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长安城居然没有临街商肆,为什么?

 相约归渡头 2014-01-16

唐长安城居然没有临街商肆,为什么?
                     ——兼评现代“城管思维”

 

    一,长安城的棋盘格局
    隋唐的长安城至今仍令我们震撼,周长36公里,近似正方形,平均每边长9公里,比今天全长32公里的北京市二环还长,面积自然比今天北京内外城加起来还要大。那时候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没有,真难以想象古人如何在偌大的城市中穿行。

 

唐长安城居然没有临街商肆,为什么?


    长安城更令我们震撼的不是它的面积,而是棋盘式结构。它东西横向有14条大街,南北纵向有11条大街,这些大街非常宽,好几十米到上百米,最宽的是位于中央的纵向大街——朱雀街,最宽处竟达150米!比今天120米的长安街还要宽。长安街上下10车道,想不通当年只走马车的的朱雀街为什么要搞那么宽?只能解释为中华皇帝四海一统好大喜功的心理需求了。
    相比下,现在的北京内城可怜得很,只有两纵(宣武门到新街口豁口,崇文门到安定门)两横(长安街和平安大道)的贯通大街,除了解放后多次拓宽的长安街,和近年拓宽的平安大道之外,全都窄得要命,而且还不是很直,看不出去多远。而唐长安城这11纵14横的大街,全都是笔直贯通,宽敞通达,如果放在今天,绝对是汽车交通的通衢大道。如果视力好,站得高,相信能够从南一直看到北,从东一直看到西,一个人一匹马也别想逃出眼皮子。而古人这个笔直通达的视觉效果,正是我今天要着力探讨的重点。

 

唐长安城居然没有临街商肆,为什么?

 

 

    二,国力强盛的大唐长安城居然没有临街商肆
    我们今天即使站在已经消失了的宣武门城楼顶上,也无法向北一直看到新街口豁口,因为大街两边的商铺太繁华,广告牌太多,车水马龙太拥挤,阻挡了我们的视线。而奇怪的是,当年长安城这些纵横大道两边却没有一块商铺和广告(酒旗,招牌),没有顾客逛商场压马路的拥挤,只有匆匆的行人和车马。我们在宋人《清明上河图》中所见到的古代商业繁华,在唐代长安城是不存在的。
    说唐长安城大街上没有商铺,何以为证?只须看看长安城的里坊便知。长安城东西横向14条大街,南北纵向11条大街,将城区分隔成108个里坊,相当于现在的居民小区。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
    我们知道,现在的居民小区,靠大街一侧,多开有“底商”,对外营业,形成繁华的马路经济。而长安城的里坊则不同,它四周全是高墙,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2.3米至3米不等,均为夯土板筑。里坊内有南北贯通的小街,坊墙四面各开一个坊门,供坊内居民出行。可知所谓里坊,俨然长安城里的一座座“小县城”。也就是说,走在长安城宽阔的大街上,两旁全是数米高的里坊外墙,看不到一座商铺。这一点看看里坊的结构图便很清楚。

 

唐长安城居然没有临街商肆,为什么?

唐长安城里坊碑刻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据历史记载,隋代便有“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的法律,不许百姓“向街开门”,目的就是为了“抑工商”。唐高宗时代则更有“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的规定,严禁百姓“侵街”,保证里坊的外墙不开商铺。
    白天街上无商业,到晚上连行人都没有。当时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即“昏而闭,五更而启”。可知长安大街只能白天行走,太阳一落,所有人都得回到坊内,不得外出。坊外空无人行,呈现出“六街鼓绝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的寂静夜色。
    这是因为中国历来实行“抑商”政策,致使长安城商业贸易很不发达,只有东西二市,相当于两个独立占地各两坊的“市井”。这恐怕也是历代城市的一个缩影,我们看流传于南北朝时代的《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城中有东西南北四个市,不知是真实历史,或只是为了文学描写中的词语对仗?历史中的长安城却只有东西两个市。
    我们看清末民初的老北京城,在内城也确实只有王府井和西单两处商铺集中的“市井”,外城再加一个前门大街,就构成了内外城三角形的市井布局。
    偌大的长安城,只两处大市场,又没有快捷的交通,显然极不方便,极不合理,并最终造成了里坊制度的崩溃。

 

    三,为什么要建这种极不合理的里坊?
    对天唐长安城这种不合理的里坊,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极为赞赏,他是这样描述的:“官街皆用墙,居民在墙内,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安”。可知着重在一个“安”字上。正如有的论者所说:“这种严格的里坊制度以强化城市治理、防范盗贼为目的”。
    晚上坊门一关,小偷想入坊行窃,或得手后逃出坊,都非常困难,坊内的老百姓确实安全多了。不过政府不顾百姓生活不便,花这么大代价,恐怕主要目的不在于帮百姓防小偷,而在于皇帝和官府的安全。

 

唐长安城居然没有临街商肆,为什么?
 
    隋唐之际战乱多年,盗匪成患,政权更叠,再加上长安又是首都,不得不格外防盗。这里所谓的盗贼,恐怕主要是指造反起义者,阴谋叛逆者。
    笔直宽阔而贯通的大街,临街全是高墙,没有商肆可钻进躲藏,再加上严格的“夜禁”制度,里坊在夜间四门紧闭,这一切显然极利于警察的巡逻。如果有盗贼被官府发现,要想逃跑非常困难,没有任何角落可躲藏,偌大长安城,路旁连一棵树都不许存在。只要盗贼路过任何一个十字路口,都会被四个方向的警察看到,无可逃遁。

 

唐长安城居然没有临街商肆,为什么?
抓到“违规者”,游街示众,施以酷刑
 
    总之,长安城宽阔笔直的纵横大街,严密的里坊结构,完全是为了皇权的稳固而设计的,至于百姓生活方便与否根本不予考虑。

 

    四,里坊制度的崩溃
    古代里坊制度,是一种落后的城市治理手段。那坚固的坊墙,严格的夜禁,截然分离的坊市,像一幅沉重的枷锁,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自由。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坏这个枷锁。唐代中期以后,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破坏里坊制的行为不断出现。
    尽管政府一再严禁,还是不断出现“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的现象。这就是“侵街”。
    与“侵街”行为相伴的,还有对“夜禁”的破坏。唐宪宗元和年间,“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唐末的长安崇仁坊,更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唐长安城居然没有临街商肆,为什么?

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


    再看“坊内开店”,中唐以后,工商店铺冲破“市”的樊篱,渗入坊内。如长安内延坊有造玉器和出售珠宝的,颁政坊有馄饨曲,长兴坊有毕罗店,宣阳坊有綵缬铺,永昌坊有茶肆,道政坊和常乐坊有酿酒店。
    到了宋代,中国经济和商业达到繁华的顶峰,首都开封的里坊制度遭到更猛烈的冲击,先是后周时代,已开始允许在路边种树,这就为“侵街”开了方便之门。
    到徽宗崇宁年间,宋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等于承认了其合法性。结果,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形成了街市,这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形象的描绘。

 

唐长安城居然没有临街商肆,为什么?
 
    街市的繁盛,使原来集中的“市”,失去了作用,转而成了刑场。
    其次,东京城中,尤其是街市中,“违章建筑”楼阁普遍出现,也是里坊崩溃的表现。如孟元老所说:“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
    更有甚者,将酒楼建在皇城根下,从酒楼上甚至能下视皇城,对皇权安危构成直接威胁。
这使人联想到八十年代18层高的北京饭店东楼,因能够“下视中南海”而受到周总理的批评。
    至此,实行千余年的里坊制度,彻底走进坟墓。从此,城区街市充斥、楼阁遍布、官民混居,呈现出与唐长安城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从而掀开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五,现代“城管思维”批判
    中国自1949年以来,实行僵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城市所有私营商业,一律“公私合营”,归国家管理。其后不管城市农村,所有民间经营,直到针头线脑,一律作为“资本主义尾巴”“投机倒把”铲除。如此环境,使“国家干部”“政府官员”牢牢树立了僵化的“城管思维”,至今未能根除,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现在的“城管”。其思想根源即来自古代专制下的“里坊制度”和“抑商思想”。
    中国官员对商业具有先天的防范意识,重管理而轻服务。改革开放前,街头根本不允许存在摊贩。改革开放后,现代城管仍然对摊贩“侵街”管理极严,屡屡闹出血案命案。现在的城管头脑中也许不像古代以防贼盗为主,多以“卫生”“整洁”“好管理”“领导视察”“有碍城市观瞻”“有碍交通”为出发点,很少以“保护弱势群体生存空间”“方便城市居民生活”为考虑的出发点。相对于世界先进国家的城市管理,我们在理念上实在太落后了。
    还有,对大街两边的广告牌、门面,往往强迫商家换成官员所喜爱的“整齐划一”的尺寸、色彩和装饰,而不顾商业规律,广告效果,他们总是看不惯“百家争鸣”“五颜六色”的“乱象”

 

唐长安城居然没有临街商肆,为什么?
城管希望店铺整齐划一,最好全都集中在市场里,便于管理,而不顾百姓需求

    再比如,我有一年在甘肃某市旅游,发现火车站广场与众不同。全国各城市车站广场往往是小商品,小吃,小摊贩最繁华最集中的地方。但该市的车站广场却冷冷清清,连一家商铺一个摊点都没有,据管理者说,这是因为领导不喜欢,车站广场若有商家摊贩显得不好看,太乱,不卫生。
   
中国的“领导”往往身居高位,出行有公车,吃饭有公餐,家务有公派保姆,根本体会不到老百姓油盐酱醋茶的难处,所以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喜好来管理市场、市容、街容。
    在他们的心目中,恐怕唐长安城那种整齐宽阔的大街,和千篇一律,严密好管的里坊,是最理想的城市。百姓想买东西吗?去集中的大商场和集中的大市场吧,街头千万不要出现摊贩。
    但对老百姓来说,家门口的小摊,走街串巷的小贩,才是他们最方便的生活需求。
    怎样才能改变这一切?我看只靠学习现代商业管理知识,批判古代不合理的抑商意识,还是不够的。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官员的上级委派制改为真正的人民选举制,取消公车公餐,这一切不合理想象,包括难缠的城管,立刻改观。
官员如果不能千方百计讨好百姓,服务百姓,立马叫他滚蛋。我看用不着学习培训,到那时哪个官员都知道应该怎样才能当好官。
    我前不久去台湾旅游,发现台湾的街市建筑很乱,七长八短,高低错落,五颜六色,远不如大陆整齐好看,但对居民和商家很方便。官员很难改造,那些全是市民的私有财产,谁敢强行拆除改造谁下台,只好让他“不好看”下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