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洗剂 方剂来源 现代。<中医外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 组成与用法 大黄 黄柏 黄芩 苦参、 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10--15克加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石炭酸1毫升。用时摇匀,外搽患处,每日3—5次。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燥湿,止痒。主治急性皮肤病,皮炎,湿疹,疖病,蚊蚤叮咬,伴有红肿掀痒,或有少量渗液等。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各种渗出性皮炎。,接触 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疖病,痱子,蚊蚤叮咬等病症。例如: (1)急性与亚急性湿疹、各种皮炎、丘疹样芋麻疹 本品外搽,配合内服中药清热利湿、通腑利尿,可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症,全身皮肤遍发丘疹、疱疹,瘙痒无度,部分皮疹杂有脓疱、糜烂、渗液,亦可治疗药物性皮炎,夏季皮炎,播散性神经性皮炎。若瘙痒加重,可加工%薄荷,增加止痒消炎功能(《顾伯华外科经验选》上海人民出版社)。本品加入工%薄荷酊外搽,治疗丘疹样荨麻疹,疗效显著((皮肤病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本品外搽或外敷,配合内服中药清热解毒、消肿化湿,治疗大疱性皮肤病30例。其中包括寻常性天疱疮、大疱性天疱疮、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大疱性药疹、疱疹性皮炎等,病程8—9年。糜烂渗出多者,本方加地榆、明矾,煎液湿热敷,有小水疱、红斑及风团样损害者,外搽本品。结果:治疗11天一3月,痊愈13例,显效7例,好转8例,无效2例(《辽宁中医杂志》1988年第12期)。 (2)痱子、疖病、蚊蚤叮咬、小儿脓疤疮、痤疮 本品外搽,治疗蚊蚤叮咬以及臭虫咬块,有止痒消肿功效,本品外搽,治疗多发性疖、坐板疮、发际疮、小儿脓疱疮等,有消肿解毒之功,本品加少许九一丹,摇匀外搽治疗脓疱疮,可增加消炎解毒作用(《实用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本品外搽,每日4—6次,配合内服中药补托消炎,治疗多发性疖肿60例。结果:治愈4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四川中医》1986年第6期)。本品加2%氯霉素,摇匀外搽,每日2—3次,配服中药,治疗痤疮、粉刺31例。结果,经治1个月,痊愈10例,显效16例,有效5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第6期)。 .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治疗50例。用本方去苦参,加水浸泡 24N36小时。文火煎60分钟,待冷却后去渣,过滤2次,加入2%苯甲醇。用时先用3%双氧水清洗患耳,除净外耳道脓痂及分泌物,头偏向健耳,使患耳向上,滴入药液4—5滴,并保持此姿势10--15分钟。每天滴药3—4次。结果:治疗4N24天V平均8天),痊愈32例,进步9 例,无效7例,2例因故中断治疗(《中医杂志》1988年第10期)。 (4)烧伤、烫伤 用本方去苦参,加虎杖、地榆、黄连、紫草、甘草、冰片,共研细末,用麻油适量调成糊状,装瓶备用,外搽治疗烧烫伤110 例。结果。全部治愈。 I度、Ⅱ度烧烫伤,一般用药10--20分钟疼痛减轻;浅Ⅱ度、深Ⅱ度未感染创面,平均9天和13天治愈;感染创面平均 17.5天和24天治愈(<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11期)。 (5)慢性盆腔炎 治疗128例。用本方去苦参,加虎杖煎成药液.温度调至38。C左右,保留灌肠,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行经期暂停,治疗期间停止用其他抗菌药。经1一3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 95例,显效19例,进步9例,无效5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 年第2期)。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Ⅱ、夏期 用本方加黄连,去苦参,各等量煎液外敷、外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疽疮口,配服中药、注射复方通脉灵,治疗9工例。结果,临床治愈44例,显效32例,进步12例,无效3例;平均疗程80天.以本品外敷或外洗,可保持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线,控制创面炎症扩散的作用(《河北中医》1988年第6 期)。 (7)手术切口周围炎、静脉炎、乳腺炎 用本方去大黄、苦参,加黄连10克,水煎取汁,以敷料浸药外敷,每次1小时,每日3—4次,治疗各种急性局部炎症212例。结果;手术切口周围炎72例,痊愈 42例,显效26例,无效4例;静脉炎24例,痊愈14例,显效8例,无效 2例;乳腺炎28例,痊愈6例,显效12例,无效10例;其他炎症88例,痊愈56例,显效26例,无效6例(《湖北中医杂志》1985年第1期)。以本方去苦参,加紫草、食油,熬枯去渣,再加凡士林,制成消毒油纱布,配合中药捻子,治疗乳房创口溢乳70例。隔日换药1次,治疗3— 4次。结果创口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989年第1期)。 (8)阴道炎 用本方去大黄、苦参,加黄连、紫草根各60克,冰片 2克,均匀研细末,治疗380例。排空小便,用窥阴器扩开阴道,以0.1%高锰酸钾液冲洗阴道、外阴,擦干后用药匙取本品2克,撒布阴道内,用棉花签蘸取药粉撒布阴道口、小阴唇皱褶及大小阴唇沟,每日1次。结 果;霉菌性阴道炎345例,痊愈276例,好转69例,滴虫性阴道炎35 例,均治愈(《新中医》1985年第4期)。 (9)小儿急性菌痢 用本方去大黄、苦参,加黄连等分,研粉,调入生理盐水,适量作保留灌肠,保留1小时以上,治疗146例。小于1岁者,取本品1克、生理盐水20毫升;2—3岁,取本品2克,生理盐水 30毫升,大于4岁者,取本品3克,生理盐水40毫升。一般每日灌肠 1次,病情较重者,每日2次。结果;经治2—6日,痊愈118例,无效 28例(《江苏中医杂志》1989年第1期)。 (10)慢性骨髓炎 用本方去黄芩、苦参,加黄连、甘草制成无菌溶液,每毫升含生药0.03克,浓度为3%,灌封备用。在手术清除病灶死骨死腔基础上,用双管闭式,在24小时内持续灌注引流,每日用药 3000毫升,一般持续1—2周,待引出液清澈后,方可拔管。共观察50 例,其中股骨病变38例、胫骨病变10例、肱骨病变2例,均为伤口长期不愈有窦道形成,经X线摄片确诊,均有死骨死腔形成。结果:优级 43例,良级6例,可级1例.随访3—8年,复发率4%(《中医杂志》 1986年第工期)。 (11)骨折 用本方去苦参,加黄连各工份,接骨草6份,共研细末,以适量香油或凡士林调膏,敷骨冲部位,骨折按常规整复固定,治疗 231例。其中新鲜骨折211例,陈旧性骨折20例,包括四肢骨折,锁骨、肋骨、胸椎、腰椎、骨盆、髌骨、踝部、足部、掌指骨折等。 2—4天换药工次.结果:平均消肿止痛时间5。5日,骨痂生长时间9日,临床愈合时间26.1日,骨折愈合时间36.5日,未发现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接情况({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湿毒浸润诸外证。方用大黄、黄柏、黄芩、苦参,集苦寒燥湿于一炉,共奏清热消肿、止痒敛湿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皮肤出现炎症、湿疹、皮炎,皮肤红肿瘙痒,或有少量渗液,为其辨证要点。 用时,须将瓶中药液摇匀,外搽后,宜采用暴露疗法。头面部用药,注意勿使其溢入眼睛,以免受刺激。小儿皮肤稚嫩,不宜加入薄荷酊、九 一丹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本方临床应用多有加减,常去苦参,加黄连或虎杖、紫草、接骨草等,可制成煎液,或研粉,或研粉后调入麻油、凡士林制成软膏;使用时可外搽、外敷,或保留灌肠,或灌注引流,或湿敷,或点滴等,使本方的应用范围扩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