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口,浅腹,平底。口边有两道弦纹,下戳印菊花纹和模印网纹。 通体施青釉。印花为西晋时流行的装饰技法,用带有花纹的戳或 模印在瓷坯上的纹饰称为印花。 盘口,短颈,丰肩,敛腹,平底。外口凸起弦纹一道,肩上模印网纹一周, 上下各有戳印小菊花纹一周,纹间刻弦四道,肩两面各堆贴一衔环曽面, 两面各有一立系,系面模印网纹。 此器是西晋青瓷中的佳作,造型别致,釉色明净,比东汉晚期有很大进步。 器塑一胡人骑一怪兽,形象特别。怪兽状似辟邪,通体有印花圆珠纹。 骑兽人头戴高帽,面部刻画简略,其帽中空,似可供插烛之用。 此器形式清新,明朗而又含蓄,为晋瓷中所少见。一方面,此器注重表现神态,另一方面,整体详略得当;手臂有些稚拙感,反映出捏塑手法的朴实风尚。 [/L] = = = 东晋瓷器精品 = = =[/M] [/L] [L] [/L] [L] [/L] [L] 东晋 [/L] [L] 高17.9厘米 口径8.4厘米 底径8.7厘米 [/L] [L] 洗口,长颈,丰肩,平底。肩上刻划弦纹,安四立系,口及肩腹有褐彩斑片。[/L] [L] 此器褐斑面积较大,形状各异,或似泼墨,或如树叶,十分罕见。[/L] [L] [/L] [L][/L] [L][/L] [L][/L] [L][/L] [L] 壶洗口,细径,硕腹,平底。壶肩部一面凸出羊头形流,与流相对处有曲柄, 柄连于口肩之间,另两面各有一横系,肩部划弦纹两道。造型端庄自然、 俊俏匀称,器身弧线和折线的有机结合,更添挺拔中见柔和的韵律美, 整体深厚质朴、秀丽清新。[/L] [L] 东晋时的壶,多以鸡头为流,这种羊头壶极为少见。 [/L] = = = 隋朝瓷器精品 = = = [/M] 罐口微外卷,短颈,肩以下渐广,平底。胎厚重,里满釉, 外部近底处无釉,釉色洁白,并有细碎开片。 隋代白瓷在继承了北朝白瓷成就的基础之上,有长足的发展。 以这件白釉罐为例,其胎质细腻洁白,釉面滋润光亮,白色纯正, 已完全看不到早期白瓷那种白中闪黄或白中闪青的痕迹。 这件白釉罐与西安隋姬威墓出土的白瓷罐完全相同, 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实物资料。 瓶撇口,颈细长,腹径阔而呈椭圆形,底足中空外撇。 器身通体施黄釉,釉层中有气泡,施釉不到底。 隋代的瓶是由北朝时期的洗口瓶演变而来,它的主要变化是在腹部。 这件黄釉撇口瓶通体光素无纹饰,器身也没有贴附任何装饰, 在隋瓷中是较少见的。 此器俗称“博山炉”。高而尖,上面堆雕峰峦、云纹之类,如莲花状, 象征仙山胜境。底盘象征海水,上有螭龙两条, 做蟠结状,龙爪上托莲花宝座。 此炉造型显得圆浑、饱满,雕刻纹饰有规律,以适应烧造工艺的特点。 盘口,细颈,丰肩,圆腹,假圈足,底心微内凹。肩一侧为鸡头, 相对面有弯柄,柄端高于盘口,并向内倾斜,另两侧各有一横系。 通体施釉,底有六个半圆形紫红色支烧痕。 以鸡头做流的壶从西晋开始流行,发展到唐代已多由短粗的筒状流所代替。 此器形制甚独特,器体较过去同类制品大,盘口壁加高,足亦相应增高。 釉色清纯,釉面匀净,在当时青釉器中较为罕见。 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收敛。 通体施半透明的青绿釉,施釉不及底,露胎处胎骨呈灰白色。 颈肩部于釉下戳印珍珠地纹,腹有数道弦纹线,并划刻两周莲花瓣纹为装饰。 制作规整,纹样典雅。 这种四系洗口瓶,与安徽淮南窑遗址出土的器物属同一风格,在安徽地区隋 墓中也多有出土。此瓶应是淮南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罐直口,短颈,溜肩,圆腹,假圈足,平底。 肩部饰四条形系,四系之间贴团花纹样,下饰凸起的弦纹; 罐腹上部贴有团花、草叶、团龙、兽面等四种纹样,间隔排列而成的带形纹饰。 下饰一条凸起如棱的弦纹,将罐身等分为两部分,罐里满釉,外施半截釉,流釉 现象明显,釉呈黄绿色。 这件青釉贴花四系罐属北方流行的罐型,它不仅造型具典型性,而且其纹饰的装 饰工艺在隋瓷中极为少见。从它的胎釉特征上看是安徽淮南窑的产品。 [ft=rgb(249, 27, 6),5,] = = = [ft=rgb(249, 27, 6),5,]唐朝白釉瓷器精品 = = = 高17厘米 口径10.5厘米 底径10.3厘米 罐敞口,直颈,溜肩,鼓腹,平底。里满釉, 外施半截釉,釉色白中闪青。肩饰双系。 双系罐是唐代流行的罐式,北方烧造白瓷的窑场几乎都有出产。 此罐器形规整,釉面莹亮,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瓶双龙耳衔口,细长颈,有弦纹数道,并贴塑四宝相佛花, 隆肩圆腹,腹贴塑相同的宝相佛花四株。 双龙耳瓶出土的数量很多,但一般为光素器,附加贴花装饰的较少见。 此瓶造型优美,大小适中,贴花精致,是盛唐时期北方白瓷的代表作。 唾壶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状,扁圆腹,平底。上部近似浅碗,下部略如水盛。 整个器形是两者结合而成。器里外满釉,底无釉。 这件白釉唾壶胎质洁白细腻,结构紧密,釉色雪白、莹润,属白釉瓷中上乘之作。 [ft=rgb(249, 27, 6),5,] = = = 唐朝青釉瓷器精品 = = = 此壶作凤形,撇口,短颈,溜肩,圈足。里外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透明度高,开细碎的小纹片。 壶盖做成高冠鹰嘴的凤头,壶柄做成一立姿的行龙,龙嘴紧衔壶口沿,前肢一上一下搭于壶的肩颈处, 腹部紧贴壶身,下肢紧抵圈足。龙柄的设计与优雅的凤体互相辉映, 同时其力点与壶底相联,提携时可以大为省力。 壶身以联珠和划刻的弦线分隔为八层,外口下和颈中部各有凸雕的联珠纹一周,颈下部有莲花瓣纹, 肩部划刻忍冬纹。腹部环绕以由联珠纹组成的六个圆形开光,开光内堆贴六个袒胸露腹、 手舞足蹈的力士,周围环绕葡萄、流云,每个力士脚边有水壶及小鸟一只。 下腹部是六组宝相莲花,圈足中部有联珠纹一周,上下各有宽肥的莲瓣相衬。 这件凤头壶在造型和装饰上借鉴了波斯金银器中鸟首壶的特点,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罐撇口,无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 罐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及肩部饰以月白色蓝斑。 花釉瓷器的出现,是唐代陶瓷工艺的一项新成就。 其传世品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 以青釉为底釉的器物还不多见。 这件花釉瓷罐,青釉色泽纯正,蓝色斑饰随意自然,整器清新雅丽, 是一件稀有的传世珍品。 [ft=rgb(249, 27, 6),5,]= = = 唐朝黄釉黑釉等瓷器精品 = = = 壶撇口,短颈,壶身圆形,平底。肩部一面有短流,流口削平; 另一面有曲柄,连于口肩之间,柄为双带形,有一上粗下细条纹。 壶身印编织纹,壶外部施彩公过腹部,黄色地,饰以绿色斑点,胎呈粉红色。 此器器形饱满稳重,黄釉上加绿彩斑点和编织图样,黄绿相间,交相辉映, 韵味深浓。此种装饰十分少见,在唐代低温铅釉陶器中尤为稀有。 黑釉瓷器始于东汉,东晋时浙江德清窑用含铁量很高 的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汁色黑如漆。 唐代黑瓷的烧造地点由江南移至北方,陕西、河南、 山东等地区的许多窑址都擅长烧黑瓷。 = = = 唐朝唐三彩瓷器精品 = = = 绞胎瓷是唐代陶瓷装饰工艺的新品种。 绞胎,或称“搅胎”、“绞泥”,是用白、褐两色(或多色)泥料相间 揉搓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形成各种花纹。 由于揉合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 行云流水。此炉唇口,无颈,扁圆腹,下承三兽足。 通体饰不规则的团花图案,利用绞胎的天然纹理形成盛开的朵花纹, 极富装饰趣味,是少见的绞胎瓷上品。 盘撇口,丰底,高足,中空外撇,足上刻弦纹两道,釉开碎纹,盘心 凹凸不平。高足盘始见于隋代,凡盘身下承以高足者统称高足盘。 这件唐代三彩高足盘器形完整,盘心印有图案式朵花纹样,活泼明快, 在三彩有器中极为少见。 灯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螺旋形柱,圈足,外撇。 上盘中心立起筒形口可以插蜡烛。通体施黄、绿、蓝、白彩。 此灯台造型古朴实用,施釉协调,色彩艳丽,三彩之中点以蓝彩,更增 添器物的雍容大方,华美瑰丽,为三彩器物上乘之作。 盘折沿,口沿隆起圆边,平底。下承三足,底无釉。 盘中心刻一团花,外环以莲蕾及荷叶各八组,施以黄、绿、白三色。 此盘器形完整无缺,釉色清晰,堪称三彩釉陶的代表作品。 盘心纹饰采用图案式布局,釉色心绿彩为主,淡雅清新,在三彩刻 花盘中较为少见。 此器座面底相对应,都作成海棠花边式,上下出沿,中部有向外 凸起的八个宝瓶相连,瓶与口底之间有镂雕纹饰,座面及底都以 凸起的芝麻点为补地,上凸雕变体宝相团花纹。通体施鲜艳的黄、 绿、白三色釉,釉汁厚润,有向下流淌痕迹。全器瑰丽异常,是 一件十分成功的艺术杰作。 越窑青瓷是唐、五代青瓷的杰出代表,其窑址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一带,此地原为古越人生活的地区,唐时属越州,故名。 [L][/L] 从越窑青瓷的传世品和出土物来看,确为质量上乘之作。此时的越窑青瓷胎质普遍细腻坚致,胎色呈灰或灰白色,基本不见气孔或杂质。 [L][/L] 器物多里外施釉,釉层均匀,釉色多呈青绿或青黄色,釉面浑厚滋润,如冰似玉,尤其是晚唐、五代时期曾作为吴越国进贡中原政权的“秘色瓷”器,更是将越窑青瓷葱翠的釉色之美发挥到了极致,难怪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赞美越窑青瓷的釉色。 [L] [/L] 越窑青瓷不仅釉面精致无比,其造型也典雅优美,式样繁多。如各式盘、碗、执壶、瓯、水盂、渣斗、钵、盒、灯、枕、罐、瓷塑等应有尽有,许多器物还能逼真地模拟自然生物的形态,如仿照瓜形制作的壶,仿海棠花式的碗、盘等皆惟妙惟肖,其中模仿荷叶形状的洗子,则更充分发挥青釉莹润欲滴的特色。 ===唐朝岳州窑瓷器精品=== 钵直口,鼓腹,平底,里外满釉,釉呈黄绿色。 经科学的考研调查和化学分析,岳州所施的青釉是一种CaO含量 高的石灰釉,这种釉在还原气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会呈现纯正 的青灰色,如果窑中还原气氛控制不好,就会出现各种深浅不同 的黄色釉面。因为岳州窑的传世品,其釉色经常不能呈现纯正的 青色,而以黄色为主。 碗口微敞,阔底,浅腹,圈足。腹刻五瓣莲花纹,里外施青釉, 釉薄而不匀,色青中闪绿,釉表有细密的开片纹。 [ft=rgb(253, 34, 2),5,] = = = 唐朝长沙窑瓷器精品 = = = 枕长方形,圆角。正面及四周白地绿彩,正面中心绘四菱形图案式花纹,组成一大菱形纹,四角各绘一朵花纹,四周各点绿彩一组,釉开细小纹片,枕身有一孔。素底无釉。 青釉褐斑是长沙窑另一个装饰品种。此壶直口,粗颈,丰肩,腹壁斜直,浅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略闪灰黄,肩腹处贴团花,在贴花位置上覆盖大斑块状釉下褐彩,形成三个椭圆形斑纹,突出了贴团花的装饰效果。 釉下彩绘为长沙窑首创,并形成自身的特殊风格。这件花鸟壶,撇口,粗颈,长圆腹做瓜棱形,肩一侧安六棱形短流,另一侧安单柄,腹以釉下褐彩勾勒一株花草及一只硕鸟,釉下褐彩线条内涂饰釉下绿彩。长沙窑纹样多见花鸟,一般绘在壶流之下,此壶造型饱满,釉下有褐、绿两色,笔划线条极其流畅,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 = = 唐朝耀州窑瓷器精品 = = = 钵敛口,溜肩,肩以下斜收至底,圈足外撇。里素胎,外施白釉不到底,釉色白中泛黄。肩腹部饰黑色斑纹三块和蔓草纹三组。 白釉黑彩瓷是唐代耀州窑一个极有特色的品种,其制作工艺是先将成型瓷器施白釉为地,后用黑色釉料描绘花卉、蔓草等装饰纹饰,再入窑焙烧,烧成后黑釉突起,与器物浅色底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极富装饰效果。 壶撇口,短颈,丰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宽扁,通体施褐色茶叶末釉,釉肥厚润泽,极其匀净。唐代耀州窑以烧青釉瓷与黑釉瓷为主。当烧黑釉瓷时,由于火候偏低而形成一种类似茶叶末的颜色,故称其为“茶叶末”釉。此器形制规整,造型饱满,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碗撇口,斜壁,深腹,碗壁有五道凹棱,圈足,里外满施青釉,釉呈灰青色。 唐代耀州窑受越窑的影响开始烧制青瓷,但产量很少,帮保存于世的不多。此碗器形规整秀丽,碗面略有起伏,似一朵五瓣莲花绽放,是唐代耀州窑青釉瓷碗中有代表性的佳品。 = = = 唐朝邛窑瓷器精品 = = = 邛窑瓷器在造型方面,不少器物具有四川地区的特点,在唐代其他瓷窑中极少见。此灯盏的制作十分别致,盏身做成中空夹层,可以注冷水降低温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达到省油的目的,所以亦称“省油灯”。通体施绿釉,釉薄而失透,匀净而无光泽,这种表面无光泽的绿釉给人以含蓄的美感。 邛窑瓷器用黑褐釉点彩装饰的较多,一般装饰在罐、缸的口或肩部。此罐短颈,溜肩,直腹,腹下渐收,平底。颈部涂饰黑褐釉,肩下有四块圆形黑褐斑,器身为青灰釉,黑褐斑上有四立耳。胎黑灰色,质坚而粗松,胎上有月白色化妆土,罩透明釉后呈青灰色,釉下的旋坯纹清晰可见,为邛窑的精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