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塔之演变(8)
五代(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实际上十国当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北汉在最后,被灭时已是979年。至此,五代十国又划分为公元907-979年。本节所例的佛塔建造年代,是按后者历史时期定位。比如,吴越国970年建六和塔、975年造雷峰塔,不定位在北宋,而是按后者定为五代十国。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当时吴越国还在,直至978年归地北宋之后,吴越才消亡。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979年统一中国本土地区,十国结束。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混乱、战乱不堪。宗教方面北方趋向崇道贬佛,南方十国崇尚佛教。在佛寺与佛塔的建造上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尤其是浙、江、沪、闽一带的吴越国。这一时期虽短暂,然而在中国佛塔史上却是极重要的转折期。佛塔的形制一下子从方形变化到八角形及六角形,外观也从简单变化到复杂。在构造方面力图模仿木结构式样,塔上的雕刻艺术也比较强,增加了不少雕饰纹样。塔的内部结构由唐代的空筒式结构变化到壁内折上式,使塔的楼板、外壁、塔梯三项结合在一起。从这一时期一直到宋代楼阁式塔明显增多,塔的整个内部结构方式、工艺日趋复杂。可以这么说,五代十国时期所建佛塔无论是造型还是材质都是较多样化的,为之后繁荣兴盛的宋塔掀开了光彩的序幕。
虎丘塔原称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据地方志记载,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塔为平面八角形,高七层的砖身木檐楼阁式塔。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虎丘塔在最后一次被火焚烧是1860年,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现存的塔身高47.5米。
以下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虎丘塔图片:
 编著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虎阜志》志书中插图 “前山图”,左上方画的是乾隆年间的虎丘塔。在这张插图中,虎丘塔有塔刹、有塔檐,檐角略反翘,宝塔右侧为大佛殿。初建于宋朝的二仙亭乾隆年间已经被毁灭了,到嘉庆年间(1796-1820年)才重新建造,故图中没有。
 苏州虎丘全景 (清末上海国际图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苏州虎丘全景 (20世纪2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苏州虎丘全景 (20世纪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苏州虎丘塔(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苏州虎丘塔(20世纪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苏州虎丘塔 (196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苏州虎丘塔 (1978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在千人石中间,有一《佛说大佛顶陀罗尼经》石幢,是五代显德年间高阳许氏建造。文革中石幢被毁。)
 苏州虎丘塔 (1987年苏州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毁于文革中的石幢,于1980年重建)
 苏州虎丘塔 (1999年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苏州虎丘全景 (2009年11月摄)
 苏州虎丘塔塔身 (2010年2月摄)
甲辰巷砖塔位于苏州相门内干将路甲辰巷市桥头,塔为五级八面楼阁式砖结构仿木塔,高 6.82米。全塔以清水砖砌成,不施粉彩,朴实无华。 民国初年围着塔身搭建了房屋,仅上半截露出屋面。由于长年失修,加上人为破坏,原仅存四层,腰檐亦已残缺不全。1993年加固了底层,修复了各层塔檐、翼角、平座,补齐了斗拱等构件,重建了第五层和塔顶,制作安装了塔刹,并在拆除民房的地基上开辟了塔院。 该塔建造年代无考,因宋《平江图》上在此位置上有塔的标记,因此过去都认为是宋塔。然而,在这次维修中对塔砖进行了“热释光”抽样测定,结果砖的制作年代为晚唐至五代末期,同时发现塔的有些部位和构件的做法和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唐代建筑的特征,因此建塔时间可能早于宋代,确切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研究。
 苏州甲辰巷砖塔 (2008年12月摄)
 苏州甲辰巷砖塔 (2008年12月摄)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始为木塔,是隋文帝杨坚埋葬舍利(佛骨)的处所,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五代十国南唐(937—975年)时高越、林仁肇建造。塔为五级八角形,是南方尤其江南非常少见的密檐式塔,高约18米,全部用细致的灰白石构成,虽然经历千年的风雨雷电,仅有部分石檐崩坠,但仍巍然屹立。栖霞寺塔体量不大,模仿木结构建筑的造型,但并未失掉石材的本性和小塔应具的一种婀娜风度。栖霞寺塔石面布满了浮雕,是五代雕刻精品。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照片明信片)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 (1996年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屹立在杭州市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末期(970年)。宋宣和三年(1121年),毁于兵火,几乎片瓦无存。到了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高宗赵构重建六和塔。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年),六和塔曾因年久破败而作修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倭寇入侵杭州,寺与塔均遭破坏。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著名高僧袾宏(莲池大师)主持大规模重修六和塔,塔的顶层和塔刹加以重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重修六和塔。在尚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了一十三层木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达顶层,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定型下来了。
 杭州六和塔 (清末上海国际图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杭州六和塔 (20世纪2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杭州六和塔 (20世纪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杭州六和塔 (20世纪80年代朝华出版社发行的明信片)
 杭州六和塔 (1996年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雷峰塔位于杭州西湖南岸的南屏山麓,塔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末期(975年),雷峰塔为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条石,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建筑雄伟壮观。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峰塔遭到战乱的严重损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列入西湖十景。
南宋以后,“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焚塔,塔檐等木结构件被毁,仅剩砖结构赭黄色塔身。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雷峰塔砖屡屡遭到盗挖。此后,底层砖块被挖一空,终于1924年9月25日下午塔身突然倒塌,部分塔砖中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雷峰夕照”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 新雷峰塔于2002年10月25日落成,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
 杭州雷峰塔 (清末上海国际图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杭州雷峰塔 (清末民初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杭州雷峰塔 (2003年出版的明信片)
保俶塔位于杭州市西湖北边宝石山上,保俶塔初建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此塔系吴越开国之主钱鏐在位(893—932年)时,由宰相或大臣吴延爽所建,另一说则认为塔是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由钱俶母舅吴延爽所建。保俶塔不是钱鏐时建,也不是北宋开宝年间所造,应是建于钱俶为王之后,宋朝建立之前,即948年到960年这十二年间,也就是五代的后期由吴延爽所建。保俶塔初建时,八面九级,塔旁并建有崇寿寺,很是堂皇。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僧永保重修时,塔身改为七级。南宋著名书法家张即之因其亭亭玉立,风姿秀丽,曾在塔门上大书“湖山胜概”四字赞美。元、明二朝,保俶塔虽然多次毁建,但都保持了原貌。现在的塔身,是在1933年由民间集资仿照古塔,重造了这八面七级的实心塔。还有一说,只重砌了塔的外墙,用钢筋混凝土的塔顶基座替换掉了原来木制的基座。至于塔旁的崇寿寺,后来却再也没有恢复。
比较1972年的图片和老片,明显地看出新塔与古塔,外形略有不同。古塔的曲线中间鼓出,有个小小的弧度,仿佛莲花的花瓣。新塔则带有西洋风味,为倒“V”形,两边直线到底。老片上古塔每层每面有九个小佛龛,内原有佛像。而新塔则象征性地用砖间隔成九格。1997年维修保俶塔时,换下了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的铸铁塔刹。
据文献记载,明万历七年(1579年)维修后的塔很漂亮,当时的杭人以登此塔为一大乐事。明朝灭亡后,不知何年何故,变成了赤膊塔。一直延续到1933年。不管如何,保俶塔虽失去塔檐和平座,然而塔身挺秀,线条柔和优美,宛如少女伫立,凝视湖山,与湖光山色构成一幅秀丽恬静的画面,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被珍视为西湖的标志之一。(参考“江南桓进”《西溪随笔》)
 杭州保俶塔 (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照片版明信片)
 杭州保俶塔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照片版明信片)
 杭州保俶塔 (197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杭州保俶塔 (网络照片)
 杭州保俶塔塔身 (网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