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骗子为何连连得手

 幽香小院 2014-01-16
    近日,媒体纷纷报道“某明星被骗20万”、“某打工者执意给骗子送钱,银行工作人员无奈将ATM机三次断电”、“老人执意送骗子钱,银行工作人员劝阻无用”等等此类报道,充分说明民众的防骗意识还亟待提高。(媒体综合报道)
    笔者认为,这些案例的出现不是因为专业人士的耐心劝阻无效,而是民众对防诈骗知识的匮乏导致骗子有可趁之机。然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民众的防诈骗意识匮乏。纵观近来年的诈骗案件,多是老人、打工者,有的是一辈子攒下的积蓄被骗子一个电话、一条信息给骗了去;有的是被骗子的花言巧语骗去辛苦打工挣来的积蓄甚至“救命钱”,而这些受害者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被缜密的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后及时进行劝阻,但往往都是受害者宁愿相信骗子不相信专业人士,银行工作人员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选择报警或切断电源,或借口不予办理。种种迹象表明,民众的防诈骗意识薄弱,经不起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或“威逼利诱”,也是因为国人的一种对事态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所致,亟待提升民众的防诈骗知识不仅是公安机关的职责,广大民众也要提高警惕,识破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法和伎俩,拆穿诈骗手段,保障自己的合法财产不受侵害。
     第二,加强宣传,揭穿诈骗手段。公安机关要加大宣传力度,广大民众可从公安微博或破获的案件中积累经验,对于年轻人要经常的、适时的提醒家中老人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遇到事情要第一时间给子女打电话核实或向公安机关核实,确认信息真实性,切勿抱有“花钱消灾”、“息事宁人”的想法;年轻人遇事要沉着冷静,不要激动,对于自己的朋友亲属突然之间有态度变化提及到金钱的时候,请提高警惕,注意辨别,最好的方式就是电话向对方确认。
    综上是笔者在工作中以及生活积累的一些经验,让我们一起揭穿诈骗分子的犯罪手段和使用的诈骗伎俩,建设和谐社会、美好社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