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元论与三元论是中西医壁垒的根源

 立体哲学 2014-01-17

                 二元论与三元论是中西壁垒的根源                       

                              小鬼当家
       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到了认识:有认,知,识三个层面。所以,三个层面也形成了三个关联关系:认知,认识,知识。三个关联关系又构成了新的层面之间的关联关系。认识与认知,认识与知识,认知与知识。
       在认,知,识三个层面中,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讲了自然三界观与社会三界观,把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观与对自然的认识观作了关联关系上的比对。并把人类认识自然与认识社会的三种方法:孤物独识,格物致知,博物辨识与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形成的全体认识论,整体认识论,总体认识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方法论与认识论的三种链接:
       1、孤物独识认识方法与全体认识论之间的关联关系。
       2、格物致知认识方法与整体认识论之间的关联关系。
       3、博物辨识认识方法与总体认识论之间的关联关系。
       也就是说,认识方法与认识论都不是唯一的。他们都具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认识方法连续性,与认识理论的连贯性。显而易见,中国的属性数学文化是建立在三元认识方法与三元认识论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体系。
       而在现代科学观的认识方法与认识论的关联关系链接中,认识方法与认识论之间是二元的。分为唯心与唯物两大类。唯心论有唯心论的认识方法,唯物论有唯物论的认识方法。所以,它有两个方法与认识论的链接关联关系:
       1、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唯心论。
       2、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物论。
       这样,我们可以从认识方法与认识论的二元论与认识方法与认识论的三元论的认识体系差异中,找到了东西方文化壁垒的本源。找到中西医壁垒的根本原因。它们之间的壁垒从本质上来说,则是数学理论体系中的二元论与三元论的数理关联所产生的不同。
        二元认识方法有两个认识方法,一个是绝对认识方法,一个是相对认识方法。绝对认识方法产生绝对认识论,相对认识方法产生相对认识论。现代二元认识方法,正在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绝对性,走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也就是说,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讲过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展示的并不是万物引力定律,而是在万物的二有引力认识层面上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关联关系。也可以说,这个定律是在两个物体之间引力关联关系上的一种孤立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只有两个物体存在的条件下的一种引力关联关系的绝对化认识。这就是说它的精确计算结果,仅仅是表达两个物体孤立存在条件下的关联关系准确性。而在宇宙与自然中,根本找不到两个根本与万物毫无关联关系的孤立物体的存在。这与中国先天文化中垒石结绳展示的万星运行于宇宙之间的整体认识观相比较,显而易见是一个具体局部的孤物独识。只有过孤物,变成了二物,所以,它只能算是一种二物独识的一种认识方法与认识论。所以,牛顿对人类科学的卓越贡献,应该是静力学,以及在静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力学。静力学是其理论基础,动力学是静力学继续认识的进步。
        爱因斯坦相对论并无法摆脱静力与动力之间渊源关联关系的结构性。无法摆脱时间与物体在空间运动速度关联关系的束缚。无法进入动静观的相对属性认识方法。没有从数学上解决时空一体性认识的方法。所以仍然无法摆脱上帝掷骨子的信念。
       而中国钟鼎时代的先天属性文化则成功的解决了从绝对论,进入相对论,由相对论进入了混沌论的基础数学的认识体系问题。解决了虚拟认识与实在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与认识方法。建立了三元三焦混沌认识方法与属性形貌认识论的理法术体系。可以说东西方文化壁垒的根,并不在现代,而在中国远古传统文化与科学形成的初始就已经确立了。
       同样,中医科学是建立在三元论基础上的具体应用医术。西医是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具体应用医术。二者之间的壁垒根源。应该来自东西方数学理论的不同。来自二元论与三元论之间的认识方法与认识论不同。
      那么,如何来挖掘中国传统的中医,如何来发展中国传统中医的精粹呢?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