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今后试点高校自主招生着力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重视口试、演示、实验等选拔方式;笔试原则上只保留一门,不超过两门;学习成绩突出但无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的学生,或将不再能参加自主招生。□本报记者 蔡学萍 实习生 施滢滢
怎样的人算奇才怪才偏才?
在学生眼中,怎么样的人算奇才怪才偏才呢?记者近日采访了我市的一些高中生。温州市第五十八中学高三学生伍一人说,他有一名同学,对政治就特别敏感,很会从批判的角度看政治,常会和历史老师讨论。他平时并不怎么健谈,但说起政治来却能滔滔不绝。还有一个同学,剑道、音乐、舞蹈都不错,学习成绩也还可以,在他们同学眼中,这样有才艺的人也是奇才怪才偏才。
金瑶同学则说起她一名姓姜的同学,看似平时不特别用功,但生物却总能考满分,学习成绩在年级段也总是排在前列。所以她觉得她的这名同学太奇了。
不少学生认为,不管综合学习成绩如何,只要在某方面特别厉害、特别突出的人就算偏才怪才。
温州中学一名老师告诉记者,她有一名学生,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因为在“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中获奖而顺利被复旦大学录取。而如果按照他自己的学业成绩,会比较难考取复旦大学。
也有人提出,学生的特长怎么鉴定?学生的专业潜质如何考量?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清华大学今年在自主招生面试环节设置了专业学科面试,并让清华的专家教授亲自参与,选拔适合清华的人才。“我们考查一个人的能力是多元的,包括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清华大学有关人员表示,明年的自主招生考试科目会尽量考得少,考到点上,并更加重视面试环节的选材。
从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不难发现,今后的招生对象重特色,那些没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足、仅是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作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生源主体,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高考录取体系择优录取。而且,选拔方式重面试。该《意见》明确指出:“凡能证明确有某方面特长或潜质的考生,可直接进入学校考核面试环节。”
专长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采访中,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奇才怪才主要是天赋加后天的培养。
现已就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温州中学2012届毕业生李安然,是第23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说起她在生物方面的成绩,不难发现她后天努力的印迹。李安然说自己对生物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考后的那个暑期,一名同学向她推荐了一本叫《生物学的基本教程》的书,她们每天看,碰到不懂的问题,两个人就一起去向老师请教。就这样,她开始对生物萌生出兴趣。
在选择高中竞赛班的竞赛内容时,起先她还纠结于物理还是生物。但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生物。而走上生物竞赛之路后她就频传喜报:高一获得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浙江赛区第三名,高二为该项赛事浙江赛区第一名。
李安然说:“其实最开始没有想去竞赛,觉得自己还不至于聪明到去学竞赛。”后来发觉有努力就有收获,收获了再努力又有收获,感觉挺好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我们从采访中不难发现家长和老师从中起到的影响。安然的爸爸原来是名科学老师,安然小时候对做实验就很感兴趣;初中的科学任课老师原是读生物出身,可能这些使她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都有影响。
“努力+兴趣”,这是李安然对自己在生物竞赛取得成绩的总结。
强调学科特长是否意味着可以偏科?
对于学科特长,家长们有着自己的理解。朱爸爸认为,普通才智的人就乖乖地全科发展好了,高中以前在我们国家还得全科发展,大学再有所特攻。像国外,其实高中以前也是全面发展,不过国外更注重的是全科发展中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不是书面能力。
潇潇妈说,不反对有专长,不支持偏科,有专长并不代表一定会偏科。另有家长认为,不要为了特长而特长,万一专项特长不够优秀,又荒废了其他文化科,就得不偿失了。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而为之。禹轩妈认为,全面发展和学科专长不矛盾。家长要学会发掘孩子的特长,做到扬长避短。就像穿衣打扮,人总有缺点,掩饰缺点,放大优点,这衣服穿出来就好看了。
那么,强调学科特长是否意味着学生可以偏科?对此,温州中学新疆部成旭梅老师认为,自主招生改革,允许多维人才的推出与显现,首先意味着教育理念走向开放、宽容、民主,走向更丰富的多元。学生偏不偏科,这是个人行为,教育改革的初衷和旨归一定不会指向学科的偏斜和知识的畸零,教育总是带着“希望每个受教者走向最好的他自己”的完美愿景。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教育制度、教育手段和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能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教育这种美好的愿景。现行自招改革,在高考一维评价体系之外,更全面地来看到每个个体的特质、优势,这正是教育表现出的文明的风度与温度。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副校长郑建荣觉得,自主招生历经十年,意在弥补一考定终身的不足和选拔确有特长和潜质的学生。此次《意见》出台,不仅制约了一些高校的“小高考”行为,同时更有利于选拔确有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这些是极少数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天赋。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全面发展,打好科学和人文素养基础,以更适应未来社会。
另有教育界人士认为,教育部的要求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向专长领域发展,给了偏才、怪才一些机会。过去的中国教育是只重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今,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受到重视,这也是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发展的需要。“学业突出但无特长”的考生,还是参加高考更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