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旅游业的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智慧旅游519 2014-01-19

  1. 一、引言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或者旅游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不但使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从融合产业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本,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新型业态、新型产业功能、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新型产业集群的显现与演进。近年来,随着企业实践的深入尤其是政府层面的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和前沿。
在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路径问题尤为关键,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讨论。麻学锋等从各产业的功能作用和技术优势、特色,以及与旅游业关联方式的差异出发,通过归纳整理认为其他产业融入旅游业的主要路径有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张佰瑞则根据融合对象把旅游产业融合划分为三条路径,即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业和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促进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会展旅游,促进旅游业与会展业融合。此外,李太光、张文建又根据旅游产业融合趋势提出另外三条路径:即“泛休闲化”,旅游业对接未来休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上的转型;“广服务化”,旅游业融入现代服务产业,实现产业内容上的拓展;“准模块化”,现代旅游业汲取和创新先进制造业的方法和流程,实现产业效能上的提升。石培华的观点更为泛化,认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重点和路径有:一是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水牧渔业)融合发展;二是推动旅游业与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融合发展;三是推动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融合发展。

由上所述,已有文献对产业融合路径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仅从旅游产业融合的现象出发给出规范性的分析和判断,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而且系统性不足,因此本文拟以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工具,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引入相关系数对旅游业的产业特征、经济效益和产业关联情况进行全面定量分析,并根据旅游业由纵向产业向横向产业发展的模块化特征,进而提出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以期更加科学地认识旅游产业融合现象及其主动性不足等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鉴于2002年之前的投入产出表还没有将旅游业单列,为避免数据剥离造成的统计误差,并把研究的重点集中于近年来旅游产业融合的变化,因此选择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基础数据来源,对旅游业的产业特征、经济效益和产业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为了方便比较各产业之间的产业特征和技术经济联系,又分别对2002 年和2007 年的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进行了归类,归类合并遵循两个原则:重点突出原则和三次产业划分原则。在归类合并过程中,由于广义的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活动,完全准确地统计广义旅游业所涉及的活动难度较大,所以文中主要采用狭义旅游业的概念,即依据国家投入产出表中对旅游业的定义来设定旅游业范围,而且为了体现旅游业与食、住、行、购、娱等活动的紧密联系,把第三产业中的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批发零售业作为单独的部门,且与投入产出表保持一致。另外,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将其他部门合并为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信息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共计13个部门(表1)。

(二)理论分析

投入产出方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大量的经济系数,形成了各种数学模型,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使其成为分析经济比例关系和经济联系,揭示各产业部门(各类产品)之间内在依存关系的重要工具。为了在现实中更加直观清晰地把握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和融合路径,本文重点选择了直接劳动报酬系数、固定资产折旧系数、最终消费系数、出口系数、直接营业盈余系数、直接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等来反映旅游业的产业特征、经济效益及其与其他产业的技术经济联系。

1、产业特征和经济效益分析

关于旅游业的产业特征,可采用直接劳动报酬系数、固定资产折旧系数、最终消费系数、出口系数和直接营业盈余系数来反映旅游业对劳动力、固定资产、最终消费、出口的依赖状况及其经济效益。

直接劳动报酬系数主要衡量产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它以一个部门的总投入中劳动投入所占的比重来衡量,比重越高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需求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αVj为直接劳动报酬系数,Vj为第j 部门的劳动者报酬,Xj表示生产第j 部门产品的各部门的总投入。

固定资产折旧系数表示各产业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依赖程度和固定投资在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系数越大,其对固定资产的依赖程度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αDj为固定资产折旧系数,Dj是第j 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额,Xj表示生产第j 部门产品的各部门的总投入。

最终消费系数与出口系数主要是为了判断产业的市场结构、衡量其消费效应与出口效应,从而能够有效地为产业发展和微观企业经营提供指导。

最终消费系数计算公式为:

Ci表示第i 部门的最终消费系数,Ci为第i 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用于消费的部分,Yi表示第i 部门的总产品。系数越大,表明总产品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多。

出口系数计算公式为:

ei表示第i

  1.  
  2. 部门的出口系数,Ei表示第i 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国外消费者所消费的部分,Yi表示第i部门的总产品。系数越大,表明总产品用于出口的部分越多。

直接营业盈余系数代表着产业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一方面能够说明产业内资本的收益状况,另一方面还能够评价产业对潜在投资的吸引力。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αMj表示直接营业盈余系数,Mj表示j 部门的营业盈余,直接营业盈余系数是产业的营业盈余占总投入的比重,该指标能够反映出产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变化情况。指标越高,经营效果越好,有较好的投资回报。

2、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分析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分为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可用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它代表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而前向关联可用直接分配系数表示,代表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或推动作用。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一般用αij表示,定义为每生产单位j 产品要消耗i 种产品的数量,系数的大小反映了该产业对相应产业或部门直接带动作用的强弱。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αij表示直接消耗系数,xij表示生产第j 部门产品对第i 部门产品的消耗量,Xj表示生产第j 部门产品的各部门的总投入。

直接分配系数是从产出角度来分析产业之间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其含义是某产业或部门生产的产品分配给另一个产业或者部门作为中间产品直接使用的价值在该种产业的总产品中的比例,反映该产业对其他相应产业或部门的支撑作用。系数越大,说明某产业对其他相应产业的支撑或推动作用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1. 其中,hij表示直接分配系数,xij表示第i 部门提供给第j 部门最终使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i+Mi表示第i部门货物或服务的总供给量。

三、实证分析

通过前面的数据处理和理论分析,根据合并后的13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对我国旅游业的7个相关系数进行测算。

(一)旅游业的产业特征和经济效益

从直接劳动报酬系数、固定资产折旧系数、最终消费系数、出口系数和直接营业盈余系数的测算结果来看(表23),我国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典型的最终消费型产业,其劳动密集特征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和出口市场的依赖正在下降,而且经营状况有所恶化。

具体来看,旅游业与农业、住宿业、信息业、金融业的直接劳动报酬系数处于上升趋势,而娱乐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业、房地产业、餐饮业、工业、建筑业、其他服务业等部门均在下降,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大多数产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转化,另一方面也说明旅游业、农业和住宿业等传统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级转型压力,而其中已具备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信息业、金融业的就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从固定资产折旧系数来看,除住宿业和房地产业外,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依赖程度均有所下降,这说明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要素的软化效应明显,资产专用性程度不断弱化,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从最终消费系数和出口系数来看,旅游业越来越成为依赖国内市场的最终消费型产业,例如2007年旅游业的出口系数较2002年的出口系数下降了48.75%,因此,旅游业的主要市场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入境旅游,而是日益蓬勃发展的国内旅游。如果进一步测算,2002年旅游业的进口系数为-0.0003,而2007年旅游业的进口系数为0.0599,这表明五年间我国出境旅游市场高速发展,并逐渐成为逆差迅速扩大的产业。按照戴学锋、邓志勇的估算,在95%置信度前提下,2007年我国国际旅游业非贸易逆差额应在184433亿美元之间!

从经济效益来看,2007

  • 年的旅游业与住宿业、农业、信息业相较于2002年均有所下降,其中旅游业直接营业盈余系数下降幅度最大,达-75.93%,这说明我国旅游业的经营状况正在迅速恶化,产业内资本收益下降,因此这就给在位旅游企业的主动性扩张融合带来了极大经济压力(表3)。

    (二)旅游业的产业关联

    从旅游业与各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来看(表45),旅游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远远高于直接分配系数,也就是说旅游业对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有较高的后向关联度,这与已有大多数文献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综合2002 年和2007 年的相关数据,旅游业主要拉动的是餐饮业、住宿业、运输业、保险业、环境管理与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部门,即广义旅游业所包括的产业部门,而且2007年旅游业对这些产业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其占中间总投入的百分比已达到93.74%,这一方面说明旅游业与这些产业的联系更加密切,一方面表明旅游业的拉动面呈现集中趋势。从直接分配系数的总体情况来看,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有所加强,但幅度不大,因为作为最终消费型产业,旅游业的产品主要是用于最终消费,而非其他产业的中间性投入。

    从具体的投入来看,可以发现“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购物和娱乐对旅游业的投入最为薄弱,而且旅游出行中铁路运输和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比例正在下降,但航空和道路运输的比重正在上升,这说明多样化和私人化交通方式的兴起,同时油价的上涨使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主要投入部门之一。另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保险业”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投入部门,说明保险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程度正在加深,保险产品与旅游产品已经融合,这一方面与我国国民风险意识的提高有关,另一方面还在于政府层面的积极推动,如国家旅游局近年来所大力倡导的“旅行社责任险统保示范项目”等。

    从具体的产出来看,旅游业的产品主要是分配给了社会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如旅游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业对旅游产品的消耗一直位居前三甲,而且远远超过其他产业部门的消耗,但由于近年来社会加大了对公共支出的监督力度,导致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对旅游产品的消耗迅速下降。除三大消费市场的变动之外,旅游业也越来越多地开始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如电信、建筑、商务服务、批发零售、软件和医药制造等部门对旅游产品的消耗逐渐上升,虽然其比重还较小,但它们代表了新兴的市场力量,因此,旅游业应该加强和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份额。

    总体来看,不论是旅游业的后向关联还是前向关联,旅游业的主要产业关联对象均属于服务业,而且以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为主,因此,这种关联特征造成旅游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和技术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升级转型。

    四、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最终消费型产业,而且近年来对固定资产和出口市场的依赖正在下降,经济效益出现大幅滑坡,与之发生关联的产业又主要局限在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因此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推动作用仍然有限,再加上其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这都使旅游业的升级转型压力不断加大,因此,旅游业必须大力推动系统性产业融合,突破现存的产品、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瓶颈,实现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笔者认为,旅游业在模块化分工的影响下,正在日益由纵向产业向横向产业过渡,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市场开拓分别由旅游批发商、旅游供应商和旅游渠道商进行模块化控制,并正在日益形成系统集成商和双边特征的平台企业集团,因此,本文主要是围绕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市场开拓三个方面,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测量结果,结合已有研究,总结归纳出旅游产业融合应有如下三条路径(表6

    ①在旅游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旅游产业融合主要存在两条路径:一是与旅游业后向关联密切的产业进行融合,如餐饮业、住宿业、运输业、景区景点业、零售业、娱乐业和保险业,这些产业属于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部门,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门的重组融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旅游产品创新,其融合标志是复合型旅游综合体等新业态的出现;二是与农业、工业、体育、医疗、林业等产业的融合,即这些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产品经过精心策划组织和创新性开发利用,有意识地融入旅游功能,使之在保持原有产业形态的前提下具有了旅游产业属性,形成了新型旅游资源,这种融合可以称为产业间的功能融合,其融合标志是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森林旅游等新业态的出现。

    ②在旅游产品生产管理阶段,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的最终消费型产业,而且经营状况日趋恶化,所以必须借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流程和方法,有效融合高新技术来改造旅游业,促使我国旅游业尽快从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这一阶段的融合属于高新技术对旅游业的渗透融合,其融合标志是在线旅行商(如携程、去哪儿等)等新业态的出现。

    ③在旅游产品的市场开拓阶段,旅游产业融合

    的任务更加艰巨,因为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差,最终消费型特征明显,而且已成为逆差迅速扩大的产业,所以,未来应该更加注重与国内生产性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的融合,如会展、商业、房地产等部门进行融合,与这些部门形成协同联动,从而获取范围经济,其融合标志是会展旅游、商务旅游、旅游地产等新业态的出现。

    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产业创新的过程,而且融合发生在产业价值链的各个阶段,既存在于旅游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又存在于市场开拓,同时各个阶段都会有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属性或新兴产业形态的出现和发展。产业融合促进了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价值链重组、核心竞争力形成、模块化分工发展和产业组织创新,因此,融合就是一种生产力,是旅游业升级转型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①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旅游科学》2008年第4期。

    ②郑四渭、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商业研究》2010年第11期。

    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经济地理》2010年第4期。

    ④张佰瑞:《产业融合与北京旅游业的发展》,《城市问题》2009年第9期。

    ⑤李太光、张文建:《新时期上海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⑥石培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重点》,《旅游学刊》20115期。

    ⑦宋子千:《旅游业应增强产业融合的主动性》,《旅游学刊》2011年第4期。

    ⑧刘起运、陈璋、苏汝劼:《投入产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戴学锋、邓志勇:《我国国际旅游业已成为逆差迅速扩大的产业》,《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文章出处: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第72-7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