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宽恕与大智若愚

 谁清斋 2014-01-18
        人的一生,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在宽恕与被宽恕。实践证明,凡是善于宽恕的人,他们的生活总是和谐而温馨的;而尽量宽恕别人,而不轻易原谅自己的人,亦总是豁达而淡定的。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宽恕”的解释:不苛刻不计较,不追究而饶恕。而在圣经中对爱的解释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因此,宽容是一种爱的体现,是爱别人,更是爱自己。这佐证了宽恕与和谐、宽恕与爱自己爱他人的辩证关系。
        学会宽恕与谅解,学会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人,是我们的人生必修课,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则是一种超凡。要知道,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被宽恕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也是一种升华自己的过程。
        宽恕是一种美德,懂得宽恕、懂得释然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里的“退”实则就是一种宽恕。不懂得宽恕的人往往最终是把痛苦留给了自己,在内心的抱怨与纠结中,当自己为他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久久不能忘却而愤懑时,才会想起正是因为少了一份宽恕,才让自己的世界变得阴霾而耿耿于怀。
        其实,在宽恕别人的同时,受惠至深的应该是自己。不管是现实或是网络,我们不难看到许多人经常会为一些无功即过、无果而终的事大动干戈。其实不管以什么方式进行渲泄,在对他人费解、困惑、怨恨的时候,最不开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因为这种不开心不仅仅来源于别人,还来源于自己。学会宽恕就是对他人的包容,对自己的恩赐。一个不懂得宽恕的人,其实最终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古时就有“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古训,何况是现代文明社会。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与方式,来则安,去则兴,不苛求,不责备,不追究。孔子的“修己以安人”,墨子的“兼相爱”,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处处显现了宽恕与和谐的唯美与空灵,相知与相容的底蕴与光华!
        有人说,天地之间,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世间唯有“变”是“不变的”。古往今来,凡成事者,皆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凡成大事者,皆需顺天时、超地利、聚人和。而宽恕则能使一个人更加的成熟,能用一个宽广的心胸去盛载世界,能更加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用友谊的雕栏玉砌去装饰自己的亮丽人生,生命才不至于颓废与沮丧。 
        有个阿拉伯传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一直到了沃野,他们就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另一个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当被一个朋友帮助时,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阿拉伯传说告诉我们:朋友的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
        欢笑是宽恕留下的。留一份宽恕给伤痛,它便会悄悄地溜走,因为在你的心中没有太阳照不到的角落让它驻足;留一份宽恕给邪恶,你会看到它们在颤抖,因为邪恶最恐惧的是面对美德;留一份宽恕给善良,它便会更加耀眼,因为善良永远是人类的本性;留一份宽恕给弱者,他们会在温暖中成长,因为同情弱者永远是做人的主题。
        大凡人类都渴望宽恕,当你在黑暗的森林中发现了一缕耀眼的阳光时,那你便懂得了宽恕的伟大,懂得了用宽恕的心去包容他人。
        悟出了宽恕的唯美与空灵,丰富了宽恕的底蕴与光华,你就会相信,宽恕,永远是心灵的一片晴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