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花园》听课感怀 文/杨华 很有幸,上周五听了鱼洞四小 同时, ——其实,上面说的都不是我想说的。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教育已与社会完全脱节。以语文为例,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说话表达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教会学生理解分辨判断的能力,从而升华到精神层面上来,这应该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如果一个人语文学得再好,即便出口成章,反之在精神上上不去,形如不怕流氓,就怕有文化的流氓,这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人从小学习,其目标便是上初中高中考大学,最后进入社会应聘,求得一个较好的工作,如这个理想能实现,便是烧了高香了;反之,提前融入社会,求得一技之长,尔后养活自己;还有一类郁郁寡欢,怨天尤人,愤世嫉俗。此三种,就算他把语文弄得很透彻,人文懂得比谁都多,可到头来,如果还是以自我为中心,那又有什么用呢?——精神没上去,学再多的东西也是浪费! 我上次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教研课的实质——大意是说古人不搞教研,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同理,古人授课从不讲解,全是学生熟读成诵后自己领会,可他们的对人文的理解比谁都强,掌握的人文比谁都多——古有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刘恒尝药,陈乔护墓,孟宗哭竹等故事,令世人惊叹感怀。说到底,还是精神、道德问题。 现在,看看我们,看看我们所教化的年代,彭宇奇案,广东悦悦,孩子逼父卖肾,孩子杀死母亲,医生不扶伤,教授成商人,商人变教授,国家花大把大把的钞票维稳,贪官恃无忌惮的烧钱,如此种种,岂是语文中的人文所能撼动??? 道德,这个社会亟需的东西!!! 如果把道德比作语文中的人文性,那么法律就是语文的工具性,此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了法律,道德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纵观我们的社会现状,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文明已经沦丧,中国人的价值观已经堕落,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我们除了赤裸裸的贪欲别无其他,每个人都在维护着自己的利益,贪欲与冷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我们都在精心设计的防范中保护着自己,不信任在蔓延,出门在外,父母亲戚最常叮嘱的一句话,孩子小心被骗,小心坏人。好似中国没有了好人,我们生活在危机之中,处处没有安全感,处处都有圈套,这种由人性贪婪和道德滑坡引起的社会危机正侵扰着每个人的生活——我宁愿相信这是发展壮大国家必须经历的过程,乞求苍天,把祥瑞带给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