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5岁当上教授的学霸

 xxcd 2014-01-15

75岁当上教授的学霸


 

在一所顶尖的高校里当上终身教授,这可能是每一个学者最大的心愿。1999年,曼德勃罗特(Benoit Mandelborot)被耶鲁大学聘为教授。这一年,他已经是75岁高龄。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人生大事啊。但一切都很平静。耶鲁的校长打了个电话,系里的秘书打印了一份电脑上做成的聘书,教工食堂为曼德勃罗特教授打开了一瓶香槟。如此而已。

听多了那些20多岁就在哈佛、MIT拿到终身教授的神童故事,你可能觉得这个75岁的耶鲁教授实在算不得什么。但曼德勃罗特是一位绝世的高手,真正的学霸。当年他也是一个神童。二战刚刚结束,他报考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以几乎满分的成绩考了第一名。他是博弈论的创始人冯·诺依曼的最后一位博士后。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聘请他在日内瓦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劳代尔的学生们相信历史学的未来是量化历史,邀请曼德勃罗特和他们一起研究历史学。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的时候,遇到了年轻的乔姆斯基,乔姆斯基想和他共同开创语言学的新天地。他在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教过书。2013年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芝加哥大学教授法马,当年还是一个研究生,他对曼德勃罗特佩服得五体投地。

曼德勃罗特的光芒并没有被他的这些形形色色的合作者们遮盖。他自己最终成了一代宗师,被誉为分形几何学之父。如果你翻过几本关于复杂科学的科普读物,一定会记得那些奇瑰、华丽,颇有几分巴洛克风格的图形:海岸线、岛屿、云朵、神秘的图案。这就是曼德勃罗特开创的分形几何学。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从如何测量海岸线的长度,到云彩的形状;从银河系的密度,到金融价格的异动;从电话通话中的噪音,到绘画和作曲的规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曼德勃罗特眼中看到的常人完全不一样。在他看来,云彩没有形状、山峰也不是椎体、光线不按直线运动、海岸线的变化暗藏玄机。正是由于他的研究,我们才突然醒悟,原来看似繁杂的现象背后,居然有如此简单、优雅的规律。他的研究已经改变了数学、物理学,甚至我们对艺术的理解。

这样的一位学霸,居然到75岁的时候才混到教授,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学术生涯实在是太与众不同。他既不像醉心于纯理论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也不像只关注手头问题的工程师。他是一个不守戒律、浪迹天涯的独行侠。

有一天,曼德勃罗特的一位好友,也是一所著名高校的院长,在走廊里遇到了他,突然拉着他说:“你做得非常好,但你走的是一条孤独而艰难的道路。你总是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过着不可预知的生活,从没学会停下来,享受你已经取得的成就。滚石头不长青苔。你知道他们背后怎么说你吗?大家都说你彻底疯了。但我知道你绝非疯狂。你一定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对一个思考问题的人来说,最严重的精神疾病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从未有过这种烦恼。你从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造自己。你只是一直朝前走。你是我们中间最有智慧的人。”

这位朋友说完这段话,意味深长地看了曼德勃罗特一眼,走了。剩下曼德勃罗特一个人,陷入了困惑:他到底是在夸奖我呢,还是想安慰我?

作者注:本文取材于Benoit B. Mandelbrot, The Fractalist: Memoir of a Scientific Maverick. 在《分形主义者》一书中,曼德勃罗特讲述了他起伏动荡的一生,加深了我们对他非凡思想的演进过程的了解。曼德勃罗特把自己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懵懂初醒的少年阶段、动荡求学的成长阶段和学术自觉的成熟阶段。终其一生,曼德勃罗特一直游荡在主流的科研界之外,总是喜欢研究别人觉得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他创立的分形几何学,将数学分析之精美与现实事物的粗犷结合起来,揭示了在粗糙、动荡和混沌的表面之下的隐藏规律。这本自传讲述了曼德勃罗特的一生,也介绍了他对科学、数学和艺术的贡献。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责编 mojing.hu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