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4-01-19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要填写各种表格、履历。大多数人都会在“民族”一栏里轻快地、不加思索地填上一个字:汉。可是,你知道吗?有人就为了这一个“汉”字,不惜付出终生的努力和生命。谁?刘备。

有诗为证: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这首使人每读每叹的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蜀先帝庙》诗中,缅怀刘备的功业时写的。诗中刘禹锡将刘备匡扶汉室的决心和意志用“业复五铢钱”来形容,可谓精彩之极,画龙点睛。诗中提到的五铢钱俨然成了汉代政权的象征,汉族文化的代表。真有这么严重?这可不是野云为了讲五铢钱而牵强附会的,作为汉代一枚小小的钱币,在当时,尤其是国家、民族危亡之时,这种钱还真就成了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一种文化的形象大使。我再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东西汉之交,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朝。王莽夺取汉政权后,颁布一系列改变币制的法令,禁五铢,行新钱,先后规定的货币有三十余种。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级繁杂,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额货币泛滥,导致了经济的混乱,民不聊生。王莽的种种倒行逆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不满和愤慨。在民间,在大街小巷,有童谣到处在唱:

 

“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王莽听到后气极,却屡禁不止。果然,仅短短16 年,王莽政权即告崩溃,王莽自己也未得好死。光武帝刘秀重建汉室后,于东汉建武六年,为适应民心,很快重新恢复了被王莽停用的五铢钱制。

这段史实说明什么?说明当时的五铢钱就是汉民族、汉政权的当然代表;说明五铢钱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崇高的地位。

好吧,下面,我就以大量的五铢钱实物为比照,给大家讲讲这种传奇古钱的前世今生。

 

五铢钱;从吕后、王莽到李世民

 

在世界货币史上,始于我国汉代的五铢钱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这一点,学经济学、金融学的人无不知晓。它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行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历经我国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和唐代初期。前后行用了长达739年。这种情况在世界货币史上堪称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秦朝灭亡后,刘邦定下了“汉承秦制”的基本国策。西汉初期,百废待兴,当时的钱制仍然使用秦朝的半两钱。但由于民间公私都能铸造,造成钱制混乱,市面上甚至出现了只有一克重的半两铜钱,轻薄得像小树叶、小纸片一样。还有的奸商将秦代的半两钱,用剪刀剪下一圈,把剪下的铜再铸半两。这样的情况,自然导致了钱和铜的比重失衡,货币贬值。给当时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民怨沸腾。就是在现在,我们收藏钱币的时候,仍能发现很多剪边的小半两钱,就是那段历史的遗物。据说当时吕后发现这个问题后,积极向刘邦主张币制改革,建议将钱币铸造权收归中央政府。为此,吕后亲自参与了新钱币的设计。为了防止剪边,她在秦代半两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围边,定五铢(约3.33克)作为钱币的重量。“铢”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刘彻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正式频布了“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的诏令。于是,汉代的专用货币五铢钱从此诞生。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西汉政权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标准的西汉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由于五铢钱轻重适中,大小适宜,制作规整,尤其是它与半两钱不同的是,它有外廓可保护钱币不被磨剪,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满足了当时的价格水平对货币的要求。因此,在吕后、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和唐代初期,各朝各代均一直在铸造和行用五铢钱,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 王莽篡汉时,五铢钱的行用曾有过短暂的停止。但即使如此,当时民间私用五铢钱的现象也从未停止过。光武帝刘秀夺取和巩固东汉政权后,很快重新恢复了被王莽停用的五铢钱制。从此,无论中国历史如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铢钱的行用再未中断。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位帝王铸造行用五铢钱。直到唐朝开国后,为了适应新政权的统治和社会经济的需要,李渊、李世民父子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整顿币制,颁诏宣布废五铢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唐代自己的货币“开元通宝”。通行了739年的五铢钱这才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五铢钱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国家法定货币。钱币界因此将五铢钱称为长寿钱。

 

异彩纷呈的五铢家族

 

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多的帝王乐此不疲地经营五铢钱,那这种钱币到底有着怎样的风采和魅力?它的庞大家族有些什么样的成员?它们都长什么样?好,野云按历史顺序,将它们的主要成员一一推到你的面前:

 

西汉初,吕后、武帝时铸行的分别有:“元狩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汉宣帝时铸的“小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东汉刘玄铸“更始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孙述铸铁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东汉灵帝时铸“四出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三国时,刘备铸“直百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晋元帝时,沈充铸“沈郎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南朝宋文帝时铸“当两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北魏孝庄帝铸“永安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北齐文宣帝时铸“常平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西魏文帝时铸“大统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北齐文帝时铸“两柱五铢”、“四柱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隋朝隋文帝时铸“隋五铢”钱。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除上述外,还有西域古龟兹国铸的“龟兹五铢”;东汉晚期的“延环五铢”“凿边五铢”;六朝时的“平当五铢”,等等。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五铢钱收藏集趣

 

由于五铢钱特殊的历史地位,它一直以来都是众多钱币爱好者关注的宠儿,笔者当然也是五铢钱的铁杆粉丝之一。在这里,野云愿与大家分享五铢钱收藏鉴赏方面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普通的五铢不值钱

 

很多人(尤其是初学者)有一个误区,认为五铢钱都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铸造又这么精美,古色古香的。而且在钱币史上又具有那么高的地位。所以,它一定特别珍贵,非常值钱。其实不然,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五铢钱都不过区区几元钱一枚,而且大多数还非常漂亮。这是为什么呢?假的吗?非也。这是因为这种钱当时的铸造量实在太大了。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载和钱币学家的研究考证,仅西汉时期五铢钱的铸造量就在280亿枚以上。如此多的铸造量,当然现在留存的和不断出土的五铢钱的数量自然也就多了。收藏界有一条铁律:物以稀为贵。由于普通五铢钱的存世量还相当大,所以无论它的年代多长,文字和铸造如何精美,它的收藏潜力和经济价值总是上不去的。当然,俗话说得好,喜欢就是宝。收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品味。从增长知识,以实物的触摸来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收藏兴趣的角度来看,五铢钱毕竟长时间地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当时历史和文化的活的见证物,它的收藏价值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二)、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有幅著名的对联说得好:

 

删繁就简三春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在五铢钱的收藏过程中,我就是用这幅对联作为指导的。“删繁就简”就是省略掉大量普通的五铢钱,有一二个做标本即可,而不纠缠于其中些许的大小、厚薄和版别差异等繁文缛节,将收集研究的重点放在五铢钱的“异”和“新”两个字上。

先说“异” 比如,

·汉代的五铢钱以铜质为主,如果发现有铅、铁、铜鎏金甚至金银质地的,那绝对是异品精品了;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绝大多数的五铢钱上的“五铢”二字都在钱的方孔的左右两边,如果你发现哪枚钱上的这两个字跑到方孔的上下去了,那这又是一枚珍贵的异品五铢(钱币界称它为直读五铢),价格可达数千元之多;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按照五铢钱制,钱面上“五铢”二字分别是左“五”右“铢”,而由于当时误铸,钱面上的两个字正好铸反了,成了“铢五”。这在钱币学里称为传形。这当然就比较少见了。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另外也有五铢钱上的字误铸成“五五”、“铢铢”的情况(称为叠字)。有的五铢钱正反两面都铸有文字或正反两面都没有文字,这种情况称为合面或合背。凡出现这些情况的钱币都是五铢钱中的珍贵品种。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还有一些五铢异品钱,钱面或钱背上有"大吉铢"或其它喜庆性质的文字和图案,这是当时特别铸造以作纪念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纪念币。这样的五铢钱现在的价格都在千元以上。但需注意的是,这些钱也是钱币造假者常常鱼目混珠的目标。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再说“新”。

这个“新”当然不是指现在新铸的假钱。而是指在大量的五铢钱普品中和新出土发现的五铢钱中,那些从未见过和各种钱谱上从未标注过的新品种。这在钱币学中称为脱谱钱。由于五铢钱是所有古钱中铸行时间最长,跨越的朝代最多,目前存世量最大的,所以发现新品种的机率也是最大的。而一旦成功地发现了一枚新品种,一枚脱谱钱,则无疑是你钱币生涯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事了。

 

(三)、透过历史识五铢

 

面对庞大的五铢家族,如何识别它们,如何断代,如何辨别真假贵贱?办法只有一个,那就通过历史,比照实物,弄清它的时代特征,以及它出笼的前因后果。为此,野云原创了一个关于五铢钱的四点一线识别法:将七百多年的五铢钱作为一条线,然后划出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作为四个点,来对五铢钱进行断代和识别。具体如下:

1.西汉五铢:元狩五铢最初形制是与半两钱接轨的平背五铢,铸造不精,面背无内外廓,这是五铢钱的雏形。汉武帝元鼎二年为改变这种钱币粗劣轻薄、商民拒用状况,下令币制改革,铸出以赤铜为廓边、无毛刺、规范工整的钱体,史称“赤仄五铢”。但由于规定此钱以一当五收回原来的平背五铢,老百姓不乐意,汉武帝无奈,只好在元鼎四年又下令收回。所以至今“赤仄五铢”很难寻找。为根本解决币制,汉武帝再铸钱币,规定由官方的铸钱机构上林三官铸造,史称“上林三官五铢”。这就是汉代五铢钱的标准模式。它的特点是“五”字两横特别平直,“铢”字金旁的顶似一个等腰三角形,“铢”字朱旁方折。这种钱币经历代汉帝相继鼓铸,数量特别多,流传特别广。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汉代五铢钱,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这种五铢。西汉中期宣帝时将这种五铢钱的外廓稍稍加宽,“五”字交叉并弯曲,“铢”字头呈三角形。钱文笔划细致,地张平整,钱面穿上一横、穿下一星点或一月作记号,钱币界称为“宣帝五铢”。

2.东汉五铢:东汉之始,淮阳王刘玄铸更始五铢,汉光武六年公孙述铸“铁五铢”,光武十六年铸“铜五铢”,样式仿西汉“上林三官五铢”和“宣帝五铢”。东汉五铢较西汉五铢轻薄,笔划平弱,“铢”字朱旁上横圆折。东汉晚期汉灵帝中平二年铸背四斜文的五铢钱,史称“四出五铢”,钱面方孔四角有突出的斜三角者称“四决五铢”。

3.三国、两晋、南北朝五铢:魏、蜀、晋五铢与汉五铢稍有区别;曹魏五铢沿用汉制,“五”字肥大基本仿“宣帝五铢”式。蜀五铢有二种面文,直百五铢和背有键字称为“键为五铢”。西晋五铢继承了魏的传统,比较著名的是沈充铸“沈郎五铢”。 南朝萧梁五铢“五”字二横不出头,铢字与汉五铢相比瘦长且铸工粗糙,不如汉五铢色泽赤亮,并有铁铸五铢。南朝宋五铢是“延环五铢”,钱体一分为二,为大穿外廓、内穿无廓两种,属剪轮轻薄类,更有恶劣的小钱,史称“鹅眼钱”。把一千枚积起来还不足三寸高。丢到水里不沉,随手一碾则碎。南朝“陈五铢”铜色黄白色,宽缘,“五”字直线如对顶角。另外小如鸡目的五铢钱也是南朝陈文帝所铸。北朝“魏五铢”、“齐五铢”形同南朝“梁五铢”,但粗犷些。钱面上均有年号,如“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等。

4.隋五铢:“隋五铢”是五铢钱最后流通的朝代,钱含铅较多,铜质青白。“五”字有直笔、曲笔之分。宽缘类似“陈五铢”,钱径小于“陈五铢”,直笔隋五铢的显著特点是“五”字旁多一划,内廓与“五字”相连,转90度看五字像一个“凶”字。老百姓俗称“凶钱”。

以上这段文字(透过历史识五铢)可能是全篇中最难读的,尤其是对没有收藏研究过古钱币的人而言。但在野云看来,这实在是本篇文章的精华所在,而且与庞大繁复的五铢钱相比,似乎仍未讲透。然行文千言,终有一结,那就仍以一首绝句来为本文作结吧:

 

吕后不兴秦代钱

五铢数改始三官

相承一脉传天下

源远流长七百年

 

野云先生:钱眼里的文化(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