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机评测】挑战巨人!索尼RX1试用报告

 锦的城 2014-01-17

 不得不承认,2012年的下半年数码影像界风头最盛的企业当属索尼。一场以“全画幅”为主题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不但相当幸运的没有被中日之间政治风波太大波及,而且推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也的确相当给力,绝大多数媒体和消费者都给予它们相当高的评价。而在这三款全画幅产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角,索尼黑卡? CyberShot DSC-RX1数码相机(以下简称索尼RX1)。这款产品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款采用35mm规格全画幅影像传感器的不可换镜头小型数码相机,尽管不可换镜头的专业机身与全画幅感光元件这两项指标并非罕见,但毕竟是由索尼第一次把这两者在数码相机领域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很多媒体认为索尼RX1是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是一款开创了新时代的产品,种种光环种种褒扬汇于一身,这也使得索尼CyberShot产品线的声望值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其实,索尼能够率先推出RX1这样的产品并不令人惊讶。作为业内少有的几家拥有影像传感器(感光元件)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索尼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把大型影像传感器装载到非单反和非可换镜头的CyberShot系列机身内的努力。我在9月份那场索尼秋季新品发布会召开后不久曾经谈到过一款叫做索尼R1的老产品,那就是当年索尼把一片千万像素APS-C尺寸影像传感器首次运用到CyberShot机身内的勇敢尝试。只不过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和产品定位的限制,该产品主要被设计用来对抗刚刚方兴未艾的入门级DSLR,所以尺寸偏大且价格高昂,最终叫好却不叫座。后来随着索尼与柯尼卡美能达相机业务的合并,索尼自己很快推出了属于自己的α系列DSLR,因而这款CyberShot系列名下的R1也就没有能继续发展下去。

索尼RX1包装盒

然而在时隔这么多年后,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同时具备“小机身”和“高画质”特性相机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影像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制造成本下降也催生出了很多新类型的产品。索尼首先通过NEX微单系列产品尝到了甜头,接着他们又通过RX100成功验证了人们对于“更加小巧但同样具备专业素质”相机的渴望,最终越过了其他厂商已经成功运用的APS-C幅面(比如富士X100和徕卡X1/X2相机)而直接把一块过去只运用在单反/单电机身内的2430w像素Exmor CMOS 影像传感器塞入到一台仅有过往消费级别旗舰DC尺寸的机身内。

索尼RX1外观图

这种事情如果是让其他厂商来做,很可能还是要经过从APS-C到全画幅的过渡,机身至少也先得有徕卡M系列相机那么大然后再慢慢缩小。也就是索尼这个习惯不按常理出牌的企业能够凭借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底子一口气炮制出这样的产品。我这里有一张索尼RX1和尼康最新款消费旗舰DC P7700的合影,在两台机器都打开的状况下(让尼康镜头伸出),两者的体积看起来实在是相差无几——甚至你会发现竟然还是P7700的机身要比索尼RX1更大一些!

索尼RX1与尼康P7700体积对比

我们也邀请了模特MM来拿着索尼RX1摆摆Pose,让她做做使用RX1拍照片的样子。等这组照片拍完,问下模特MM手感如何,她也只是说镜头略微有些大,但机器拿起来并不觉得重,样子也挺好看(估计是比较复古的关系)。坦率的说,要放在一两年前,别说模特MM想不到她手中的这款产品会是一台在核心部件上比许多微单单反更强悍的专业机型,即使就是我自己也不敢相信索尼究竟是如何才能够把全画幅影像传感器和如此小巧的机身合二为一的。

多年以来,我们曾不只一次的发问为什么在胶片时代,我们能够拥有那么多优秀的小相机(比如我上次从日本中古相机店淘回来的尼康35ti、比如更小巧的康泰时T3),而到了数码时代在同等体积的机身内却最多只有APS-C的半幅机可用?厂商会告诉你为全画幅感光元件所配套的电路尺寸有多大,为了驱动这样的电路又得使用多大的电池,为了拥有足够的解析力镜头又得拥有多大体积等等...但是索尼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突然有一天把RX1交给了我们——拿去吧,这不就是你们一直想要的吗?

索尼RX1在模特手中

好吧,还是把话题转回到索尼RX1本身上来吧。在开始今天的文章前,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大家,由于这款相机在本站停留的时间很短(样机不多,后面还有许多媒体正等待我们的这台样机),又加上我这几天一直处在出差状态,所以我还来不及对于索尼RX1做全面的深度评测。按照我们评测规范中必须完成的各项测试如评测室灯光环境下的色板测试、视频介绍、RAW格式测试等不得不等待以后有机会再完成了。这篇文章只能是我在短短几天时间中对于索尼RX1的试用文,但我依然希望它能够对想要了解或购买索尼RX1的网友们有所帮助。

{FY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FY}

其实,索尼RX1的机身啊菜单啊真没有多少可写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外观与之前我们介绍过的黑卡?RX100设计风格非常近似,而菜单结构又和索尼α系统几乎完全一样。所以稍后我抛弃了我们惯有的菜单分页而直接进入画质部分,敬请各位网友谅解。

索尼RX1正45度视图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些朋友们对于索尼RX1机身的意见,比如整体有点偏小以至于男性用户拿在手里不太稳妥,比如手柄部分凸起不够覆皮面积也小;比如机身黑色磨砂但依然容易留下指纹;比如机身采用棱角设计,有些喇手等等。对于这些意见,我都赞同,但我也都不介意:手柄凸起不够也好,机身偏小也好,实际都是为了尽可能的让索尼RX1配的上“黑卡”这个名字。即使在海外没有这个中文名,但很显然索尼一门心思的就是要把RX1机身做的尽可能的小巧,不如此则无法展现其外观尺寸与全画幅之间的巨大反差,不如此则无法凸显索尼技术实力之强悍。我们不是一起在寻找又要小又要高画质的相机吗?现在有一台机身比NEX微单更小,影像传感器比绝大多数数码相机都要大的机器出现了,你们还苛求什么?老实说,我是很佩服索尼的这种做事态度的。有时候你会觉得它对于看准的东西过于执着,甚至到了略显偏执的地步,比如要一个小机身就硬是能做的那么小,其实你把第一款产品搞得和徕卡M一样尺寸大家也都能接受,但索尼就是一下子做到这个地步了。

索尼RX1的弹出闪关灯

如果撇开镜头的话,索尼RX1机身正面几乎就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东西了。索尼LOGO肯定就得在那个位置,而RX1产品型号名字体看起来足够简洁但缺乏设计美感,我在心底羡慕富士X系列上的金属蚀刻+人工釉料填充的富士龙logo是那样美观典雅。有人说索尼RX1磨砂表面容易落指纹,甚至说就是因为这原因导致他们的官方产品照也要PS才能出来。这话说的就刻薄了,且不论我还没有见过官方产品照有不PS直接拿原图出来的,之前索尼也好其他品牌也好,类似的表面工艺也不是第一次使用了,在这种问题上吹毛求疵没有意思。这个内置式的闪光灯也显得比较寻常,并没有明显的向前探出或者高高弹起。反正RX1也不是可换镜头,闪光灯高度和位置只要能够保证光线不会被镜头遮蔽就OK了。

索尼RX1机顶与镜头转环

索尼RX1用的这枚带有蔡司标记的35mm F2定焦镜头只知道是Sonnar 8片7组结构,带有T*涂层以及3片非球面镜片(带有AA 超薄镜片技术,即Advanced Aspherical,之前RX100就用过),光圈叶片为9片。目前还没有看到过官方的镜片结构示意图,发布会上的机身解剖模型中镜头也是一体出现而没有拆解,但是想来这枚镜头的后组镜片同样会非常贴近2430w像素的Exmor CMOS并且开口还极大,否则我真的很难想象索尼是如何能够把该镜头控制在这样的体积并拥有在后面测试中所表现出来的出色画质。

镜筒上从前向后依次排列的是手动对焦环、焦距限定(微距和无限远)、手动光圈环(带有每一档光圈刻度)以及一个索尼新机上普遍出现的橘红色装饰环。我个人觉得除了那个焦距调节环在使用时不太习惯外其他都还不错。

索尼RX1机背LCD与按键

机顶和机背布局都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各类按键的位置和功能设定看起来都很眼熟。由于面积要比RX100宽裕一点的关系,RX1终于可以把三张自定义按键直接放在机顶拨盘里了,一些原本需要到菜单里才能调用的功能眼下也可以有直接的实体按键操作了。当然,自从当年NEX第一次固件大升级后,索尼就对机身按键自定义功能放的很开,用户可以在菜单内对于机背后的主要按键进行功能自定义且自由度极高。这绝对是专业级别产品才能拥有的特性,强烈建议其他品牌能在这个问题上多多向索尼学习。

至于那块3寸123w像素的液晶屏,Xtra Fine,以前都说过了。

索尼RX1菜单中关于按键设定部分

估计是因为机身体积实在有限的关系,本机竟然也采用了和RX100相同的电池仓存储卡仓一体设计。我个人当然更希望存储卡可以从机身侧面插入,这样的话即使相机在三脚架上也能方便的更换存储卡。电池上,索尼黑卡?家族大概也达成了什么默契,全画幅居然和消费DC使用同样的NP-BX1电池这的确让我一开始难以接受。索尼方面宣称单次充电可以拍摄270张左右,这个成绩相对于那块小巧的电池而言倒也不算坏,但以后出门得多预备一块电池那是肯定的了!

索尼RX1与RX100使用同样的电池

索尼方面特地调配来了这张32GB的原厂CLASS 10 SDHC UHSI卡过来参与RX1评测,理由是高速卡才能更好的搭配索尼RX1。遗憾的是,虽然像素很高但本机2.5fps(速度优先模式为5fps)的连拍速度其实普通的中高速SD卡也能适应。而我还没有来得及怎样使用RX1拍摄视频,所以这张卡虽然在容量上很好的满足了我的需求但在速度上的表现并没有得到发挥。另外需要说一下的是,本机的镜头盖采用了中间捏放的新结构,好似也是索尼刚为此付出了一笔专利费什么的。这个镜头盖做工和手感不错,我正想办法怎么把它和机身连在一起生怕弄丢。

索尼RX1推荐使用的高速SD卡与镜头盖特写

{FYISO测试与实拍样张/FY}

我这里并没有我们评测室环境中的条件来进行RX1的感光度测试,但之前已经有不少在弱光下拍摄的RX1样张可以证明本机在高感光度上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直接从ISO 1250起跳,轻松的发现对于一款全画幅相机而言,你不用太担心环境光线是否足够明亮。

感光度ISO 1250 拖入新窗口内观看大图 下同

感光度ISO 1250 上图裁切 下同

我之前曾经对本机镜头/机身没有光学防震机构而略有一点抱怨,但在看了实际拍摄的样张后发现,全画幅下的ISO 3200+ F2镜头组合其实已经应对绝大多数的弱光场景,快门依然能够高于1/35S。

感光度ISO 3200

 

感光度ISO 3200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拿到索尼RX1后按下的第一张快门,上手就是ISO 6400,这表现真的让我觉得相当惊喜。毕竟,在当时心目中还不曾有如此小巧的机身中却搭载了一片全画幅影像传感器的概念。

感光度ISO 6400

感光度ISO 6400

此后,随着更多的使用RX1,开始意识到对于一款全画幅机器而言,这样的高感表现算不上顶尖而只是正常发挥,但这也足够让自己感到高兴。毕竟,当年我必须带着一台沉重无比的尼康D3+2470 F2.8头出去夜游,而如今我只要拿着这样一台不到一斤重(482g)的相机就能随心所欲的在夜晚的街道上胡乱按动快门。

感光度ISO 6400

感光度ISO 6400

全画幅感光元件实际并不只是在高感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在诸如画面细节,曝光宽容度等等方面对比APS-C和更小幅面的元件都有很大的优势。虽然从目前来看,由于数码影像处理技术的不断提升,各类中小尺寸元件的画质也在向上快速发展。但是,全画幅元件目前在高感画质和浅景深效果方面的优势依然是其他小尺寸元件所难以匹敌的。

感光度ISO 6400

感光度ISO 6400

{FY镜头解析力与实拍样张/FY}

毫无疑问,索尼RX1的高感性能几乎完全依托于那块2430w的全画幅Exmor CMOS和BIONZ处理器的双重作用,那么影响影像质量的另外一个关键,本机的那枚打着蔡司标记的35mm F2 Sonnar T*镜头表现又如何呢?

索尼RX1镜头特写

这两天我正辗转于湖南长沙和岳阳之间,趁着工作之余在酒店窗口对外拍了几张照片。厄,下图中的画面是岳阳市区某角落,看起来和其他国内三线城市的景致差不多,虽然不美观但细节颇多,用来测试镜头分辨率效果不亚于我平时在上海公司楼顶常拍的小白楼场景。

索尼RX1镜头测试样张

现在看在中大光圈下的表现如何。

结果是满吓人的。在画面中心部分,无论是F2还是F5.6,画面的细节和锐度表现都非常出色,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小。而在边缘部分,我惊讶的发现似乎F2全开效果要比收一档的F2.8更好一些。当然了,边缘部分实际到F4以后的画质才会与中心开始保持较高的同步,但在全开光圈时画面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的确已经可以用“卓越”来形容。另一个关键点是,本机在中大光圈下镜头边缘似乎看不出什么暗角显现。很显然,本机的镜头后组镜片无疑尺寸会非常非常大且紧贴CMOS表面。

F2/F2.8

F4/F5.6

中心部分

F2/F2.8

F4/F5.6

边缘部分

光圈收到F8以后表现如何?其实和我预想的差不多,一直到F11,画面中心部分的反差和细节都不错,只是到了F16以后反差才逐渐下降,而F22的中心画质其实也完全可以接受。边缘部分同样在F16时画面质量开始有一定下降,F22开始偏软,但总体来看索尼RX1的这枚定焦镜头表现相当优异。

F8/F11

F16/F22

中心部分

 

F8/F11

F16/F22

边缘部分

在我的实际拍摄中,本机镜头的良好表现一直带给我很愉快的拍摄体验。我随意找一些真实拍摄场景的画面来看看镜头的拍摄效果。比如下面这张图片是以F2全开光圈拍摄的,对中心和边角上的烤鸭子各做一次100%裁切然后再观察画面细节。

索尼RX1镜头F2测试样张

索尼RX1镜头F2测试样张

 

索尼RX1镜头F2测试样张

还有这张岳阳楼旁拍摄的洞庭湖日落场景,也可以观察画面中心部分和边角上的画质在F2光圈下的差异。

索尼RX1镜头F2测试样张

 

索尼RX1镜头F2测试样张

 

索尼RX1镜头F2测试样张

本机在自动模式下,光圈喜欢固定在F4-5.6之间游动,想来这是镜头的最佳光圈所在。这是一张在长沙黄花机场内拍摄的图片,光圈自动收缩到F4。我特别选取了画面边缘上方天窗的部分出来,给大家看一下本机对于色散的抑制能力。在开启了机身内的色差校正后,本机画面即使是在明暗交界的边缘也看不到什么紫边状况的出现。当然,在一些以明亮天空为背景的照片中,画面边角上的树枝中依然能够看到一些程度轻微的色散出现,但相对于整张2430w像素的图片而言,这一点点并不算什么大问题。

索尼RX1镜头F4测试样张

索尼RX1镜头F4测试样张

{FY关于镜头还有更多要说/FY}

我这里还有更多一些对比画面,比如我让镜头光圈直接跳两档来对比,可以看到相机镜头的确是在F4下反差最大解析力最高,而F8时画面基本已经看不到色散,即使本来就并不明显。

F2/F4

F8/F16

前面已经多次谈到机身内的校正补偿功能。之所以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看到有些媒体朋友评价本机镜头没有畸变失真,而我在翻拍一些展览的图表时却能看出拍摄的画面有轻微的桶形畸变。看了一下,果然是因为机身内的镜头补偿失真没有打开的关系。其具体效果如下面的示意图,这个功能开启和关闭并不会对相机拍摄速度造成什么明显影响,对于整体画质表现也是有益的,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开启。

索尼RX1机身内校正菜单


索尼RX1镜头失真补偿 关闭

索尼RX1镜头失真补偿 开启

这里还有一张在长沙黄花机场内拍摄的扫描全景图片,一并放出。反正索尼在扫描全景领域可以说是业内最高水准,机场候机厅内始终人来人往,线条也很复杂。而索尼相机可以轻松的在这里拍摄出效果基本完美的全景照片。

索尼RX1全景拍摄模式

不过,索尼RX1的镜头在拍摄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1、索尼在RX1正式发布前做了一次小的改动,取消了机身前面板上的AF模式的选项。用户现在只能在自动和手动之间切换,而无法控制AF-S还是AF-C。目前的状态是,在拍静态照片时只能使用AF-S,而在拍摄动态视频时用AF-C。这可能是索尼方面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做出的改变,不过厂商方面并没有给出官方的说明为什么会如此改动。

2、同样是那次改动,相机原本1/2000S的快门上限被有条件的提升到了1/4000S。这和富士X100一样主要是镜间快门结构决定其快门速度在大光圈下无法做的太快。不过,现在你可以在F5.6光圈以下使用1/4000s的快门速度了。这在大部分情况下当然也不会对用户有太多影响,但有时你可能在白天需要用大光圈来拍摄浅景深照片,此时1/2000s的快门速度上限可能就不够用了。富士X100的做法是在机身内增加一片ND滤镜来减少进光量但索尼RX1并没有这个功能。所以,之前测试镜头在不同光圈下分辨率的第一张照片其实就遇到了光圈F2而快门速度达到1/2000s上限,画面过曝的情况出现。好在当天的日光还不算太强烈,我最终是用强制手动扩展的ISO 50(自动默认最低为ISO 100)使得照片得到了正常的曝光,但如果天空再亮一点的话,这张测试图就只能过曝发白了。

{FY更多索尼RX1实际拍摄样张/FY}

我之前已经拍摄了三组使用索尼RX1的作品集,分别是:

【放毒贴】索尼RX1外观图与一些新样张

【继续放毒】一些索尼RX1拍摄的模特照片与局部切割 (与@龚志萍 共同完成)

岳阳楼记 (照片经过后期色彩处理)

我在这三组照片中都谈到了,发现索尼RX1无论是在中心重点还是全局测光模式下,默认画面曝光相对偏暗问题。下面是在岳阳街头拍摄的画面,采用的是全局曝光,其他都是自动而亮度分别是0EV/+0.3EV/+0.7EV。在我看来,似乎是当中+0.3EV的画面曝光最符合我的需求,而且默认的曝光值的确有一些偏暗。而在我的日常拍摄中,有部分场景似乎需要+0.7EV的曝光补偿才觉得画面亮度正合适。这个问题虽然对实际拍摄影响不大,但也需要引起关注并有待于更多测试才能得出结论。

索尼RX1曝光补偿

0EV、+0.3EV、+0.7EV

这里还有一些我之前没有放出的索尼RX1实拍样张,都仅仅是在原图基础上缩小。主要是为了展现本机在弱光环境下的拍摄效果以及全画幅影像传感器+9片光圈+F2全开后实现的美丽浅景深效果。不过,作为最适合人文拍摄的35mm镜头焦距并不是我自己平时擅长的焦段,因此我只能很抱歉的对大家说如果想要观赏真正出色的RX1摄影作品,还得有待于精于此焦段的各位摄影师发挥,而我的这些照片仅仅是作为测试样张使用。

如果可以的话,我期望能够带着索尼RX1进行一次旅行摄影,反正这个焦段拍摄风光和带有环境的人像都合适,RX1小巧轻便的造型以及相当不错的画质也很适合作为旅行用机出现。当然了,为了它我肯定还得多配备一块电池,一个小型的三脚架以及几片49mm口径的滤镜才行...

索尼RX1实拍样张

索尼RX1实拍样张

索尼RX1实拍样张

索尼RX1实拍样张

索尼RX1实拍样张

索尼RX1实拍样张

最后要谈一下AF速度问题。我不太清楚为什么突然之间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敏感到这种程度,以至于我觉得虽然的确有点慢的富士X100 AF速度被很多人说“没法用”,“慢到死”,我也不能分辨0.1s和0.09s或者0.08s在实际使用中到底会有多少区别。不过呢,索尼RX1的AF速度虽然无法达到业界最高水平的(以M43阵营为标准),同时也肯定不会影响你的正常使用。我想,当年手拿徕卡相机装着35mm F1.4慢慢手动对焦都能接受的用户,那对于如今这台RX1 AF的感觉应该不会无法接受吧?事实上,我使用索尼RX1在拍摄中并没有感觉到AF速度问题,一切OK。

{FY对于索尼RX1的初步总结/FY}

事实上,对于索尼RX1的总结大家早有共识,也已经说了不下数十遍:

这个机器的机身设计是牛的,能够把全画幅影像传感器塞到那么小的机身里,这本身就是一桩了不起的成就。当然了,有人会觉得索尼有些刻意追求小巧,所以弄得机身上按键略显局促,拿在男性用户手里手感不是特别稳固,机身上的那些棱棱角角还有些“喇手”...但这些都是末节。我想如果索尼RX1的机身再大那么一丁点,比如做到佳能G系列那么大就没有人再会抱怨什么手感问题了,但是做了那么大就体现不出索尼靠RX1展现技术实力甚至是“立威”的态度了。所以,还是这样小巧的才足够牛,才称得上是“黑卡”;

这个机器的镜头也是牛的,虽然它的形体与机身相比略大,但35mm F2的硬指标是人人乐见的且其实际表现也的确配得上镜头侧边的那个蓝色标记。也有人在YY镜头光圈是不是应该放大到F1.4,或者是加入防震,但我估计目前这个状态已经达到了索尼镜头开发技术的极限,再多一点功能再大一点光圈不是不可以,但与机身的比例肯定就更压不住了;

这个机器的影像传感器和BIONZ处理器表现谈不上多么多么出类拔萃,但ISO 3200完全可用+良好的曝光宽容度等等特性充分证明在目前这个时代“大底依然是王道”。索尼RX1的画质就是全画幅数码相机的画质,不管你从哪个层面去解读,它可能不是顶尖的,但也足够出色以至于能够很好的还原出一位善于使用35mm焦段的摄影师的表现原图。很可惜的是,我自知自己还没有熟练驾驭35mm焦段的能力,所以拍摄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当样张用用而无法成为真正的摄影作品。但我相信,随着使用RX1的摄影师越来越多,我们将有理由期待看到更多来自索尼RX1的摄影佳作。

索尼RX1在模特手中

至于其他拍摄体验比如AF速度比如功能比如菜单,这些也都是末节。习惯使用一台35mm定焦旁轴机器进行创作的用户,对于这些东西估计并不会太看重。对他们而言,可以自由而不引人注目的拍摄静态照片,且照片质量令人足够满意那就OK了。我们当然希望未来的RX2(?)能够有更大的光圈,更强悍的画质,更专业的手感以及...更长一点的电力表现,但如果就是维持在现在这个水平,我觉得大部分用户也都可以点头认可甚至高喊“毒发身亡”了。

索尼RX1侧面45度视图

然而,“毒物”之所以“毒”,不仅仅是因为它足够好,而且也因为它足够昂贵以至于你可能必须付出相当惨痛的代价才能享受到它。价廉物美,薄利多销的东西算什么“毒物”?那只不过是大众消费品而已,很显然索尼RX1却不是什么照顾普通大众随便上手玩玩的东西,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端货色。官方定价19900,如果你还想为它配齐那些看起来就很拉风,用起来感觉更舒适的配件,那么我估计你至少得准备25000大元。这个价格高么?是很高,因为这点钱已经足够买一套同样全画幅的单反相机或是两三套APS-C幅面的DSLR或者四五套体积差不多微单相机;也不是很高,因为这点钱你买不到第二款类似的超小机身全画幅数码相机,索尼RX1是目前的独一份。什么?你说到了徕卡?好吧,至少相对于有着相机行业的劳斯莱斯"之称的徕卡而言,索尼RX1的性价比看起来要高多了。毕竟,人家已经算是奢侈品而索尼还是留在摄影器材范畴内。

我对于索尼RX1的定价不想做太多评价,毕竟这不是大部分人玩得起的东西,而即使你觉得RX1东西虽然好但价格太高了,可惜我前面已经说到了,目前你并没有其他选择。

圣经故事:大卫杀死巨人歌利亚

索尼RX1的确是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有相熟的摄影界朋友评价它有“挑战巨人”的资格。我不禁想起圣经故事中,牧童大卫挑战并最终杀死巨人歌利亚的故事。尽管出身不高,个子矮小,几乎所有人都不曾对他看好过,但最终大卫用一块决定性的石头砸破了巨人歌利亚的脑门,把他打倒在地。后来的故事是大卫割下了歌利亚的脑袋,成了王,以后这家伙还有杀人夺妻忏悔等等故事,不过和我们今天的话题关系不大。

思考一下:索尼RX1能否成为杀死巨人的大卫?在它小小的机身内运作的这块全画幅影像传感器是否是它的那块“决定性的石头”?谁又是这个故事中的巨人歌利亚?是卖高价的奢侈品牌徕卡吗?是传统意义上的全画幅单反们吗?现在还不好立即下定论,因为索尼RX1毕竟刚刚上市,而这样的全画幅小相机也就仅此一台而已。它或许只是一个勇敢的巨人挑战者而并非最终杀死巨人的终结者。不过,我仿佛已经听到战斗的号角正被吹响,在全新一轮朝阳的照耀下,一个又一个巨人挑战者即将跟随索尼RX1出现在地平线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