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同治三年(1864年),郭鳌云致侄孙。这是郭鳌云接到一位侄辈朋友去世的消息后给侄孙写的唁函

1991年,庄严致女儿庄小羽。庄严在上海出差期间,写给正上幼儿园的女儿,书信内容用数字、图画和谐音写成

1920年,陈独秀致胡适、李大钊信札(部分)

上世纪30年代,龚钰自法国致父母、妹妹

1960年,陈长年致母亲冯忠莲,信上的字被母亲的眼泪洇湿
1894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深夜,台北长发客栈的一间客房里,一位中年人伏案疾书,洋洋五千言一挥而就,五更鼓响,掷笔长叹,长卷家书中包含着对远在大陆爱子的多少期待?1948年,两位孤居浙东乡下的老人突然收到了离家11年杳无音信的独子寄来的家书,四目相对信笺流下多少泪水?1996年,海峡对岸的一位抗战老兵用整整一张宣纸写成一封家书,寄给大陆亲人。展开信纸,视线所及,你仿佛听到他铿锵的心跳,足足8平方尺,毛笔楷书,带来的阅读震撼有多大?
国人对于家书的普遍记忆,可能已经远在二十年前了。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
◎展览时间:每周一、三、五下午2:00—4:30
◎展览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校内)
◎票价:免费
策展者说
家书反映社会家庭伦理
家书是一笔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家书通信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代代相传,积累丰富,特别是近百年来,留下了大量的家书文献。这些文献是人们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证,也是记录社会变迁的历史档案。有些早期的家书文献和名人手迹,本身就是文物,同时,大量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通人的家书也开始进入档案和文物部门的视野。
家书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作为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着相对固定的书写格式、礼仪称谓、寄递送达等操作规范,符合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同时,家书具有手机、网络等电子通信所不可代替的优点,比如真实性、留存性等档案特色;书法、情绪痕迹等个性化特征;当事人寄递、等待、收阅的享受过程。所有这些都是亟须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书从称呼、行文到祝颂、落款,都体现出较为严格的礼仪规范,是家庭伦理及社会伦理的直接反映。其中的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等情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善恶观,培养优良的道德操守。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体现了家书的家庭教育功能;晚辈写给长辈的信,反映了传统的孝亲敬老美德;兄弟姐妹同学之间的通信,表现了同辈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相互鼓励和共同进步。有些家书中承载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抗战家书中的抵抗外侮、共赴国难,华侨家书中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两岸家书中的感恩诚信、血脉情深,都可以感受到爱国爱家等中国传统美德的力量。
[责任编辑:产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