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村可有复兴日?

 西园倦客 2014-01-19

山村可有复兴日?

 

 

        到较为偏远的农村游玩,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昔日人丁兴旺、炊烟四起的山村,人去房空,每个村子只留下若干风烛残年的老人,原本坚固结实的砖石房屋,在风雨中渐次变为断垣残壁。人们祖祖辈辈生活了千百年的山村,二十余年间,就在我们眼前,完成了这样的衰变。这个事实,不免令人伤感。

山村在我心里,有着无限美好的印象。在平原地区旅行,我经常会冒出这么一个充满悲悯色彩的念头:村庄之间没有地形上的差异,土地,道路,树林,房屋,目力所及,都是相似的事物。生活在那里,该是多么地单调啊。不像山村,巉岩,流水,竹林,茶园,老桥,古树,每一个村子都是截然不同的。晨起,炊烟与水雾交织、若隐若现的山峰与村庄,犹如巨幅动态的水墨画;日中,蓝天白云下,盘旋在山间的羊肠小道,悬挂于峭壁上的瀑布,串珠一般的涧谷水潭,无不有声有色,鲜明夺目;傍晚,雉鸡,鹧鸪,猫头鹰(我们叫它祝文),豺狼,还有各种不知名的虫鸟,合奏出一支支悦耳的小夜曲,远聆近听,音韵不同。江南老家的山村,给过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太多美好的记忆。

严格地说,我不算出生于山村。我们有六七百人口的小村子,地处散落着十几个村庄的山间平地的边缘,背山面溪,环村有三四百亩水田,一二百亩旱地。当地方言将村庄分为“山上”、“平垟”两类,我们村属于后者。山上的村子,出门都是坡,不是上坡便是下坡。我们村,出门的路是平坦的,几乎没有坡。但是,村子向东三四里,向北半里,向南一里,便是连绵的群山。山峰的海拔,一般只有四五百米,但山势大多陡峭。文艺一下,不妨说,我是在群山的怀抱里长大成人的。

山村给予我的亲切感,还跟大姨的那个小山村有关——我母亲姐妹四人,只有大姨一人嫁到山村,嫁得最远。我的童年、少年时代,父亲经常去给大姨家邻村的亲戚(他的表兄弟)帮工——现在还清楚记得的一次是伐木,因为父亲带回一些从松树根部挖来的茯苓,儿时的我觉得这是有相当趣的事情——每次都带上我,把我放在大姨家,住上几天。等到他帮完工,再带我一起回家。大姨家的小山村,位于山沟边的一面坡上。村子对面的小山包,是一个茶园,村子后面的山坡,是茂盛的树林和竹林。山沟的两侧,是层层的梯田,种水稻,麦子。稍高些的山坡上,有一些旱地,种红薯,蔬菜。我儿时没有童话书可读,因此,有点陌生、有点孤独、有点神秘的小山村的夜晚,星空,山岚,虫鸟鸣啼,便构成了我的童话世界。长大以后,我又在大姨的小山村找到了另一种乐趣:春节期间,我们八九个表兄弟(有一个表妹)常常相约去给大姨他们拜年。爬一两个钟头的山路,中午在大姨家大吃一顿,饭毕,跑到村后的山坡上,每人挖几株野生的兰花草(我们最爱挖的是“九头兰”),接过大姨递过来的山村特有吃食,踏上回家的路。大姨总是站在村口的小石桥上,目送我们走过蜿蜒的田间小路,走上对面山坡的大道,走到岗头的小村。

因此,每当在图片、影视中看到美丽的山村,我总是难掩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刚才,再一次在电视屏幕上邂逅由彭见明同名小说改编的《那山,那人,那狗》时,就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牢牢地粘在了沙发上,直至看完。影片中的山水乡村,无不令我想起自己在乡村、在山村度过的童年少年时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户籍政策开始松动,大姨的小山村,渐渐有人通过种种关系,迁往山下乡镇居住。大姨家,先是表兄,然后是大姨和大姨父,相继迁往宁波郊区。从那以后,我也永远地失去了到那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住两宿、吃顿饭、挖些兰花草的机会。一年夏天,曾特意让一位朋友开车带我到那小山村看了一眼,村子里已经没有几个人,大姨家的房子因为无人居住,已经是危楼一座,摇摇欲坠,距离断垣残壁,为时不远了。

小山村衰落的原因,我心里当然是清楚的,我只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而已。

农业时代,冷兵器时代,土地高度私有化的封建时代,兵荒马乱人民四处逃难的战争时代,苛捐重税逼得人走投无路的时代,人们为了避仇、避难、逃税、逃荒……一句话,为了生存,开辟出一块块山坡,建立起一个个山村,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千百年间,绝大多数山村都是生齿日繁、房舍日多,呈发展壮大趋势。改革开放,一度迁徙自由,一时乡镇工业兴盛,一波城镇化浪潮,山村的命运便急转直下,二十多年的时间,眼看就要成为瓦砾遍地、蒿草丛生的现代村落遗址。

山村的生命果真如此脆弱吗?山村的命运果真就此终结了?

我总觉得,事情尚未定局。城镇化固然是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一方水土,承载人类的能力,是有其极限的。人口密集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灾难。人挤人,挤死人。比如,人类释放出的有毒气体,工业排放出的有害物质,就可以成批量地杀死人类。有人说,当今远比水资源短缺严重得多的问题是,地下水的污染——一般城市饮用的地下水需要500年的时间才能经过逐层渗透过滤形成,一旦污染,祸害及于500年后的子孙。许多工业“发达”的地区,平地上已经难以提供适合人类呼吸的空气,难以提供可供人类饮用的干净水。有如爱因斯坦所言,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武器将是石块和木棒,人类从城镇逃归山林,重返山村,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再者,随着科技、工业、交通、通讯等的进一步发展,乡村就业、生活状况也可能彻底改观,城乡的差距得以缩小乃至消灭。古人曰:出之深谷,迁于乔木;后人云:离开城镇,回到山村。

或许,大规模的城镇化浪潮之后,是一个规模稍小的乡村化浪潮呢。

                                                         2013-2-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