、咳嗽者,可服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或参照“急性扁桃体炎”一节处理。

    【防  护】①流行季节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②患儿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多排尿,食用流质,半流质易消化食物,加强营养,忌油腻、生冷食品。③注意口腔卫生,小儿用品宜煮沸消毒或日晒消毒。

水 痘

    ●病 因:水痘是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是通过吸入飞沫或接触被痘疹疱浆污染的物品而传染。以秋、冬季多见,小儿从半岁至6岁很容易被传染,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症 状:病初有轻度发热等,似感冒状,1~2天后,皮疹可依次从躯干、头部、面部、四肢出现,不高出皮肤,数小时后变为丘疹,高出皮肤,再变为透明饱满的水痘,以后变为浑浊,再变为干瘪的水疱。水疱周围皮肤发红、发痒。1~2天后,干枯结痂,几天后痂落,不留疤痕。并发细菌感染时,可形成脓痘,重者可有全 身中毒症状,甚至合并脑炎及蜂窝织炎。

    ●治 疗    

    一、内 治

    1.鲜竹笋50克,鲫鱼1条,共煮汤,加盐调料适量,分次服食,3~5天为1个疗程。

    2.鲜荸荠10个,去皮,切片,加水少许,冰糖适量,煮熟服食。

    3.绿豆适量煮汤,加冰糖适量,代茶频服。

    4.菊花、桑叶适量,煎水代茶频服。

    5.香菜(芫荽)、香葱各适量,加调料,煎汤代茶频服,适用于疱疹初发期,有透疹的作用。

    6.金银花20克,甘草2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5天。

    7.桑菊感冒片,适用于咽喉疼痛,咳嗽者。

    8.银翘解毒片,适用于发热者。

    9.金银花、连翘各10克,蝉蜕5克,赤芍、板蓝根各10克,紫花地丁6克。水煎服。每日2次,每日1剂。适用于发热,痘疹较重者。

    10.竹叶卷心、荸荠、胡萝卜各适量,水煎加冰糖适量代茶。

    11.菊花、蝉蜕(洗净)各5~10克,放入碗内加适量水,上锅隔水蒸,加冰糖适量,每天分3次服,每晚在睡前服最宜。

    12.紫草10克,或芦根10克,水煎,加入冰糖适量代茶,一天内服完。

    13.丝瓜藤、绿豆各10克,白菜根1个水煎,每天1剂,分3次服下。

    14.桑叶、菊花、薄荷、僵蚕、玄参各10克,水煎,每天1剂,分3次服下。适用于发热,咽喉肿痛,咳嗽者。

    二、外 治

    (一)西药

    1.炉甘石洗剂,外搽。适用于痘疹痒甚者。

    2.龙胆紫,外搽,每日2次,直至干燥结痂。适用于痘疹被抓破,或有感染者。

    (二)中药

    1.葎草煎浓汁或鲜葎草捣汁,外搽,每日2次。

    2.马齿苋适量,煎浓汁或鲜马齿苋捣汁,外搽,每日2~3次。尤适用于痘疹溃破及有感染者。

    3.食盐30克,加热水500克,待盐化开,搽洗全身。适用于水痘未破者。

    4.芫荽(即香菜)或芫荽子捣烂,煎水外洗。适用于痘疹初起,有透疹作用。

    5.敷脐:大黄、防风、生石膏、全蝎、青黛各等量,诸药混匀为末,用鸡蛋清适量,调糊,纳脐,每天换药1次,连用3~4天。适用于便秘、口臭者。

    6.生萝卜1个,铅粉3克,燕子窝泥15克,鸡蛋清1个,以上诸药混合捣如泥,再加入鸡蛋适量,拌匀,调成糊状,敷脐,每天换药1次,连用3~4天。适用于高热者,热退即撤药,否则过用会有副作用。

    7.黄豆根上颗粒(根瘤)不拘量,炒微黄,研细末,香油调,涂患处。适用于痘疹溃烂化脓者。

    8.家核桃捣烂,布包绞油,加入少许冰片末,涂患处。适用于痘疹溃烂化脓者。

    【防  护】①流行季节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②注意居室的空气,用具的卫生。③患儿注意休息,多喝水。④控制小儿不要搔抓,抓破者应及时用药处理,勤给小儿洗手,剪指甲。⑤禁用激素类药物。

蛔虫病

    ●病 因:蛔虫病是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多因吃下了被蛔虫卵污染过的食物或水,或不注意个人卫生,蛔虫卵从口食入而引起。

    ●症 状:轻者无任何症状,重者经常腹痛,食欲不振。还常有异食癖,如喜吃炉渣,土块等。时有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等,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出现贫血,面容黄瘦,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易并发胆道蛔虫。肠梗阻、阑尾炎等疾病。 

    一、内 治

    (一)西药

    1.安乐士: 不分年龄、体重,均为200毫克,一次服下,服用一次即可。为广谱驱虫剂,同时可驱除蛲虫、鞭虫、钩虫,对成虫、蚴虫、虫卵均有杀灭作用。

    2.肠虫清:注意:小于2岁的小儿禁服。大于2岁的小儿,0.2克一次服下。服用一次即可,或遵医嘱。

    (二)中药

    1.乌梅5个,川椒6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次。有安蛔、驱蛔、止腹痛的作用。

    2.葱白数节,菜油2匙,葱白洗净,切碎捣烂,纱布绞汁,加入菜油搅匀,空腹服下,每日2次,连服3日。有安蛔止痛的作用。

    3.鲜青梅适量,冷开水洗净,去核,捣烂纱布绞汁,残渣晒干研末,8岁以下每服5克,早晚各1次,一般一天即可。可安蛔,止痛,并有一定的驱蛔作用。

    4.干生地黄120克,水煎,空腹服下。

    5.百部根适量,炒后研成粉末装瓶备用。剂量,每岁1克,每日1次,最大剂量不超过8克。

    6.黑色生丝瓜子20~30粒,将丝瓜子去壳,空腹嚼烂咽下,每日1次,连服3天。

    7.瘦猪肉90克,使君子9克。使君子去壳取肉,与猪肉捣烂,放碗中上笼蒸熟,1次吃完。

    8.白杨树皮根(刮去外皮)适量。切细晒干,研成细末,每日服3克,用白糖拌匀,早晚空腹服下。

    9.使君子炒香,小儿每月剂量为(年龄+1)克;每日总量不超过10克,或每岁每日服1粒,最大量不超过10粒,1次服完,连服3日,有驱虫作用。

    10.鹤虱15克,南瓜子15克,加煎浓汁,1次服下,有驱虫作用。

    11.老南瓜瓤带南瓜子1个(约半碗),加白糖75克,蒸熟。1次吃完。有驱虫的作用。

    12.南瓜子、槟榔各120克,将南瓜子炒香1次吃完,半小时后服槟榔煎液有驱虫作用。

    二、外 治

    鲜苦楝根皮50克,葱根7个,韭菜根7个,鲜橘叶、萝卜子各25克,黄酒渣共捣为泥,文火炒热,敷于脐部,上盖塑料布,外用毛巾包裹固定,上放热水袋加温,保持温度半小时,每日1次,一般敷药半小时后腹痛消失,次日可排出蛔虫。

    三、其 他

    (一)针刺或点穴

    取穴大横(双)、足三里(双)为主。以强刺激或中刺激手法,每日于半空腹针刺1次,1~3次即可。点穴位,以中等手法为宜。

    (二)耳穴

    取穴胆、三焦、小肠、耳迷根。用压豆法或耳穴按摩法。

    【防  护】①注意小儿卫生,教育小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防止“虫从口入”。②患儿服药期间应按时足量服药。③有条件的最好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蛲虫病

    ●病 因:蛲虫病是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传染途径与蛔虫相同,虫体如线头样,易黏附在肛门周围。

    ●症 状:肛门及会阴部瘙痒,夜间尤为明显,影响睡眠,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夜惊、易激惹等症。

    ●治 疗   

    一、内 冶

    (一)西药

    同“蛔虫病”。

    (二)中药

    1.使君子、百部各等分,研细末,每服3~4克,每日3次,连服3天。可杀虫、驱虫。

    2.白头翁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有杀虫、驱虫的作用。

    3.石榴皮3克,槟榔4.5克,水煎,顿服。可杀虫、驱虫。

    4.生榧子10~15枚,捣碎,水煎去渣,空腹顿服,连服2~3天。

    二、外 治

    1.每晚用棉球蘸食用油或醋塞入肛门,第二天早晨取出,连用3~7天。

    2.取1.5~2厘米长的香烟头,先用温水浸湿,再挤掉水分,然后塞入肛门内。第二天取出或随大便排出即可。每晚1次,直至肛门无虫爬感为止,此法同样适合于成人。

    3.苦杏仁3克(成人5克),将其晒干或烘干研末,放入瓶内,加凉开水30毫升,拧紧盖猛摇3分钟,再静放2小时备用。每天睡前用棉球吸取上清液,放入肛门内,次日早晨取出棉球,连用5天。

    4.蛲虫软膏油(含0.2%紫药水及30%百部浸膏)挤入肛门内,连用治疗7天,杀死虫卵。

    【防  护】①纠正小儿的不良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②每次大便后及每晚睡前清洗肛门、会阴,勤洗澡、勤换衣物,常晒被褥。

 遗尿症

    ●病 因: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仍经常尿床的病症,又称为夜尿症。其病因多数由精神因素引起,如小儿过度疲劳,突然受惊,骤换新环境,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而不是由器质性病变所致,医学上又称之为“功能性遗尿”。中医学认为主要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或脾虚所致。

    ●症 状:小儿睡眠中不自主地排尿,如白天劳累,天气阴雨时更容易发生。轻者,遗尿一次,重者一夜遗尿两次以上。年龄稍大的孩子,可因怕羞而造成精神紧张,加重病情。

    ●治 疗

    一、内 治

    1.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适量,温水调服,每日2~3次,连服7天,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者。

    2.益智仁10克,醋炒,研末,温开水冲服,每次3克,每日3次,连服7天。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虚冷。

    3.鸡内金炒脆,研末,服数与年龄相同,即几岁服几个,治愈率颇高。

    4.鸡蛋1个,将大头一端轻轻扎破1个小孔,塞入白胡椒5~7粒,然后用碎壳片堵住小孔,蒸熟后食用鸡蛋,3天吃1次。

    5.猪膀胱1个,白胡椒适量(每岁1粒),将猪膀胱洗净,放入白胡椒,加少量酱油或盐,煮熟后吃肉喝汤,每周吃2~3次。

    6.五味子1.5克,公鸡冠适量。五味子研末,与公鸡冠一同煮熟食用。

    7.桑螵蛸3~5克,胡桃肉1枚,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空腹服用。

    8.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各10克,水煎分早晚服用。每天1剂,1周为1个疗程。

    9.韭菜根15克,捣烂绞汁,温热分2次服。

    二、外 治

    1.五倍子、何首乌各3克,研末,醋调,敷于脐部。每晚1次,连敷3~5天。

    2.生硫黄末1~3克,鲜大葱根7个。先将葱根捣烂,合硫黄末拌匀,睡前敷脐,油纸覆盖,纱布固定,次晨取下。次日晚连用1次。

    3.丁香3粒,研细末,加适量面粉调成糊,贴脐窝内,每天1次。

    三、其 他

    (一)捏脊法

    让患儿俯卧,两脚平伸,全身放松,裸露脊背。家长站患儿一侧,两手握成半拳状,以食指第二、第三节抵在患儿的第十胸椎处,并向上推起皮肤,然后以拇指捏起,骤然上提。再向下边推,边放,边捏提。每移动一横指上提一次,一直推到尾骨。再向上推至第十胸椎,往返3~5趟即可,捏后1周仍见遗尿者,可仿前法再捏提1次。

    (二)捏脊配推拿

    推拿每日1次,以睡前3~4小时为宜,推拿者手应蘸黄酒或葱、姜汁,以增强疗效,润滑皮肤,防止擦伤。

    1.先做捏脊。患儿俯卧,家长从长强穴(尾骨尖端下方,即尾骨端与肛门之间)起,沿脊椎两侧双手捏提皮肤,逐渐向上移至大椎穴。每捏5~6次后紧提一下,以加强刺激,总共捏7遍。随后用左手掌按背脊部,右手握拳自上而下,从大椎穴叩击脊柱,逐渐移行至长强穴。

    2.再行推拿:患儿仰卧,家长先用两手拇指分别从脐部沿腹白线直推至耻骨联合,共推100~200次,随后在脐下即两髂前上棘间连线的中点处,用两手拇指向左右方向分推,共推100~200次。

    3.每天下午揉丹田穴200次,摩腹20分钟,揉鱼尾30次。较大的儿童可用擦法,横擦肾俞、八髎,以热为度,7日为1个疗程。

    4.补脾土800次,补肾水800次,推三关300次,揉丹田20分钟,按百会50次。每日下午进行,7日为1个疗程。

    (三)针灸

    取穴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补法,可灸。

    (四)耳穴压豆

    取穴肾、膀胱、皮质下、枕、尿道区敏感点。

脱 肛

    ●病 因:脱肛,又称肛门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向外翻出,脱垂于肛门外。本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5岁以上小儿则较为少见。其主要原因是因小儿机体稚嫩,发育不够健全,盆腔内的肌肉、韧带张力不足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的增加,肌肉、韧带的力量增加,发病就会减少,直至消失。

    ●症 状:发病初起,小儿多有便秘,用力排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自动回缩。反复发作后,每次排便后脱出的肛门不能自动回缩,须用手托回,常有少量黏液自肛门流出,随后,在任何腹压增加的情况下,如哭闹、咳嗽、打喷嚏,甚至下蹲时,都可造成肛门脱出。如直肠脱出不能及时复位,则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出血,造成复位困难,甚至坏死,常伴有肛门下坠、疼 痛、哭闹不安等症。

    ●治 疗

    一、内 治

    1.马齿苋10克,猪大肠头约7厘米,将马齿苋洗净切碎,加调料,装入猪大肠内,两头扎紧,蒸熟,一天内吃完,连服数日。

    2.补中益气丸温水化服,用量依成人量酌减。每日2次。

    3.红参3~5克,隔水蒸汤,饮服,每日2次,每天1剂。适用于体质虚弱的小儿。

    二、外 治

    1.马齿苋200克,水煎,加醋适量,熏洗肛门,每日2~3次。

    2.石榴皮30克,明矾15克,朴硝30克,水煎熏洗肛门,每天2~3次。

    3.香菜子30克,小茴香30克,煎水,加醋适量,熏冼患处。

    4.升麻20克,柴胡20克,马齿苋30克,水煎,熏冼患处。

    5.嫩橘叶适量,捣烂,敷肚脐,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

    6.田螺肉5个,石吊兰10克,先将石吊兰研为细末,与螺肉共捣成膏

    7.黄芪、升麻、枳壳、五倍子各等份,研细末,用醋调成糊,敷脐,每天换药1次,连用至病愈。

    8.蓖麻子,捣泥,外敷百会、关元穴,每天换药1次,一般3天可愈。配合内服补中益气丸效果更佳。

    三、其 他

    (一)针灸

    主穴百会、长强、大肠俞。配穴:气海、足三里、脾俞、三阴交。针刺或艾灸。

    (二)耳穴压豆

    取穴直肠下段、皮质下、神门。每天按压4次,每次各1分钟。

    (三)推拿

    1.揉丹田:患儿仰卧,家长坐在右边,用有掌根揉患儿丹田(脐下2~3寸间)7~10分钟。揉时掌根不要在皮肤上滑动。

    2.揉龟尾:患儿俯卧或由人抱住,家长坐于右侧,用右手中指螺纹面揉龟尾穴(即尾骨尖处,又称长强穴),顺时针方向揉3~5分钟。

    3.推上七节骨:患儿俯卧或人抱住,家长用拇指桡侧面从患儿尾骨处向上直推至第二腰椎处(相当于肋缘稍下),反复推2分钟左右。推时需用润滑剂,如滑石粉或水,以防擦破皮肤。

    4.按揉百会: 患儿取坐位或由大人抱住,家长用左手挟持患儿头部,右手拇指按揉百会穴20~30次。患儿囟门未闭者禁做此节。每天按摩1次,早晚均可。

    【防  护】①新生儿不要打“蜡烛包”,应该让小儿肢体,尤其是腰腿能自由运动,以增强各部位肌肉韧带的力量。对安静不好动的小儿,家长应帮助做婴儿操,可以有效地预防本病发生。②对继发于腹泻、便秘、膀胱结石病的患儿,应尽快治疗原发病,脱肛可随之自愈。③治疗期间婴儿排便应取卧位,可伸直大腿呈把屎姿势,小儿可采取坐高盆,尽量伸直大腿的姿势,或叉开双腿,取站立位排便,总之,尽可能避免蹲位排便,亦尽量不要让小儿蹲位玩耍。④每次排便后,用温开水清洗脱出的肛门直肠,应轻轻揉推上去。⑤平素防止便秘或腹泻。⑥避免感冒用力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750 - 杨凤弟老师 - 杨凤弟老师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