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尽量不要用反手”正被“驼鸟般”地误解!

 佛道老 2014-01-20

“尽量不要用反手”正被“驼鸟般”地误解!

分享 推荐阅读   举报 76已有 14991 次阅读  分类: 技术战术  2012-07-23 19:27   标签xml  office 

“尽量不要用反手”正被“驼鸟般”地误解!

 

高远、高远,业余看高远!

反手,反手,我永远的痛!

 “尽量不要用反手”,这是专家把脉、基层教练把脉后,一起赠送给我们的至理名言!

 “喂!老张嘛,叫上老李,晚上帮我拉拉高远!”。看看业余爱好者对后场高远球的执着:大老远聚在一起,上场一个半小时,不是对拉高远,就是打比分。

看看他们对反手的“冷落”:练习时偶尔挡一下,打比分时正手位用正手,头顶还是用正手。昨天,看到一位母亲,在陪同上初中的女儿打球。这个女孩子,拿着“苍蝇拍”,扑来扑去的,一看就是刚摸拍子没几天。母亲也在大声地喊着:尽量不要用反手!

就像过去中国传统的直拍打乒乓球,现在有些业余朋友打羽毛球的理念也是全台用正手攻。

中国的羽毛球与乒乓球,还真有相通、相连的关系,当年羽毛球学了乒乓球的“短平快”,在欧洲威风八面。不过,到后来,中国乒乓球的直板“近台快攻”打法,受到了欧洲横板两面攻的挑战,被称为“一面打两面”。如果没有非主流的“直拍横打”技术的突起(官方也大力扶持了),恐怕中国的直拍也就消亡了!羽毛球似乎没有遇到技术上的死穴,也就没有强烈的改革的话题。

也对,羽毛球的反手技术的练习,对专业选手和“烧教练”的爱好者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都有系统的全面的平衡的训练计划。

但看看《专家把脉》中的那些业余身份的球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水平不分高低,大多羞达达地说:反手不行,一打就死!

羽道客觉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普遍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尽量不要用反手”,正被初学者、甚至打了多年的业余选手,“驼鸟般”地误解!

传说,驼鸟遇到危险,会将头埋在沙子里。

配图0:传说的驼鸟形象

 

 

 

羽道客认为,“尽量不要用反手”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至理名言,是一种境界。

专家或教练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是有前提和语境的。一般是指,对头顶区高远球,是可以用头顶正手回球的,这时尽量不要用反手。

对方打过来的速度很快的平高球、或平推过来的后场球,到了反手后场低手位,无时间、无体位用正手,只能用反手。而且,这样的球还挺多。

中前场的反手接杀、反手抽球、反手推球、反手放网、反手搓球、反手勾对角等,肯定都是一些反手的基本技术。反手动作小,假动作更逼真。

我们有的朋友,误解了“尽量不要用反手”这句话,明明知道,自己反手是木桶的那块“短板”;明明知道,人家一上来就要压自己反手,心里却依然唸唸有词:“尽量不要用反手”。

 

为了正确地理解“尽量不要用反手”,我们可以做以下思考和探讨。

一、“尽量不要用反手”,不等于不用反手

1.从比赛实战来看,不用是不可能的

压反手,是对手的基本战术,战斗往往从反手开始,在反手结束。

配图1-1:李玲蔚的羽毛球六大战术之压后场

 

配图1-2:李玲蔚的羽毛球六大战术之压反手

 

配图2:陶菲克头顶正手与反手结合着使用

 

配图3:反手后场低位被动击球的大概位置和状态

 

配图4:反手假动作更逼真

 

2.不用反手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因为他有更强大的武器:超强的身体素质和稳定的头顶正手击球技术。光“身体关”,业余选手就难跨过。还不算年龄偏大,膝盖有伤,……

配图5:汪鑫头顶蹬转步后杀斜线

配图6:王适娴头顶蹬转步后劈斜线

 

二、“尽量不要用反手”,不等于反手没用

1.反手力量小,不等于威胁小

配图7:赵剑华在与弗罗斯特比赛中的反手杀球

 

配图8:吉新鹏2000年奥运会大战叶诚万时的反手威力

 

配图9:夏煊泽在与林丹的比赛中反手又挑又扑

反手击球,一方面是进攻手段,另一方面是过渡手段。但是,没有这个过渡,你的正手威力也就无法继续。业余选手使用反手击球时,不要追求杀球,可以只当作过渡手段。

配图10:夏煊泽在与林丹的比赛中多次用反手接杀过渡

反手力量小,不等于威胁小。业余选手之间的对决,更明显:反手强,则你强;反手弱,则你弱;反手不会用,则你……

 

2.业余爱好者练反手,也是全面锻炼身体的需要

我们许多球友打羽毛球,主要是为了健身。尤其是伏案一天,面对电脑,腰、脖子、眼睛,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要健身,讲究的是全面,而不是偏项。

比如广播体操,每一节都是不同的,是针对着身体的不同部位编排的。老母亲年近八旬,每天练习《66节回春医疗保健操》,练及了身体每一个部位。需要记住的各种要素,比羽毛球复杂多了。

如果我们整天拉高远,那么相当于:羽毛球操第一节“高远球运动”,羽毛球操第二节“高远球运动”,第八节还是“高远球运动”。

配图11:熊指导的学员正反手连续拉后场

玄铁重剑_刘欣,刚刚发布了反手杀球、反手高远球的视频,他同时指出:自从正手头顶技术盛行以来,反手杀球已经很少在高水平对抗中使用。但少使用不是不练习的理由,基本上,正手你会的技术,反手都要掌握。至少,全面的反手技术能让下肢受伤的运动员减少移动范围。

 

三、“尽量不要用反手”,不等于不练反手

其实,没有人认为反手没用,所以我说是“驼鸟般”误解,因为驼鸟是知道遇到危险的。既然反手要用,就要练。

1.你用比正手更多的时间去练反手了吗?

配图12-1:熊指导的学员反手推对角多人多球练习

 

配图12-2:熊指导的学员反手中场连接网前推球的多人多球练习

 

配图12-3:熊指导的学员反手后场连接网前推球的多人多球练习

2.你用比高远球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反手了吗?

“反手球,恨闷忧,众人望求,遍寻四海意得修,虽有正宗遇反也愁,怎解忧?”,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反手思想者。

配图13-172岁老人的执着令人感动

 

配图13-24岁小球友的认真让我们充满期待

 

四、“尽量不要用反手”,不等于反手难练

看到有的球友的感叹,好像是“反手难,难于上青天”。我觉得,其实也未必。

本文的主旨,是提倡大家多花些时间练练反手,不是探索反手技术的细节。但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我也谈点自己梳理笔记后的原则性想法。

㈠反手练习“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把反手练习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打正”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坚持明确的击球落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 坚持明确的击球落点

击球落点,如后场两大角、前场两个网前、中路追身球等。

从击球技术上说,打这些落点,涉及到反手高远球技术、反手吊球技术、反手杀球技术等。

为什么谈“基本路线”,要先说“明确的击球落点”呢?

就是因为许多球友练习时,只顾着能打到“球”,没有想到“打落点”,即打哪指哪,不是指哪打哪。枪没有对着靶子,怎么能打中靶心呢?!

练习反手击球时,必须要坚持明确的击球落点,用“心”指挥“手”,用五个手指控制拍子,用拍子作用于球。明确的击球落点,决定了你的握拍、决定了你的发力,决定了大拇指的动作,决定了你球拍的制动位置。

配图14-1:熊指导反手打后场直线

 

配图14-2:熊指导反手打后场斜线

 

配图14-3:熊指导反手杀直线

 

配图14-4:熊指导反手杀斜线

 

配图14-5:熊指导反手吊直线

 

配图14-6:熊指导反手吊斜线

 

2. 以“打正”为中心

狭义的“打正”,是球拍甜区击中球托的底部中心位置。如高远球、杀球技术的“打正”等。

广义的“打正”,是根据技术需要,打中球托的相应位置。如劈吊、滑板、搓球,勾球等技术的打正。正手劈斜线,是击球托的右侧。头顶滑板劈斜线,是击球托的左侧。我认为,都是“打正”。

再广义的“打正”,是你的发力要集中,一定要作用到球上。赵指导,反复强调,你要经常问自己,使了那么大的劲,作用到球上了吗?有的朋友说,初学的几天,还能打正打远,后来反而打不正了打不远了。我认为,这是因为理论多了,想法多了(加了反手吊球、杀球),又是“引拍”,又是“抬肘”,又“屈指发力”,最后忘了打球了。

配图15-1:陶菲克反手后场吊斜线网前说明他对拍型及力量的精确控制(如果打到中路,就会被扑死,就是没有打正)

 

配图15-2:熊指导的学员打斜线时的拍型也是为了打正

 

我认为,“打正”是打羽毛球的真谛所在!

不管是正手,还是反手,我们要练习的其实就是“打正( 打前,打后,打左,打右)”。然后,打重,打轻,随我!

反手的一切练习,其实也就是练习“打正”。没学会反手,就是还没“打正”。

李在福的反手容易学,就是因为他主张拍面迎着球,容易打正。

熊指导的反手,不容易学,就是因为他主张拍框迎着球,球拍旋转着,不容易打正。但他的反手有更多的变化,是广义的“打正”,一旦学会,威力最大。

有了明确的击球落点,你也能“打正”(拍随心动,轻重相宜,指哪打哪),你的反手技术就基本成型了。

练习反手时,要时时提醒自己:我这一拍打哪个落点?打正了吗?发力集中吗?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⑴坚持“正确握拍”的原则

什么是正确的握拍?就是能让“发力流畅”的握拍。这种握拍,能应对身后反手的发力。反手握拍,也要根据击球需要调整大拇指位置,或在宽面上,或在窄面上,一般在斜棱上。掌心空、虎口空,都是为了屈指发力的流畅。

配图16-1:熊指导握拍拇指在斜棱上掌心空虎口空

 

配图16-2:这位教练的反手握拍也是拇指在斜棱上掌心空虎口空

 

⑵坚持“发力流畅” 的原则

什么是发力流畅?发力流畅,就是在引拍、击球、制动过程中,符合人体结构,发力集中,又不勉强。就是不管怎么发力,包括击球点在身侧、身后,手腕都不痛。判断一个反手技术的优劣,就是看手腕痛不痛。如果打前场,还可以,一打后场,第二天就痛,那你赶紧放弃吧。我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说法,听起来挺“俗气”,其实是本质。

配图17:陶菲克流畅的反手发力

其实,发力流畅的反手后场,力量不一定比正手小。记得,有一个“羽播天下”视频,熊指导用反手与一位业余高手(正手)拉后场,结果是对方气喘吁吁先败下阵来。

 

⑶坚持“侧身后退” 的原则

其实,反手高远球,用侧身后退的步法,不用背对球网的步法,也不是老李同志的发明。

配图18:英国人的侧身后退击反手高远球

 

配图19:陶菲克侧身后退反手击球

 

⑷坚持跨步击球 的原则

李在福强调,反手击球点要离开身体,这样便于发力。我用“跨步击球”来形容,可能更形象一些。需要跨步,击球点必然离开了身体。许多球友,练习反手击球时,喜欢离边线很近,怕夠不着球,这是错误的。一般站在中线偏左一点点,就可以了。跨步击球,“击球声与脚落地声同响”,你会体会到更加能发上力,更加有力,更加爽!

配图20-1:李在福用步伐来增加击球力量

 

配图20-2:李宗伟后退中的大跨步击球

 

㈡反手练习的“固定”和“校正”

知道反手怎样练,还要强化“固定”和“校正”意识。用通俗些,就是要不断地“对标找差”。好多时候,不是原理不对,是你没有做对。“经”是好“经”,可能被我唸歪了。功是好功,我还没有练到手。

1.“固定”你的“标”

首先,是固定武功流派的“标”。是学少林,还是学武当,是学熊指导,还是模仿李在福,还是像日本田儿贤一那样“看着陶菲克视频成长”。其实,许多球友,就是因为“跳槽”太勤,临宝藏,空手归。

配图21:泰国九岁女孩羽毛球超强反拍后场

然后,是固定基本技术动作的“标”。你必须固定其他要素,校正一个要素。上一个动作是这样握拍,下一个动作是那样握拍;上一个动作是手肘对着球,下一个动作是手肘对着地;怎么能谈得到什么“校正”。

2.“校正”你的“差”

如打正,熊氏拍框是对着球的,你必须一次次去体会手指作用于拍子后的拍型、拍子作用于球后的结果。如打后场,一拍拍去体会集中发力后,打重打远时,自己的挥拍发力方式。

配图22-1:反手后场高远球动作分解对标找差图

 

配图22-2:反手后场吊球动作分解对标找差图

 

配图22-3:反手后场平高球动作分解对标找差图

再重复一下,“校正“的关键是固定其他要素,才能校正一个要素。如打正,要以前一拍子为基准,来校正后一拍子的效果。

要有信心,有定心,“经”是好“经”,功是好功,多练练,多校正,你一定会成功!

配图23-1:看看玄铁重剑_刘欣非常潇洒的反手高远(后面)

 

配图23-2:看看玄铁重剑_刘欣非常潇洒的反手高远(侧面)

 

23-3:再看看玄铁重剑_刘欣非常潇洒的反手杀球

 

结束语:

传说,驼鸟遇到危险,会将头埋在沙子里。又据说,这是我们对驼鸟的误解。鸵鸟生活在饥寒的南极地带,那里阳光照射弱烈,从地面上升的冷空气,同低空的冷空气相交,由于散射而出现闪闪发光的薄雾。平时鸵鸟总是伸长脖子透过薄雾去查看,而一旦受惊或发现敌情,它就干脆将潜望镜似的脖子平贴在地面,身体蜷曲一团,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加上薄雾的掩护,就很难被敌人发现啦。另外,鸵鸟将头和脖子贴近地面,还有两个作用,一是可听到远处的声音,有利于及早避开危险;二是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更好地减少疲劳。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看到过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去的情景,如果那样,沙子会把鸵鸟憋死的。

配图24:驼鸟真正的形象

看来,我们想做“驼鸟”,也做不成了。

既然对手老压你的反手,既然练反手有利健康,既然反手练起来也不是那么难,既然“反手强,则你强;反手弱,则你弱;反手不用,则你……”,

那么,我们就多练练反手吧,至少花费的时间比正手要多些,或55,或64,或73不知道专门练一个月反手会如何……

正手一把“轩辕剑”,反手一把“倚天剑”,双剑合璧!

看伦敦奥运,也看看双剑合璧的威力,找找双剑合璧的规律!

当然,还是尽量不要用反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