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人三要

 太阳下的森林 2014-01-15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知人善任,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在位23年,天下大治。《资治通鉴》记载了他观察考验程名振一事。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准备出兵讨伐高丽,他听说沧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行幸”至洛阳时便专门召见程名振,问他讨伐高丽的方略,程名振陈述完他的观点后,唐太宗很欣赏他的军事才能,慰劳勉励他继续把工作做好,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唐太宗说:“卿有将相之器,朕方将任使。”按常规,臣子受到皇帝的赞赏,要马上“谢主隆恩”,但程名振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没有及时拜谢。这时,唐太宗假装发怒,想看看他是否会惊慌失措。

  唐太宗说:“山东鄙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敢于天子之侧,言语粗疏;又复不拜!”程名振被唐太宗责骂,一点也不惊慌,他举止自若,不慌不忙地解释说:“疏野之臣,未尝亲奉圣问,适方心思所对,故忘拜耳。”唐太宗见他气定神闲,应对明辩,不禁感叹道:“房玄龄(唐丞相)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每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真奇士也!”当日拜程名振为右骁卫将军。后来程名振建功立业,他的儿子程务挺也成为唐朝名将。

  何晏,字平叔;邓飏,字玄茂;夏侯玄,字太初,三国时魏国大臣。魏正始年间,夏侯玄、何晏、邓飏以善谈老庄闻名于世,他们想结交时任尚书郎的傅嘏,但傅嘏却不愿意和他们交往。傅嘏的朋友荀粲觉得很奇怪,问傅嘏为何不愿意和这些当世名士交往。

  傅嘏说:“太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邓玄茂有为而无终,外要名利,内无关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此三人者,皆将败家。远之唯恐不及,况昵之乎!”意思是:“夏侯玄这个人志大量小,名声虽大但无真才实学。何晏说起话来志向高远实际上却急功近利,喜欢辩论却缺乏诚意,这种人就是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邓飏做事有始无终,追逐名利,做人没有原则。别人和他意见相同,就说别人好,别人和他意见相左,就与别人为敌。为人言语太多,忌妒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言语太多容易惹是生非,忌妒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只会使自己孤立无援。我看这三个人必然会失身败家,远离他们还唯恐不及,又怎么会和他们亲近呢!”

  傅嘏又与李丰关系不好,他对朋友说:“丰饰伪而多疑,矜小智而昧于权利,若任机事,其死必矣!”意思是:“李丰这个人外表虚伪而内心多疑,有点小聪明就自以为了不起,对权和利拿得起放不下,如果让这种人处理重大事件,他必死无疑!”

  何晏官至吏部尚书,邓飏官至尚书,何邓二人依附曹爽,被司马懿所杀。李丰官至中书令,夏侯玄官至太常,李丰和夏侯玄被司马师所杀。

  何晏担任魏吏部尚书时,他听说管辂精通术数,就请管辂来切磋一下。管辂应邀和何晏见面,何晏和管辂谈论《易经》,当时邓飏也在座。何晏很欣赏管辂“善《易》者不言《易》”的观点,问自己能否官居朝廷“三公”之位?又说近日连续梦见几十只苍蝇聚集在鼻头上,驱之不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管辂回答说:“鼻子有如脸部中间的高山,只有高而不危,才能长保富贵。现在您梦见臭烘烘的苍蝇聚集在鼻子上,这是身处高位但名声不佳和有危险的兆头,不可不深思!但愿您能够损有余补不足,非礼勿动,这样才能驱赶苍蝇,稳居三公之位。”对管辂这一番话,邓飏不以为然,认为是老生常谈。

  管辂回家后,将和何邓会面的情况告诉其舅舅。舅舅责备管辂把话说得太直,容易得罪权贵。管辂说:“我和两个快要死的人说话,有什么可怕呢!”舅舅大怒,说管辂简直是疯了。

  没多久何晏和邓飏就被司马懿铲除。舅舅问管辂:“您怎么早就知道何邓二人会失败?”管辂说:“邓飏走起路来,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连站都站不正,好像没有手脚一样,这种相称为‘鬼躁’;何晏的目光常常神不守舍,脸上没有血色,精神像浮烟,形容像槁木,这种相称为‘鬼幽’。这两种相貌的人都没什么福气。”

  智鉴篇

  《吕氏春秋》认为要从内外两方法观察人

  内则用“六戚四隐” 

  外则用“八观六验”

  钱钟书《谈艺录·四八》谈到古代哲人庄子的“九征”观人术和《吕氏春秋》的观人方法,原文如下:

  《庄子·列御寇》载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貌厚深情”,故举“九征”之术以别贤不肖。《吕氏春秋·论人》踵事增华,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古书中论观人之法,莫备乎此,而著于竹帛之文字不与焉。

  庄子先借孔子之口感叹人心难知,所谓“人者貌厚深情”,就是说人往往表里不一,有人外表诚实而内心虚伪,有人内心诚实但外表不像。有鉴于此,庄子提出用“九征”来鉴别贤人与不肖之人。“九征”是:

  1.远使之以观其忠(安排他到远方观察他是否忠心)。

  2.近使之以观其敬(安排他在身边观察他是否恭敬)。

  3.烦使之以观其能(频频安排他处理事情观察他的能力)。

  4.卒然问焉以观其知(突然问他一些问题观察他的知识)。

  5.急与之期以观其信(突然与他约会观察他是否守信)。

  6.委之以财以观其仁(把钱财交给他处理观察他贪不贪)。

  7.告之以危以观其节(告诉他有危险观察他的节操)。

  8.醉之以酒以观其则(把他灌醉观察他是否酒后失态)。

  9.杂之以居以观其色(让他与其他男女杂居观察他是否好色)。

  《吕氏春秋·论人》把庄子的“九征”观人术进一步细化,提出内用“六戚四隐”,外用“八观六验”的方法来观察人。

  所谓“六戚”,就是观察这个人与父、母、兄、弟、妻、子的关系;

  所谓“四隐”,就是观察这个人交什么朋友,与故旧的感情如何,如何与邑里的乡亲打交道,如何与门郭之内的人相处等。

  “八观”是:“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六验”是: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只要采用上述方法观察人,考验人,那么人的“情伪、贪鄙、美恶”就会无所遁形,难怪钱钟书认为古书中论观人之法“莫备乎此”了。

  鉴人名著

  从五行角度认识人的素质

  原文: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著于其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

  刘邵《人物志·第一章·第四节》

  翻译:如果从材质方面衡量人物,可以用五行来加以区分,五行的各种特征,可以在人身上表现出来。五行与人体的关系,是木代表骨,金代表筋,火代表气,土代表肌肉,水代表血脉。五行之气充足的人,各有其独到之处。所以骨骼健壮而有柔性的人,具有弘毅的性格,而弘毅的性格就具备仁之质;神气清朗的人,具有文理的性格,而文理的性格就具备礼之本;体貌端正而结实的人,具有贞固的性格,而贞固的性格就具备信之基;筋脉有劲而且精神奕奕的人,具有勇敢的性格,而勇敢的性格就是义之决;神色平和,气血通畅的人,具有通微的性格,而通微的性格即是智之原。五行的特征是恒常不变的,所以又称为仁、义、礼、智、信“五常”。

  点评:在上一节中,刘邵从阴阳的角度去解释聪明,认为内向的人气质偏阴,外向的人气质偏阳,只有内智外明的圣人能得阴阳之和,指出研究鉴人之学,必须从阴阳、动静、内外的角度出发,才能准确把握人的特征。

  在这一节中,刘邵进一步从五行的角度分析人的特性,把五行(木、火、土、金、水)、五体(骨、筋、气、肌、血)、五质(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以及五常(仁、礼、信、义、智)对应起来,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鉴人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