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澄清(具体化)技术

 郑芃杉的图书馆 2014-01-20

1、什么是澄清
  澄清是引领来访者把模糊不清的讯息,或不甚清楚的陈述,作更详细的解说(elaborating),使比较模糊的讯息转化为清楚、具体、明确的讯息。此外,「澄清」亦包括咨询员应求助者的需要而加以解说咨询员欲表达的讯息。
  2、澄清的目的
(1)增进咨询员对来访者的了解
  ① 澄清问题,使咨询员对求助者的问题有所了解。
② 澄清求助者的想法、感受、行动或经历的情境,让咨询员对求助者有较清楚的认识。
③ 澄清文句、词语、字眼和非语言讯息,使咨询员确切明白求助者的意思。
(2)协助来访者作较具体的自我探索,从而对自己想要表达的问题、处境有较清楚的了解。
(3)促使来访者明白咨询员所传送的讯息。
  3、澄清技术的使用
  (1)运用澄清技术的依据
  咨询中发现不少来访者所叙述的事件、情感常常是模糊的、不具体的,给他自己造成很大压力。咨询员的首要任务是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的表达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体验到的情感和经历的事件。咨询中发现,当事人由于紧张、情绪不稳或语言表达等问题,有时不能清楚表达他的意思,大部分问题描述得比较概括。有些严重的心理问题易出现躯体症状化,来访者往往以诉说身体不适开始;有的被动来咨询的当事人有时自己也不清楚来咨询的原因,送他来的人往往对他评价偏低。若听一面之词,可能会导致误解或误导。即使当事人自己来求助,也会因紧张、疑虑而表达不清自己的真正需要或困扰。因此,咨询时,首先要清楚他的问题、困扰和需要。这就需要咨询员掌握问题诊断技术。
  (2)什么是咨询诊断技术
  诊断是医学上的用语,是指寻找病因。咨询中的诊断是了解当事人的问题和困扰的过程,以确定咨询的目标和适当的辅助策略。诊断的内容包括澄清问题,问题对其生活和情绪影响的程度,问题如何出现,出现时有哪些思想、感受及行为 ,是否经常出现,维持多久,问题发生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来咨询的原因是什么,他生活的环境如何等等。了解了问题的真相,有助于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3)来访者常见的不具体问题的表现
  ①过分概括化。指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对个别事件的意见上升为一般性的结论。
  例如:学生咨询常见的过分概括化的问题有:
  ˙ “他们看不起我”。
  ˙“这次考不好,下次也考不好。”
  ˙“没有人喜欢我”
  ˙“我是个没用的人”
  把对个别事件的意见上升为一般性的结论,容易强化已有的不合理想法,使问题扩大化和复杂化,影响自己的情绪。
  ②概念不清
   同样的一个概念和词汇,其含义会因人而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相差甚远。有的来访者告诉咨询员自己得了强迫症或抑郁症,问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患的这些“症”,有的说是在书上看的,有的是听医生说的。通过询问,发现对方所说的症状只是偶然两次有个别表现类似某些症的症状,就给自己下了结论。此时,咨询员要通过澄清,了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询问问题参考如下:
  ˙目前有什么表现(症状)?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
  ˙(症状)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学习、工作、交往、身体、睡眠、饮食等)
  ˙已经采取过什么方法,效果如何?
  咨询中发现,有的来访者可能不恰当使用某些概念。把表扬他人,说成是“虚伪”。如可以问对方:有什么表现(或者有哪些语言和行为)说明他“虚伪”?有的把班干部给班主任汇报情况说成是班里的“奸细”;有的好朋友一次惹她生气,就说她“没良心”。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就要求咨询员应用具体化的技术层层解析,由表及里加以澄清。在咨询员的协助下,发现了问题的实质,有助于咨询员咨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③问题模糊
  有的来访者在咨询时会用到很含糊、笼统的字眼。如:“我很难受、烦死了,生活没意思”等。就会被自己界定的这种情绪笼罩,陷入困扰之中。许多长时间被情绪困扰的来访者经常会如此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而咨询员所感受的是模糊的、不清楚地感觉。这时,咨询员就要设法使这种体验逐渐清晰起来。下面是一中学生和咨询员的对话
  来访者:我很难受(模糊感觉)
  咨询员:很难受是什么意思?怎么个难受法?
  来访者:心里不高兴,烦!
  咨询员:你能说一说发生什么事了使你有这种感觉?(澄清)
  来访者:我爸偷看我日记,我出去找同学,他还偷偷跟踪我。我对他的行为不满意,他还大发雷霆。
  通过澄清式的询问,咨询员就可以把握来访者所说得很难受是怎么回事和难受的原因。
  下面以两个案例为例子说明“澄清”技术的使用技巧。
  案例1:(说明:括号里的点评,字体区别一下、突出为好)
  来访者:9岁,男,小学生。
  咨询员:发生什么事了?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来访者:他们打我(“他们”一词比较概括,不知道他说得“他们”是谁,首先要澄清“他们”)
  咨询员:“他们”是指谁?全班同学、还是某个同学?(澄清)
  来访者:某某同学。
  咨询员:当时你在做什么,他打你?(问题如何出现)
  来访者:我坐在那儿,他跑过来,打我一下就跑了。
  咨询员:打你什么地方了,疼吗?(澄清“打” 的含义)
  来访者:打我背,不疼。
  咨询员:您能把他打你的行为重演一遍好吗?我扮演你。
  来访者:重演对方“打”他的行为。
  咨询员:是吗?当时你心理怎么想的?(问题出现时的感受)
  来访者:我心里很生气,心理想:我又没惹你,为什么打我呀?
  咨询员:他打你这件事情?发生过几次?一次还是很多次?(澄清是否经常出现)
  来访者:两次。
  咨询员:他打你以后,上课还想这件事吗?
  来访者:不想了。就是有时想起来挺生气的。(“有时”这个词比较概括,需要澄清。)
  咨询员:“有时”是指的什么时候?每天都想?还是就想过一、二次?
  来访者:就想过一、二次。
  咨询员:你找我需要我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现在来咨询的原因)
  来访者:希望他以后他不再打我。(清楚来访者咨询的目标)
  点评: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沟通技巧,很多时候,想交往的愿望是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打”同学一下就跑,拽女孩的辫子,故意和某个同学捣乱等。小学生往往不理解同学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含义。往往误解同学,而被误解的同学由于年龄小又不会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针对小学生的问题需要咨询员运用澄清的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案例2:来访者,男,17岁,高中生。
  咨询员: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来访者:他们看不起我。(“他们”一词概括,不知道是谁,需要澄清)
  咨询员:“他们”是谁?是全校同学、全年级同学还是某个同学?(夸张的技术)
  来访者:某个同学。
  咨询员:他的哪些表现你觉得他是“看不起”你?(继续澄清问题,找出事实来证实他说的话真的是事实还是自己的主观想法。)
  来访者:他说我长得像老鼠,有时我回去宿舍晚了,还当着宿舍同学的面说:“到哪里去偷吃粮食了?”
  
  点评:(说明:用框或其他活泼的形式突出点评)
  “他们”一词是概括化的词,可以问对方:“他们是指谁?全校学生?全班学生?还是某个学生?”此时,来访者会说是某一个或两个。如果不具体化,来访者会把个别人扩大到许多人,压力很大。
  “他们看不起我”又是一句不清楚的句子。这是来访者的主观想法还是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需要澄清:
  咨询员:听了这些话以后,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有哪些表现?(当时的感受和采取的行为)
  来访者:我非常气愤,就回击他:你才像老鼠呢!(来访者的情绪和行为)
  咨询员:他们经常这样称呼你吗?(问题是否经常出现)
  来访者:嗯……,也没有几次。
  咨询员:他们这样称呼你有没有影响到你的学习?(对来访者的影响程度)
  来访者:没有。
  咨询员:影响你吃饭、睡眠吗?(对来访者的影响程度更具体的澄清)
  来访者:没有。
  咨询员:影响你的心情吗?
  来访者:影响(怎么影响不清楚,需要澄清具体的影响程度)。
  咨询员: 具体说说看,怎么影响你?
  来访者:我一想起他这样“看不起我”,我就心里难受。(“想起这件事”需要澄清,要弄清楚是经常想起,还是偶然想起,天天想,还是每周几次?)
  咨询员:你经常想这件事吗?
  来访者:是的。
  咨询员:天天想吗?(澄清)
  来访者:嗯。
  咨询员:一天的什么时候容易想?一天大概能想几次?(清楚来访者想这些问题的次数,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程度)
  来访者:没事的时候容易想,一天3—4次吧!
  咨询员: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心情怎么样?(问题出现时的感受)
  来访者:心里很难受,心理堵得慌,经常头疼。(问题的影响程度)
  咨询员:是吗?说说看,如果0代表情绪好 ,10代表最难受,5代表难受程度一般,用数字来表示一下你的心里不舒服程度,如头疼,你觉得哪个数字能代表你的问题程度?(画出来一条直线,如下图,让来访者做一个标记)
   0 5 10
  
  来访者:心里不舒服在4,头疼在6。(清楚情绪和躯体症状的严重程度)
  咨询员:你感觉不舒服时,影响你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吗?(症状的影响程度)
  来访者:影响,什么也不想做。
  咨询员:在这种情况下,你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调整?(清楚来访者的行为,包括自己的行为和有无求医行为,医生的诊断等)
  来访者:没有,只是难受,总想这件事,越想越生气,越气越难受,越气越头疼。
  咨询员:有没有把这种不舒服和心理的难受告诉过别人?
  来访者:没有。
  ……
  (字体变化,形式活泼突出这一段)
  点评:
  对于很少和别人交往的性格过于内向的人来讲,很容易把同学起外号或玩笑视为对自己的不好,这样,就会影响来访者对同学的看法,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以这样的主观结论去看待他人,就会把正常的事情视为不正常,自己制造问题。
  澄清问题以后,咨询员首先要做的事是使来访者清楚爱起外号的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然后使来访者认识到他本人的性格弱点,改变他的认知方式,用正确的观念替代不合理的想法;最后使他掌握几种具体的沟通技巧。而不是空谈人际关系的重要和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下面是针对案例2:咨询员和来访者的对话:
  咨询员:什么样的人容易开这样的玩笑?
  来访者:性格外向的人(一般来访者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此时咨询员可以说出来)
  咨询员:他们一般是和什么样的人开玩笑?关系好的?还是一般的?
  来访者:关系好的。
  咨询员:性格外向的人开玩笑的目的是什么?
  来访者:(沉默)
  点评:
  如果来访者说不出来,可以告诉他:“这是性格外向人的特点,只是想让大家开心,没有恶意,这种性格的人一般大大咧咧,很少三思而行,很少想到哪些同学适合开玩笑,哪些不适合,更想不到自己的玩笑还会给他人带来烦恼。而且他开玩笑的对象往往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人。假如对这些玩笑不能接受,可以私下告诉他自己的感受,希望以后不再公众场合和你开玩笑,告诉对方自己听了心里不舒服,希望能体谅。如果通过今天的咨询,你理解了同学开玩笑的意义,应该高兴才对,说明你在同学心目中是受欢迎的。你觉得呢?”
  通过咨询员的解释,一般来访者都能领悟其中的道理。可能有的来访者会问:“以后他再给我开玩笑,我应该怎么办?”咨询员可以告诉对方:既然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最好的办法是:以笑了之,不予理睬,或者私下里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记住不要为此再生气就可以了。
  澄清(具体化)技术演练
  1、过分概括化
  ˙ “他们看不起我”。
  ˙“这次考不好,下次也考不好。”
  ˙“没有人喜欢我”
  ˙“我是个没用的人”
  ˙她太坏了。应该说:她今天这一举动影响太坏了。
  ˙你让我感到伤心。应该说:你这样说(做)让我感到伤心。
   点评:前者是对人,后者是对具体的事情而言。事情不能完全代表人,因此,对事不对人,评价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以及接受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会有不当的言行这一事实,对来访者很有帮助。
  ˙他们对我不好。谁对你不好?在哪些事情上对你不好?能举一些例子说明一下吗?
  概括化思维:一是把个别人扩大到全班同学,二是把玩笑当作是对自己的不好。这样会影响对同学对集体的看法,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评价,进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出现郁闷、不信任心理。当他把个别的、特殊的经验上升为一般结论(泛化)后,就会强化原有的经验,用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时,就会使矛盾扩大化,问题复杂化。相关的成语:管中窥豹、一叶知秋。
  认知疗法:明白:抓住的一点是否能代表本质的、整体的、主流的,还是局部的,还是自己的主观猜测。
   2、概念不清
  ˙我神经衰弱。(三级,84)我妈睡眠不好,她说我遗传她。半个小时左右入睡。或者医生听说当事人,睡眠不好,就开药:镇静安神,休息三天的病假单,于是就觉得自己是了。
  ˙王孬很虚伪
  ˙李旦是奸细
  ˙他们不怀好意,
  ˙我很自卑
  适用方法:
  开放式提问(具体性的):
  你的意思是-----;你说你觉得----;
  你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所说的是指什么-----?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咨询师不恰当的反应:
  随便给人贴标签。往往会起到暗示、强化、评判的作用。
  ˙我觉得你太自卑
  ˙你这人理解力太差
  ˙你的性格过于内向
  ˙你太悲观
  3、问题模糊
  ˙我睡眠不好
  ˙她背叛我(中学生,说她的好朋友)
  ˙丈夫对我不好
  ˙男朋友不爱我了
   ˙我对丈夫不满意
  适用方法
  ˙层层解析,由表及里,澄清(具体化)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来访者发现了问题的实质,往往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有时甚至使问题迎刃而解。
  ˙心理诊断技术
  ˙目前有什么表现(症状)?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
  ˙(症状)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学习、工作、交往、身体、睡眠、饮食等)
  ˙已经采取过什么方法,效果如何?
  ˙认知疗法
  
  (十三)内部语言的自我对话
  1、什么是内部语言的自我对话
   内部语言的自我对话技术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疗法,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事件的信念、评价、解释,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运用对话技术时,来访者首先找出错误的认知,然后通过内部语言的自我对话,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改变自己对已、对人或对事的不合理看法,从而改变心情,并逐渐达到消除心理问题。
  因此,自我对话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自我对话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是协助来访者学会积极的思维和应付现实的策略。 
  点评:
  认知疗法认为,人的观念影响人的行为。在咨询中,来访者不会说出他们正在想的一切。有时他们害怕表达情感,有的是由于羞愧或窘迫,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困惑;有的并不知道内心里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也就不能表达出来。因此,找出对方的错误认知有时非常不容易。
  2、自我对话的目标和功能
  (1)听见自己内在的声音是健康和正常的;
  (2)使来访者学会在与人交流中需要监控他们的思维;
  (3)利用内部对话和自我指导自我挫败行为(认知疗法中的自我驳斥)
  通过自我对话个人学会进行自我指导,学会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我准备如何应对压力,迎接这个挑战?
  ˙我必须做什么?
  ˙我能够有一个计划吗?
  ˙我有些什么方法来处理压力?
  ˙我如何信任我自己?
  来访者如果在遇到问题时,内部的自我语言经常进行这样的表达,就会缩短负面的思维内容时间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方式,如果能长期坚持,就会改变多年来的习惯性负面思维。
  3、来访者负面的认知模式
  实践证明,来访者的大部分困扰来自于内部负面的自我语言,艾里斯认为,内部的自我对话需要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不愉快。常见的内部的负面语言有:
  (1)我必须永远被爱和被称赞;
  (2)我必须永远是成功的,有天赋和有能力的;
  (3)他人必须永远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4)所有伤害我的人都是恶毒的;
  (5)什么事情都不能出错;
  (6)他人对我的痛苦要负责。
  来访者的大多数自我对话是倾向于负面的,这是助长问题产生和个人烦恼的主要原因。因此,咨询员善于发现来访者内部的自我对话非常重要。清楚人际沟通是建立在个人对话的基础上;小组沟通建立在个人、人际和小组沟通的基础之上;组织机构的沟通建立在个人、人际和组织机构沟通的基础上。
  如何发现来访者负面的自我对话?
  通常是在来访者的谈话之中发现(咨询员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很重要)、心理测量时注意澄清某些符合来访者题目的问题,并使之具体化,也可以从中发现;认知疗法中介绍的一些能反映负面思维方式的关键词语如“一定”、“永远”、“必须”等等也可以作为检测依据。
  4、内部自我对话的方法
  (1)作业法。是指把不合理想法写出来,运用自我对话法进行自我驳斥,每天阅读不少于三遍(具体做法参考《认知疗法》一章);咨询的初期如果发现来访者负面的想法和情绪比较多时,要求及时记录负面想法,然后要求他马上说出积极语言,如果负面想法太强,用橡皮筋弹自己,引起皮肤疼痛。然后改变想法。
  (2)积极的自我语言。就是运用正面语言协助来访者改变消极的自我对话,而使来访者尽快摆脱困境。许多来访者的自我对话都是负面的,如:“我没有办法”“我不要再受心理障碍的折磨”、“这没有可能”。实践证明,人的想法影响我们的心情、行为和身体状况。接受积极的自我语言,就会心随所愿;接受负面的自我语言,便会做出与我们意愿相反的结果。例如,有的人反复告诉自己不要紧张,结果越来越紧张;坐汽车晕车的人,做车前自我对话说:肯定又要晕车了,结果晕车就真的发生了。就像开始学骑自行车,自我对话反复说:千万不要撞在前面的小树上,结果就撞上了。可见,负面自我对话的作用有多大。
  因此,咨询员要培养来访者学会使用积极的自我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
 

积极的自我语言练习

负面的自我语言

积极的自我语言

没有人愿意和我交往

我会主动去交一些新朋友

我没有信心

  我要找出增强自信心的方法

我每次都失败

我要找出成功的办法

这个问题没办法解决

我要换个角度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没有人喜欢我

我要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

我不敢发言,怕出错

我要主动发言,锻炼自己

和他在一起压力很大

 我要锻炼我自己,放松心情


  建议阅读这本书的朋友,首先学会找出自己的自我对话语言,评价它对你的影响,然后针对负面的自我对话,运用积极的自我语言法来改变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认真做了以后,你会发现你的心情和行为会有很大的变化。
  (3)实物对话法
  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可以被用作自我对话的工具。如用自己的左、右拳头对话,使用起来方便,可以指定左拳代表负面语言,右拳代表积极语言,然后,左拳先说出自己的困扰,右拳马上用积极语言应对,反复进行5---6次,每天做3—4次练习。还可以用布娃娃法(手拿两个布娃娃互相对话,指定其中一个代表积极的语言,另一个代表消极语言);人物画像法(画一个苦恼人和快乐的人对话)等。只要自己使用起来方便,身边的哪些实物自己感觉到喜欢的都可以用作自我对话的工具。
  自我对话需要来访者经常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