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关于钟馗的故事的传说,在中国大地已流传了千年,面目狰狞却能降妖伏魔、送吉迎福的形象早已为人们熟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钟馗俨然就是正义的化身。而历朝历代的画家、巨擎更是以自身的修为演绎着他们心中正义的图腾。画家朱东坡由于自幼就对钟馗嫉恶如仇、无私无畏的精神喜爱有加,而抱定了终生塑造钟馗形象的信念 朱东坡和钟馗画之缘,源于同是灵壁“老乡”,与钟馗画之情,则根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正是带着这样的仰慕和执着,朱东坡考入了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从历史艺术大师们的钟馗画中汲取韵味,从各种钟馗传中体会人们对“判官爷”的希冀。多年来,他精心研读钟馗的相关史料,访遍钟馗画乡的民间艺人,广为搜集古今名家包括民间钟馗画的各种版本,对其多种描绘技法加以揣摩、研习。他要在广收博取中,寻找体现个性的艺术语言,把钟馗由鬼引渡到人,自幻域到人间,他要把这个一身正气、疾恶如仇、无私无畏的阴间判官,塑造成端庄威严的赳赳勇士。他希望画出与历代画家全然不同的形象,甚至他希望他笔下的钟馗有“内圣外正”的风格,他不再是鬼,而是一个有灵有肉、有爱有憎的人。他更希望他笔下的钟馗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的心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厚重的生活和艺术积累,敏捷的才思和心灵的感悟,使朱东坡完成了入心、出心、升华的艺术境界。“我以我心绘钟馗”,便使他笔下的钟馗隐去一般意义上的“画法”,成为一个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既有文人画神韵,又有民间气息,潇洒惟美、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 观赏朱东坡笔下的钟馗画,往往使人产生许多奇异的审美感受。无论是《判官爷》、《一身正气》,还是《钟馗颂》、《神威图》等等,无不是造型粗犷而又儒雅,表情威严而又温柔,性格刚暴而又慈祥,氛围平实而又神秘。朱东坡是写意的,正如其画。钟馗是寓意的,正如其人。他的画具不多,无论衣冠服饰,还是须眉眼神,都有特定的表达意向。艺术上的成熟必然带有其风格化的倾向,甚至包括某些经常使用的造型要素和形象符号。人们可以思考某种意图性的描述以区别其它的可能。 中国画的图像定位不仅仅在于图本身,还在于画面相关的题跋,以补充说明或延续阅读的兴趣。朱东坡的钟馗画注重题跋,但他更注重直观的画面形象的描述,依赖于某种类型化的手法,将人们引入更为细腻的感觉中去体验画家内在的感情。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说他是在写“钟馗之神”,我国著名画家、中国书画研究所所长徐德隆先生说他“画出一身浩气”。沈鹏先生所谈论的“神”当然不使“鬼神”是神,但一定是这驱鬼之“神”的内在精神,浩然正气。由“鬼”至“神”,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转换,更在于内在的精神再造,在于提高“格调”。一般而言,鬼神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且常常由人鬼转为人神,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如是,在中国的民间绘画中如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亦如是,“正气凛然以慰善良、横眉冷对以震撼邪恶”,朱东坡凭着不懈的努力和深深的感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亲可敬、现代钟馗的图像文本。 朱东坡笔下的钟馗神态万千、器宇轩昂、活泼挥洒、或中锋勾勒、或没骨濡染、线条凝练、笔墨豪放,既有传统骨力、又有时代特色,写出了“钟馗之神”,“画出一身浩气”。他所描绘出来的各种异彩纷呈、意蕴深厚的艺术品,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普通百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及各界收藏者的青睐,并把他奉为珍品。创造美的艺术家的人生道路,难免陷入苦海。朱东坡说:这是艺术的苦海,为了钟馗画艺术,我愿沉入这苦海,永不脱离。 朱东坡,字钟石,北京大源来祥堂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和创作。现主攻人物,以钟馗擅长并精通西画、素描、水粉。其作品,被国际友人收藏。1994年作品《兰图》纪念应邀参加香港“庆贺邓小平同志九十寿辰书画展”同年又编入中国书画艺术家《名签》。2005年应邀参加六省一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书画展,获全国二等奖。2006年应邀参加“朱德元帅诞辰120周年书画展”并获金奖。作品《钟馗百态图》26米长卷,编入《中国书画大展辞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