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肠道疾病的种类病因及防治

 猪笑无忧 2014-01-20
猪肠道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给养猪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现就疾病种类、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作一简要概述。
  一、种类
  1.猪肠道病毒感染 猪肠道病毒有六种不同的血清型。获得感染的方式通常为:小猪断奶后不久,母源抗体消失时感染;几窝小猪混在一起时感染。
  2.轮状病毒感染 该病多发于8周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可达50%。病猪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常于食后呕吐,排水样或糊状黄白色或灰褐色粪便,常因脱水而在3天~7天内死亡。
  3.肠腺瘤复合症 又叫猪增生性肠病。多见于3日龄~8日龄猪。根据病变特征可分为肠腺瘤病、坏死性回肠炎、局部回肠炎和增生性回肠炎4个类型。
  4.耶尔森氏菌病 以夏季和冬季多发,呈散发性,病猪潜伏期2天~3天,初期体温40℃~41℃,食欲减退或废绝,水样腹泻,粪便中常混有黏液和脱落的肠黏膜。后期体温下降,皮肤发绀,消瘦,脱水。剖检可见结肠和直肠孤立淋巴滤泡肿大,向浆膜层或黏膜层突出。小结肠和直肠粘有溃疡灶。
  5.猪流行性腹泻 主要发生在冬未春初的寒冷季节,病初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排水样灰黄色或灰色粪便,日龄较大的猪症状较轻。
  6.猪传染性胃肠炎 各龄猪均易感,以2周龄以下仔猪多发,且具有较高死亡率。仔猪哺乳后常出现呕吐,不久出现剧烈腹泻,排水样黄色或灰白色粪便。断奶以后的猪症状轻微,仅表现减食、腹泻,个别猪食后呕吐,但死亡率较低。
  7.猪大肠杆菌病 主要包括仔猪黄痢、白痢和仔猪水肿病。黄痢可发生于出生数日内的仔猪,病猪排黄色或黄白色稀粪。白痢多发于10日龄~3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猪粪便呈乳白色、淡黄绿色或灰白色,常混有黏液而呈糊状,其中含有气泡。猪水肿病多见于生长发育旺盛的断奶仔猪,病猪眼脸水肿,共济失调,后期出现神经症状。
  8.猪密螺旋体病 又叫猪痢疾,以7周龄~12周龄的幼猪多发。病猪初期体温可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黏液及黏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病猪拱背呈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后期营养不良,脱水死亡。
  9.猪梭菌性肠炎 主要发生在1日龄~3日龄的初生仔猪,病猪排血便,有些猪粪便为灰黄色。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
  二、病因
  猪的肠道痢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饲养管理不当。如在开放或半开放猪舍饲养的猪兄,过热过冷的环境温度易使猪产生应激,扰乱机体的正常代谢,造成肠道痢病的发生。在密闭猪舍,往往由于通风不良,造成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如果湿度较高,更有利于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繁殖,为肠道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另外,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突然更换饲料或改变饲喂习惯等,均易造成肠道疾病发生。二是饲料品质不良。如饲喂了霉烂变质的饲料、冰冻饲料及末经煮熟的豆类制品等。三是细菌、病毒侵袭。由于以上各因素的存在,扰乱了猪胃肠道正常的消化机能,各种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使胃肠道发生程度不同的病理变化,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大肠对水分的吸收作用明显降低,造成腹泻;腹泻又使体内水分、电解质、氯化物等丧失,造成机体脱水;伴随着脱水、失盐而发生酸中毒,使体内血液浓缩,外周循环阻力增大,必脏负担加重。同时,由于肠黏膜的脱落和坏死,使机体的屏障机能丧失,细菌和毒素大量进入血液,使机体发热,引起中毒,严重时造成猪只死亡。
  三、防治
  按照防重于治的方针,生产中应着重搞好预防工作,猪发病后,首先应查明病因,然后进行治疗。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变饲料品种要循序渐进,逐步进行。冬季注意保温防寒,夏季注意防暑降温。饲喂要定时定量定温定质,严禁饲喂发霉变质、毒素含量高及冰冻饲料。二是严防细菌病毒侵袭。搞好环境卫生,定期对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定时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尽量减少细菌病毒的侵袭机会。三是猪只患病后,应及时补充体液。可用口服补液盐2.75克兑100毫升水,按每公斤体重50毫升饮用。四是调整胃肠功能。可在饲料中添加0.1%~0.2%HF复合酶和适量食醋。五是使用抗生素,防止炎症发展。由于病因复发,在选用抗生素时,最好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定药物品种。同时要针对猪龄状况和发病特点,注意强心、补液、止泻和调整综合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