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pgl147258 2014-01-20

其实不仅仅是他性格不开朗,更多的是小孩子总说一些寒心的话让养育他这么多年的奶奶(就是我外婆)伤心,完全感受不到他一丝一点的感恩之心”

【心晴的回答(147票)】:

光凭这些描述还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先建议不要太轻易地给小孩子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 问题是不是被夸大了呢?初一年看纪录片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我个人经验,我在学校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害羞内向的学生问题大部分比较严重的,缺乏人际支持。

特别是害羞的性格,容易让人误解为态度冷漠,例如有个学生因为害羞,担心自己表现不自然,害怕自己说话不恰当,而回避别人目光接触,回避人群,不难理解这样的学生可能被别人误解为高傲冷漠。我下个学期打算在学校里开办一个“害羞研修班”,因为我觉得不少学生深受其害。

而害羞的性格大部分可能是天生的高敏感者,美国做过调查(具体忘了什么文献)大概有3分之1的人是天生的高敏感者,我觉得在中国这个比例可能会再高一点点。所以这个孩子也很有可能是天生的高敏感者,我希望他周围的人,特别是家人首先应接受他的性格,反复地通过语言和行为来明示暗示他的害羞或者内向的状态,只会让他更确认自己是这样的人,并通过无效的努力来印证自己的“无可救药“。例如,你让他和别人打招呼,他不做的话,你可能会批评他这样是不礼貌的,你就通过语言和行为给他贴上了”不礼貌“的标签,也许他只是很害羞?

我们教师自己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不管和学生讲了多少大道理,下次他还是很可能犯同样的错误。而学生自己也表示,道理我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重要的不是影响他的认知,而是他的情感,学过心理学就会明白,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而影响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而非认知,所以大道理(认知)并不是改变态度的关键,我们和孩子的情感关系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我从文中似乎发现,大人们对待这个孩子总是试图着讲道理。很多事例都可以说明建立和谐的情感联系才能帮助到孩子,中国一句古话”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基础”咨访关系“。都是情感先行,再来认知(道理)。举个例子,我阿姨的一个小孩,小时候溺爱,亲子关系不好,不听父母的话,但是对我的话言听计从,因为我和他关系好,而我对他讲的内容和他妈妈讲的都差不多,可见不是大道理在影响他的转变,而是情感成分在影响他态度的转变。

既然不能只讲大道理怎样的措施才是有效果的呢?记住一句话”有效果总比有道理重要“首先,需要耐心,我虽然是心理老师,但刚毕业的时候也当过几年班主任,但是班里也有一个很”坏“的学生,课堂经常违反纪律,很多老师也是各种谈话各种教育(大道理),我接受班主任之后,他依旧我行我素。有一次他课堂上公然顶撞老师,我课后和他谈心,但他并不做出承诺下次不再做这样的行为,我后来就带着他跟在我身边到每个班级上课,每个课间我也不强迫他做出承诺,就是和他聊平时的生活,上了半天的课,他就自己主动承诺不再这么做,他脸上带着笑容,他仍然觉得顶撞老师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他乐意为我不再这么做。

耐心不仅仅止于此,而应该贯穿于始终。

陪伴也很重要,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第一个陪学生逃课的老师,但是至少我没见别的老师这么做过。还是这个学生,有一次逃课,在学校操场乱逛的时候正巧被我碰见,我并没有马上责怪他或者讲大道理,我说”你怎么不去上课呢?“他”上课很无聊,我什么都听不懂,他们(科任老师)又不让我趴着睡觉。我说“走,我带你去做一件有聊的事情,早上有一场湖人的比赛。”后来我带着他去我家看电视去了,期间我们完全没有谈学习的事情,临走的时候我跟他说”我知道上课对你而言很无聊,但逃课不是办法'。后来我给他提了一些上课的建议和他商量了课堂上他可以做的事情,他表示愿意试试。所以陪伴才能建立信任关系,才能有良好的情感关系,这样我之后讲的道理才会真正起作用。

第三,你是不是真的关心这个孩子,你了解孩子的需求吗?你所采取的措施只是在尽你的义务吗?还是只是想尽快摆脱这个麻烦,这个孩子的父母只是想尽快解决这个麻烦,以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别急着回答这个问题,思考5分钟在回答。

还是前面我讲的那个学生,有一次上美术课,他死活不买上课用的笔纸,美术老师和美术课代表也是和他沟通了很久仍然不奏效,我知道他很叛逆,但是同时也了解到他家里确实比较困难,父母亲平时也很疏于管教,我什么也没和他谈,买好美术用品,放在他的抽屉里。我从来没有和他再提及这个事情,不过后来他一直表现良好。我这样做能够奏效的原因还是因为之前我和他建立的良好的情感关系,要是其他老师送他,可能会让他更暴怒,更逆反,而我送他却是不一样的效果,所以不管是道理也好,措施也好,情感才是影响孩子态度转变的关键。

当然这个孩子是个留守儿童,这样的情感冷漠表现也很有可能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具体参考http://www.fx120.net/xlzs/xlhhz/xlzsz/200405081505028726.htm

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是一门极为复杂的人际交往的艺术,还有太多的话想说,无法一一尽言,先到这里吧。

--------------------------------------------------------补充于2013年7月30日晚---------------------------------------------------

关于我这句话的争议,我另开了一个主题,感兴趣的分享一下。怎么看待“内向是心理疾病滋生的温床”这句话?

---------------------------------------------------修改于2013年7月31日晚--------------------------------------------------------

我已删除“内向是心理疾病滋生的温床”这句颇受争议的话,有见解的朋友可以到另外一个帖子发表看法。内向的人更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吗?

【李松蔚的回答(147票)】:

我小时候也特别的不开朗。对不起,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回答的立场未必中正。

我大概看了一下已有的回答,从各种角度提办法的都有,很全面了。让我说,我也说不出更好的来。不过,以我小时候的经验,代入这个孩子的视角,对很多答案都会感觉不舒服。

首先我旗帜鲜明地,不赞成给这个孩子下诊断。不觉得站在「大人」的立场上,评判这个孩子的问题该如何「开导」,这种姿态本身就有些傲慢吗?这姑且不论,先说问题本身吧。一个不爱笑,沉闷,不从众,有自己独特趣味的孩子,平时不跟家人交流,从这些信息我们一定只能得出负面的联想吗?我的第一反应,却是电影《一一》里那个洋洋。感觉不是很像吗?而且你们不觉得,那孩子其实聪明到不行吗?(是的我也在为自己脸上贴金……)为什么大人们首先就会往自闭症上面联想(事实上这和自闭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方面不做科普了,只是顾名思义可以猜到大人在担心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猜不透的闷葫芦,闷骚又满腹心事的小孩就被定义成一种病态,非开导不可?他会给别人带来什么麻烦?

我也能理解家长的担心。两年前,有一对家长带他的孩子找我做咨询,也是个闷葫芦。我们聊了五六次,每次家长都有倒不完的苦水,他们的情况和题主不同,但担心总是差不多的。自始至终,孩子都没怎么说话。每次我都会留点时间给他,但总是尴尬的沉默。后来家长没了耐性,结束了这段毫无用处的咨询。

但是半年以后,他们又来了。这次孩子主动问我能不能让家长离开。他单独坐在咨询室里,坐了半个小时以后开始哭,后来越哭越厉害。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他连着咨询了几次,每次都是哭,断断续续地和我说几句话,我也是以听为主。但是这个咨询没做几次就结束了,不知道是孩子还是家长的意思。

(按惯例,以上案例信息进行了虚构处理)

这当然不是个成功的咨询,也不是说那孩子哭了几次就和父母的关系有所变化。重点是,他在咨询室里会对我展示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绝不像家长担心的那么「自闭」。他试探了我很久,他不说话,他在我房间里乱逛,他翻我的笔记,他向我提无厘头的问题,他让我在他父母面前出丑,这说明他并不很喜欢我,但他还是决定给我一些考验。好在我虽然资质驽钝,却很有耐心,这些考验我都过关了,最后他可能就想,这个叔叔也没那么讨厌,那么跟他说说也无妨吧。这说明一个人无论多么习惯沉浸在自我的思绪中,他总是有表达的需要的。问题在于作为那个听的人,你是否留给他了足够多的空间。

这么说,多少还是有点功利主义的意思。所以我决定换一种说法。

如果可能,我希望题主可以把这段话呈现给孩子的父母,我使用第二人称,来表明这段话真的很诚恳。

在你们的孩子身上,其实有一些非常,非常奇妙的东西。希望你们能珍惜

他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身体又不好,他可以有很多理由索取更多的爱,但他反而用自己的方式减少给父母的麻烦。你看,他爱观察,爱思考,否则不会小小年纪说话做事都像大人。他理智,冷静,成熟。当别的孩子用歇斯底里和惹是生非的方式去表达对父母的愤怒时,你们的孩子只选择了平淡的沉默和不合作。他不想笑,不想跟人打招呼,而你们硬要他假装开朗,他选择的仍然只是最低限度的反抗,他陪你们去游乐园,没有掉头就走,他跟你们吃饭,依然有问必答。你们认为他对生活没有兴趣,但是他看纪录片你们却不认可。他生活在你们的否定中,却只在用安静的观察,思考和克制来对抗。

他未必不需要一个可以喘口气的空间,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但他只好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在他身后,父母一边暗暗摇头,筹划「开导」的策略,一边又面带笑容,装作理解。在父母心里,孩子怎么会有理由不信任你们呢?但是孩子那么聪明,又那么擅于观察,怎么会感觉不到来自你们的否定?

如果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去看电影《一一》,学习一下吴念真饰演的老爸是怎么和洋洋互动的。洋洋对老爸说,我们都只能看见一半的世界。老爸则送给了洋洋一台相机。洋洋同样是一个奇妙的孩子,但也要有那样的老爸懂得欣赏。你听他在外婆灵前的表达,像一朵被珍惜了十年的小花绽放。

说得很乱,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总结一下,孩子能不能「开朗」,家长是没办法的,那取决于孩子自己的人生际遇;但要想和孩子多沟通,家长确实可以付出努力,去营造一个沟通的空间。给出空间的方式很简单:不着急,不强势,不先入为主,从心底欣赏和尊重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体会他内心的一切。每个安静的孩子心里都有宝藏。大人虽然也许永远没法理解,但至少可以欣赏,爱,和陪护,给他需要的阳光雨露和空气。那样有一天他开放了,你自然会看见他对你的笑脸。

谢谢邀请。

【张春的回答(29票)】:

许多老师都分析得很全面了,我补充一个容易操作却很有效的心得技巧,对大人孩子都适用,对孩子尤其适用:

那些细节和小事,你不满意的时候要忍住,不要做声。

但是偶尔有一点点改善的时候,就予以狠狠的表扬。

几次下来,很多事都会改善,而且是积极的,不是充满压力的。

因为这样他会了解到你是在关心他而不是在挑剔他。

现在想起来我小时候也很不开朗,要上联欢会表演节目,全校都等着我唱歌,我死都不唱,活活在台上站了好几分钟。老师喊我下台去我也不走,就在那站着,台下还有领导。

这是一个多么奇怪令人无可奈何的小孩啊。后来老师没办法,只好冲上去把我抱下台,我终于下决心赶在被端走之前,舔了一下那个立式话筒。

因为当时我满脑子就想知道话筒什么味道,别的全忘了(甜,黏)。这事儿我不说谁能知道。

所以说不要去猜一个内向的小孩在想什么,反正想不到的。你得等他自己说。

谢谢邀请。

【许晓风的回答(15票)】:

仅从你的描述来说,我觉得他唯一有可能有问题的是:

其实不仅仅是他性格不开朗,更多的是小孩子总说一些寒心的话让养育他这么多年的奶奶(就是我外婆)伤心,完全感受不到他一丝一点的感恩之心”
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讲究感恩,这的确很重要。但我们做的很差:逼着孩子表达我很感恩!这孩子真的是不懂感恩,还是没有像你们希望的那样表达感恩呢?坦白说,我很怀疑你的判断,如果可能,最好能补充一些细节。

你提到了“溺爱”,溺爱中的孩子通常只会对溺爱他的人(奶奶)不感恩,遇到其他人,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何况,感恩对我们感情世界的帮助远远大于理性世界,换句话说,只要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不知道感恩在现在这社会也能活的好。

你的整个表达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是:贴标签。不开朗啊,内向啊,留守啊等等。前面的回答者还有提到了自闭啊孤独啊什么的。如果孩子真的有自闭症和孤独症的问题,你首先要做的是就医,不要期望通过咨询再来改变他。不可能!后面的这些你也就不用看了。

关于如何做:

1,我个人一向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如果你认同我这个观点,那么最重要的是要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

你想让他笑,你得让他开心。

他喜欢看纪录片,你就让他看。带他出去玩,不要按照你们的想法,不要带他去你们觉得他会喜欢的地方,要带他去他喜欢的地方(如果他没有喜欢的,就带他多经历,让他慢慢了解自己。)

你一定要他说话,不如让他说说他喜欢的,比如纪录片(逗一个不爱说的人说话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你想尝试,建议做好准备工作,不能展开了)。

2,初一的孩子应该已经进入青春期的逆反了。其实不管什么时候,对孩子的教育都应该少说道理,对于有阅读能力的孩子,不如推荐书或纪录片让他看。

3,初一的孩子再来谈行为矫正我自认为已经晚了。如果你一定要做,建议你: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我在你的提问中看到“内向”“开朗”“感恩”“打招呼”“做回孩子”,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你最关心的?

(我的第1条建议仅仅是针对开朗的。)

【王怡蕊的回答(11票)】:

谢邀。手机简答。已经有很多好答案了,尤其是关于小孩本身的。我就补充强调一条,与其想着怎么“开导”小孩,不如多想想家长们能怎样改变自己。与其在小孩身上找原因,不如在家长身上找原因。改变小孩,你开导他几句话,让他一周一小时心理咨询,那每周其他的167小时怎么办呢?生活环境中导致小孩不开朗、性情冰冷的原因还是存在,这样的改变的效果能有多少、又能多持久呢?

有些家长会有这种态度:我小孩有这个问题,你去治(fix),过一个小时我来领小孩。换句话说,问题都在于小孩,他们自己什么都不用改变。题目中的小孩是不是真的有问题,这个不通过assessment没法知道。但小孩即使真的有问题,也很难通过只“开导”小孩来解决。

我个人在和儿童、青少年的工作中,只要条件允许,都会花相当的时间assess小孩的家庭和学校环境,通过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育儿教育(parenting)等方法改变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改变小孩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再针对小孩本身做工作。如果能得到学校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那么效果更加理想。

【佘炤灼的回答(18票)】:

谢邀。心晴答得够好了。我说两点。一,喜好纪录片的人不可能对世界不感兴趣。二,没必要开导。因为时机未到。重要的不是“道理”,而是包容理解的对待他。他就算一直内向,只要自己认为没痛苦,也不伤害别人,他没有义务被开导。

【邓妍的回答(17票)】:

如果孩子没有什么严重的心理疾病,请停止施加这种无形的压力吧。

如果把你每天关在屋子里,只给你书和纪录片,让你呆上三天怎么样?相信我,大多数人(不是指知乎上的大多数人)连半天都受不了。而你要安静孩子多说话的要求,每提一次,形成的压力是差不多的——被强迫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在他眼里安静地呆着是一件简单又欢喜的事情。)

很难想象吧。

父母小时候那个年代,没有电视节目,没有网络,最关键的是,意识形态完全不同:大多数人生活拮据,生活的目标是温饱,活蹦乱跳就证明着你还健康,这是老人们唯一的希望。如果你很有出息,那是祖上积了八辈子的德。

时代不一样了。孩子们早早有了自己的世界,实际上从 80 后这一代就开始,尤其在城市,不再过度担心温饱,有更多的机会去阅读,去学习,去开垦。孩子们的性格也更鲜明和多样化了。

请不要把孩子硬塞进长辈心中的模板。在孩子还不记事儿的时候,性格就悄悄形成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时候鲜明地犹如天意,请引导他,而不是纠正他。

请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性格。你的包容能成就他的未来。

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知乎用户,一枚感谢一颗糖~\(≧▽≦)/~的回答(18票)】:

反对以上全部回答,你们就不能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吗?

(以下“我”代指不开朗的孩子们)

为什么你一定要“开导”我,改变我呢?

我就是我,你不喜欢这样的我就等于不喜欢我,那你就不喜欢好了,没强迫你喜欢我

我有我自已和这个世界相处的一套方式,你为什么要干涉我?

我不犯罪,道德上没有缺陷,只不过不愿意和你们说话而已,又怎么了?

你们凭什么要求我就要喜欢和你们说话了?你们也没法要求

没错,如果你们做一些事情的话,我或许可以话更多一些,但这也不代表我喜欢和你们说话

礼貌我会做到,你们问话我也会回答,这就是我和你们的相处方式

如果我没有礼貌,这也是一种相处方式

等有一天我为我的不礼貌付出代价的时候,我自然会改变。

我也不认为我有什么想不开的需要你们来开导我

所以,不妨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如果你真的爱他的话,不要让他们表面上改变只是为了成为你喜欢的人。

【是果的回答(8票)】:

比小孩说话做事显得像大人更令人遗憾的是,每个大人最后都忘记了自己曾是个小孩。

大人不是过分低估小孩儿的理解力就是过分高估小孩儿对人生的理解程度,对小孩子的看法也太简单粗暴了—内向或外向,高兴或不高兴。而且内向是不好的,觉得不快乐是不能理解的,开朗才是应该的,快乐应该是常态:「小孩子家家有什么可烦的?!」但凡一个有智慧的生物都不止这两种情绪,何况人是多线程的。

其实只要回忆一下自己初一十几岁的时候,和现在做个对比,就能更好理解这个小朋友了。我自己是从小被人说开朗,但是从十岁开始,就能体会到明显的复杂而负面的情绪,好比嫉妒、不满、讨厌、焦虑、甚至无能为力和绝望,有认识自己的欲望,有对异性情感的需求,有不轻松的同辈压力,对这个世界的印象绝不止是打打杀杀过家家,已经开始想生死的问题了。但反过来,对人生啊世界啊他人啊的理解程度并没有那么深刻。在年少时,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是家长、学校、媒体一直宣扬的「绝对真理」,而非自己的领悟。我很爱父母,感动于父母对我的付出,也深知其辛苦,但真正能抱有「感恩之心」也才是近几年的事,尤其是过了二十岁,才慢慢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理解和体谅了父母作为另外两个独立个体的人生价值,时常因为自己对他们的细微领悟而感动到不能自已,也时常后悔年少时与他们相处的一些黑历史。这几天我特别想念已经去世两年的奶奶,那些细节都是童年时候的,到现在还记得,即使不能再增加了这些记忆也足够称之为长辈的礼物……亲情也是一门功课,不是每个大人生下来就拥有父母长辈的身份就一定能承担好这份育人的职责,也不是每个小孩一开始就能领悟这些一直在的大人他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要求一个人「本能」地理解爱,其实也是对「爱」这件事本身的看轻。

尤其是在十几岁忙着认识自己是谁的时刻,我们在自我遭受挫折,心中感到不满又无法消解的时刻,通常都会将「为什么我是我」的失落发泄在「为什么你是我的谁」这个关系上。这有时是一种求救信号,告诉他这是正常的,每个小朋友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遇见这些问题,而不是试图证明他是错的、是不正常的。

对自己和世界的疑惑和失望并不与年纪特别相关,对世界的认识也肯定不是一条直线。不要做一个「标准」的大人,做一个十几岁的你最需要的大人。最好的「为他好」是想想什么才是他想要的。守护他想守护的世界,比给他一个自己觉得好的世界更为重要。

我是不是太鸡汤啦???

【狐蝶的回答(9票)】:

我还以为是自闭症呢。

他可能只是觉得“你们这帮愚蠢的人类,何必费我口舌。”

坐等折叠。

【Joy Neop的回答(7票)】:

他只是不屑于与你们这些长辈分享他的大部分人格罢了,他有自己的圈子。

Don't judge him.

【王艺颖的回答(6票)】:

我就是这样的小孩。

你不能用自己的偏见要求别人。孩子该看动作片而不是纪录片,去游乐场就该开心地笑,沉默不语就是没有感恩的心。

楼主看过《李尔王》吗?

才注意到,初一啊,不小了。说说我初一都干了什么吧。那时候特别爱看书,妈妈也是,她看过什么书就扔给我,比如《挪威的森林》,那时候觉得尺度就很大了,不过看完后缓慢伤悲的情绪还是萦绕了我好久。

初一的时候老师让看品三国,那时候自己读完了《三国志》。读过《活着》之后,久久不能入睡。开始迷恋安妮宝贝,看她的故事直到胸口疼痛。初一的时候,男生开始看大量的二战纪录片,已经有腐女在YY东方神起的各种CP了。这都是初一可以经历的人生体验,去游乐场什么的,真的有些幼稚了。

这不是早熟了。

我从小也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也常被指责没有感恩之心。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

我知道他们对我好,我很感动,我很喜欢他们,不希望他们老去离开我。但要我整天说出口,“爷爷奶奶,你们这么累,辛苦了”“爷爷奶奶,我以后挣钱了给你们花。”……这不可能。

我不喜欢说没用的话,不喜欢做没保证的承诺。

更何况要迎着笑脸。

而且我有一个特别的症状,听到别人提起自己会很不舒服,很不舒服。尤其是“夸奖”。让我说说那些话勉强可以,但他们再加上一句“孩子,你长大了啊,懂事了。”这种话总是让我浑身不自在。

总之……我也好好地活到了现在。

并且我是个好人。跌倒的老人我会扶起来。在街上看到一个人骑摩托摔得血肉模糊,别人在围观,我去要了他家人的电话打过去(鼓起巨大勇气)。特意去买排骨饭喂流浪狗。

求你给孩子点空间吧。我小时候会一个人看很多书。这不是坏事,他不是坏孩子。

反倒是你,在不断否定他,不断给他压力。内向没有错,一个人必须要有时间和自己独处。请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他有自己的思想和世界观,无谓对错,只是需要你尊重。。

当然,出于主观选择偏差,你大概只会在答复里寻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观点。人都是这样。

呵呵。

【黄弘的回答(2票)】:

作为非心理专业方面的人士, 我本该只在哪篇答案里评论的, 但由于题主说的孩子确实跟我小时候太像: 我小时候就爱看科技和战争的记录片, 讨厌看那些虚情假意的电视剧; 我小时候不爱笑, 邻居说我笑比哭还难看; 不懂事前父母忙于拼搏, 把我交给了奶奶带, 而奶奶年轻时有过很糟糕的经历, 视同村人为敌人, 不让我接触其他孩子. 我不得不站出来发两声, 也许这位孩子遇到了跟我类似的困惑.

我小时候也是个"闷葫芦", 爸妈不肯带我逛街, 因为我不不愿试衣服鞋子; 不愿带我串亲友, 因为我不喊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老家的称谓比普通话的多的多)... ...

当自己也为人父了我开始仔细思考, 为什么?

小时候家里穷(那个年代大家也都富有不到哪去), 但父母都很好强, 挣扎在那个小镇到我懂事时也算有些名望了. 我妈(直到现在)常说: 你看电视上这孩子胆子多大, 要是你敢吗? 你看人家那么穷没几顿饱饭吃, 还长的那么壮? 你看人家父母都是农民成绩还那么好, 我们这么教你还不好(父母都是老师, 而且父亲作为校长确实能调动一些教育资源, 比如英语补习)? 而且经常打骂哥哥: 你个败家子, 你一年败多少彩电冰箱? 你不好好考试, 你还敢顶嘴.

而我的想法是: 父母不清楚我的处境, 我胆小是因为我没在电视的那个处境, 而现实中我性格暴躁常跟同学打架; 我不吃肉是因为我不喜欢油腻(为此小时候我爸老拉我检查肝功), 而且因为父母工作忙, 肉类都是用高压锅煮, 而我真的已经喝腻了这些急匆匆的汤; 正因为父亲是校长, 别人会嘲讽我刺激我, 我才会动粗; 哥哥比我聪明太多, 他开朗调皮, 到处蹦的孩子自然少不了惹事, 但他的"遭遇"更深深刺激了我, 一旦进入父母亲戚的圈子, 我就自动调整为"自闭"模式, 我不想看到哥哥挨打.

现在我女儿快两岁了, 看得出来性格是我和她妈妈的结合, 因为我俩都脾气犟, 所以女儿的脾气犟到没边了. 这些年我在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性格, 让自己慢下来, 试着去理解别人. 以前是因为有这么个犟女友, 我再犟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现在是因为有这么个更犟的女儿, 我还犟那这个家就彻底玩完了. 所以, 我女儿在地上耍赖时, 我妈会说别管她, 都走. 我明白我小时候的失落, 所以我会陪着她, 看她在地上打滚, 我只是笑, 保护她不被过往的自行车电动车伤到, 在她闹够了起来时给她一个拥抱; 在她不吃饭大闹时, 我只是问吃饱了吗? 吃饱了就一边待着去, 如果下午又提前饿了也只给点水果, 不到饭点不能吃正餐; 在她抢别的小孩食物或玩具时, 我会要求她立即道歉, 即使耍赖打滚也不行...

我只想告诉我的孩子, 我永远在她可能看不到地方陪伴和保护她. 作为一名软工, 我明白人类没办法像计算机一样拷贝软件, 更不可能重装系统, 我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她还会去经历, 说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是没用的, 因为处境不一样, Context(上下文)在改变. 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 在尽力保护你身心安全的前提下, 让你自己去尝试.

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知乎用户,欺负人乃快乐之本的回答(2票)】:

四个字:体育运动

其实你们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他的开心你不一定懂

也许仅仅是不适应有你们在他旁边

【张雨萌的回答(5票)】:

其他知友说了很多了,我补充一点。我看完题主的描述,我觉得这个孩子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题主的想法有问题。题主在自己心中预设了一个孩子“应该的样子”,但这种预设是否合理呢?我认为是不合理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活泼,有的人拘谨;有的人热情,有的人淡然……孩子也不一定要天真活泼,爱看什么电视节目更是没有定规。人在一开始总是觉得别人的想法和自己差不多。后来逐渐发现,有些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但是自己能够理解。再后来,又发现有些人的想法自己根本理解不了。当我们遇到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时,本能的反应是厌恶和排斥,但是,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想法,只要这种想法不伤害他人。

描述中提到的这个孩子唯一伤害到他人的地方是让他的奶奶伤心。不知道他说了什么话,但能看出来,别人要求他感恩。付出后想得到感谢是人之常情,但“要求感恩”真的是一件不讨人喜欢的事。特别是在上初一这样的年龄,“要求感恩”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他现在又没有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处理矛盾。在我看来,他只是和多数孩子有些不一样而已,而我之所以大半夜用手机码字也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觉得他和我很相似,我想我比题主更能理解他,我也希望像我一样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希望他快乐。

【李兰芬的回答(2票)】:

他和同学朋友们怎么相处的知道么?或者他不在家人面前又是怎样的呢?你们经常教育他可能让他觉得他在你们眼中就是那样一个人,,反而他不愿意去改变,他或许会觉得突兀,

【李伟的回答(2票)】:

我以为男孩子在这个年龄还会看一些打打杀杀之类的电视剧的,但是我们一起看电视,如果把遥控器给他,叫他自己选自己喜欢的电视,他都会直接看纪录片频道。
未来某导演的简介里会有写道。

前段时间一家人陪他去游乐场玩,我们都叫他开心一点,多笑一笑。小孩子玩那些不是都挺开心的么?但是他还是不笑,合照也不笑。

 

他对这些不敢兴趣啊,发现他敢兴趣的地方,需要长时间关注。

我感觉他真的是没找到同类啊。

为什么要和其他小孩一样呢?为什么就不能酷酷的呢?

隐隐的感到这孩子学习应该不错。

【申霖的回答(2票)】:

看了题主的描述和部分回答,在下百感交集,心里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觉得得说点什么。

其实我最大的回答动力在于,我小时候(甚至现在,大四)和这个孩子很像,当然,严谨的说是和题主描述中的孩子很像。不过,我们之间生活环境和人生际遇肯定大有不同(比如我不是留守儿童),所以我只能说表面上看我们很像,至于内在成因是否一致我不能确定。

正因为如此,所以接下来我只是想说一说我为什么会有和那个孩子相似的行为举动和表现。在下行文比较啰嗦,先打好招呼。

一、性格

我确定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而且我觉得那个孩子也是性格内向。然后我就必须为内向性格正名了,简单一句话:内向和外向都是正常的性格,且很大一部分是由生理结构(主要是大脑结构)所决定的。你可以简单理解成性格是天生的。研究认为,内向者的大脑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所以更容易被过度刺激,所以内向者倾向于安静、稳定、安全的环境;外向者相反,他们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较低,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外界刺激来满足精神需要。

一般来说,外向人不适合深入思考和复杂脑力活动,因为那对他们来说刺激太少,太无聊乏味,因而难以集中精神,但他们很喜欢与人接触,执行力很强;而内向者往往能够沉下心进行非常深入和复杂的思考和脑力活动,但应付复杂的人际交往就会感到刺激过度而力不从心、身心俱疲。

所以说,内向外向各有其优势劣势,不能说谁好谁坏,因为对于世界来说,这两类人缺一不可。只不过当今社会是一个外向导向性社会,外向的人天生更容易吸引人们注意,相比之下就会感觉外向更受人欢迎,似乎也就成了更好的性格,其实实在是性格偏见和歧视。最后请记住:内向不是病,也不等同与自闭症、孤独症,内向就像外向一样正常而合理。

我在本段中的观点参考了《内向者优势》和《安静》两本书。

二、爱看纪录片

我很爱看纪录片,而且我对纪录片很挑剔,如果我看到优秀的纪录片我会觉得非常舒服,反过来我会觉得浪费了时间而很不满。当然,我所谓的优秀肯定有我的主观影响,很难说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许简单地说,好的片子必定要让我有所收获,即得到了我以前没有的东西。

我也不喜欢看纯粹打打杀杀、剧情弱智的东西,我是觉得导演给我看那种东西简直就是在侮辱我的知商。大部分综艺节目也不怎么看,只有极个别的让我觉得能从中有所收获的会偶尔看一看。

其实对于看电视以及看书也好,我的一个很主要的标准就是获取有价值的东西,获取知识、思想、见解、答案等等。我从小时候第一次仰望星空,从《十万个为什么》里认识了宇宙开始,就深深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未知、神秘以及说不出来的东西(就是那种很伟大、很宏伟、很震撼总之超级棒啦),我无时无刻不想尽可能多的认识这个世界以及世间万物。所以我总是很饥渴,不想耽误一点时间。当然,凡人总有累的时候,也会有看无厘头电影啦、快乐大本营啦、弱智剧的时候,但那只是为了必要的休息,内心里对那些是没什么兴趣的。

三、说话像大人

就我现在的感觉来说,所谓小孩说话像大人,更多的还是说那种语气、神态和动作像大人,而不是说内容像大人那样有内涵、有思想。当然,我小的时候因为喜欢观察、思考,所以很早就知道哭哭闹闹、耍无赖之类的是很没意义的行为,对于解决问题几乎没有实际帮助,最多也是治标不治本。我从小跟伙伴儿玩游戏就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对所有人都是。因为我知道那样才是最合理、最有助于大家把游戏玩好玩开心的。但你们也知道,小孩子玩起游戏来,一着急总会破坏规则,耍赖。而这种时候我总是据理力争,但犯规的人也总是要狡辩、吵闹的,结局往往是不欢而散或者我退出(或被赶出)游戏。另外再说一个,我小时候从来不和人主动打架,任何矛盾我都是寻求通过讲理的办法解决,但你们也一定想到了,小孩子闹脾气的时候谁讲理啊?吵着吵着就成对骂了。但我总是讲理,对方吵闹的时候还是说理,对方惹急了骂骂咧咧的时候我还是讲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最后要么急得动手、要么一拍屁股走人,我呢就很委屈的流泪,心想道理分明在我这里,为什么他们不讲理呢。现在想来,我当年确实比同龄人更早的认识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但是却把这种方式用到了根本不合适的人群身上(小孩子)。

但是我和年纪比我大的人之间就处的很好,或者更准确的说,跟那些不把我看做小孩子、小屁孩的大人之间就处的很好。在长大一些后,也是和那些比较成熟的同龄人处的很好,互相交流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想法、对人生的思考啥的。

小结一下:小孩像大人这是一种思想趋于成熟的表现,之所以说趋于,是因为这时候的小孩毕竟人生经历还小,思想深度虽然比同龄人深,但还是比较浅的,对问题的认识还有局限性。所以有时候说出来的话看起来很成熟,却欠推敲。不过这也是正常的,也是必经之路。对待这种孩子,你就不能把他当小屁孩看,就算他说出一些不成熟的话(比如我小时候曾激愤的认为应该让所有坏人消失,因为他们不守规则),你也要意识到他们已经走向成熟。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更快成长,能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社会。

四、不爱说话

就我来说,我不爱说话最主要的原因绝不是不喜欢、不想说话,而是找不到合适的说话对象。

我很小的时候就对科学啦、宇宙啦很感兴趣,你看宇宙那么浩瀚、那么美丽,同时有那么神奇。你想这一切竟然都是从一个无穷小的点爆炸开来的!所以那时候特喜欢看科普书籍和电视节目,然后也会给小伙伴儿们讲,我的小伙伴儿们都惊呆了,听不懂呀。以后就没人爱听了,还是玩游戏比较开心。。。所以我也就不再跟他们说这些聊这些了。长大以后的情况也差不多,我对篮球NBA啥的不感兴趣也一窍不通,所以初中高中男生们谈篮球打篮球我永远不掺和。我也不喜欢跟别人聊那些娱乐圈八卦、小道消息、低俗笑话之类的,说到底还是因为觉得说这些没收获。这就和我爱看纪录片一个道理,我总希望我和别人聊天能有收货,而且是我想要的收获。虽然谈NBA能让我了解篮球,但是那又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思想、见解、问题、答案和其他我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很不幸的,我想要的这些碰巧是大多数人所没有的。所以,你让我怎么去和别人说话?那种无聊的扯淡,只要一想到宝贵的时间花在毫无价值的谈话上,就会觉得心疼和难以忍受。当然,凡人都有累的时候,我也有跟人扯淡的时候,不过那纯粹是休息放松罢了,但凡还有精力,就不想浪费到扯淡上。

再强调一下,我绝不是不爱说话,你知道我也是碰到过有共同语言的人的,我也是有过滔滔不绝、把酒言欢的时候的。真碰上合适的人,我那话匣子是关都关不上的。所以,如果有人觉得我沉默寡言,请不要一心只想着是我有问题(什么闷骚宅男啥的),也请反思一下自己的趣味。

所以我对题主有个建议可以试试,你不是想让那孩子多和大人说话吗,请试一试以后主动和他探讨一些历史、哲学、人生问题或他正在关注的东西,并且在态度上一定要端正(不要想着是在耍一个小孩子,而是要真的想和他讨论),我想日子久了以后,他会愿意主动和你们说话的。

五、不爱笑,冷漠

就我来说,两个原因:1、过于理性 2、思考太多

一个人太理性了呢,那么感性的一面多少会受影响、被抑制。我就是偏理性的,从我上面说的小时候就喜欢讲理能看得出来。我一度很崇尚理性,觉得感性是不可靠的,唯有理性才能保证一个人做事做人符合真理(或者说天道)。这一两年已经不这么极端,认识到了感性自有其价值,理性感性缺一不可,只有协调好了,才能发挥最好。

偏理性的人有意无意的就会压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因为他会觉得被情绪控制是种失败,严重的可以说是耻辱。当然,一般没那么严重,但多少还是会抑制一些情感。时间长了呢就看起来没什么情绪、没什么感情、有些冷漠了。为什么强调说是“看起来”呢?因为那种冷漠只是表面上的,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了情感。情感只是被抑制不表现出来,但在那张脸下面,情感和其他人没有区别。拿我来说,每年暑假放学,从外地回到家乡,在出站口看到父母的时候,心里面是很开心的,但落到外面就只是一个淡淡的微笑而已。我承认这算是个毛病,这几年也在有意的调整。但我要强调的是,对于这种孩子,你要清楚,他的冷漠只是表面的,内心还是火热的。只是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太情绪化,应该给人一种沉稳淡定的感觉;也或者他已经认识到这是不对的,但需要时间去改变习惯罢了。

另外为什么说思考多呢?思考多了,懂的就多,对很多事情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拿去游乐场来说吧,有的孩子会开心的一塌糊涂,这里要笑、那里也要笑;我呢就会觉得,哪有那么多好笑的?坐过山车会兴奋不就是因为肾上腺素的缘故吗?给你注射一针效果也是差不多的。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我还没那么无趣。。。简单说就是,当你对很多东西都看透了以后(至少你自己觉得看透了),那些东西就没什么吸引力和趣味了,对待的态度也就不冷不热了。

再有呢就是我很喜欢想东西,走在路上也会想,吃饭也会想,上厕所还是会想,总之经常“思考一下人生”,所以有时候就会心不在焉了。这也是一个导致对人对物看起来冷漠的原因,心根本就不在那儿嘛。这时候你跟他说话,他只能是有一搭没一搭、一个字一个字蹦了,想想你自己心不在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吧。你可能会说哪有这么多要想的东西,想那些有什么意思?但就是有人喜欢想,陈景润走路的时候都在想数学问题,撞到电线杆了还给电线杆子说对不起呢~

六、对世界不感兴趣

就我来说,我对这一点只想说俩字:呵呵

好吧,多说几句。这是赤裸裸的诽谤啊!污蔑啊!造谣啊!我们这样的人才是真真正正对这个世界非常非常有兴趣的人呀!

平静一下。我们正是对这个世界太感兴趣了,所以我们早早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认识、理解这个世界,所以基本上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我们都已经搞明白了(至少自以为搞明白了)。你们可能看见我们对身边的人、事、物没有兴趣,那其实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已经很熟悉这些了,已经很了解了。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追上了探索者,我们驰骋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草原上,我们遨游在我思故我在的海洋中。简单地说,现在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已经升级了,只是你们没看到罢了。

再说了,你懂得越多,不懂得就更多,就会更想花时间去了解,也更觉得自己渺小和无知。其实对于某个事物看起来没兴趣,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因为觉得自己弄懂了,所以不再感兴趣;第二层是经过积累以后重新认识到那个原本觉得懂了的东西其实远远没有弄懂,其实非常非常深刻和复杂,于是心中只有敬畏,不敢再随便有什么反应了。这两层的外在表现看起来都像是不感兴趣。

七、说让人伤心地话

就我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误会,一个美丽的误会,虽然结果不太好。

我想最初的起因还是在于我偏理性。举个例子吧(真的只是例子),有个朋友很想进入歌唱界,成为一个优秀的歌手,几乎就是梦想。但是我很清楚他那五音不全的破锣嗓子,我也看到他真的想投身于此,不是开玩笑。那根据我自己的判断,我就会觉得唱歌真不是他的菜,最好不要把大好年华花在这个注定无望的事情上。有一次他为了参加一个选秀,付出了许多许多(就是非常多啦非常苦啦),结果还是第一轮就刷下来了。他心情很差,跑到我那里。一般人吧这时候可能会安慰他、鼓励他,再接再厉啥的。但是我是二班的人啊,我很理性啊,所以我就对他说了,唱歌你是真不行,这回你也试了,就死了这条心吧,去干别的事儿吧。从理性上来说,我相信我这么说是真的对他有好处的。但是从他或者旁人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就会觉得我这个人说话很伤人心呢?这就是我要举的例子了。

题主说那小孩“总说一些寒心的话”让他的奶奶很伤心,当然,我并不知道究竟说了什么话,是怎么回事儿。所以我只能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来谈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上面举得那个例子。有时候我们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出于理性的、是经过理性思考的,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其实是不愿意听到“真话”的。再举一个例子吧,可能不太恰当:一个贫困家庭,孩子考上了一个普通大学,孩子自己清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但父母还是偷偷砸锅卖肾凑了学费,最后这个孩子却说:我真的不适合上学,上大学只是白费我的时间和你们的金钱,我喜欢做木匠,让我去当木匠吧。我们假设孩子真的认真考虑过之后才这样说的,但是对于父母或旁人看来,是不是就觉得这孩子的话让人寒心呢?但孩子这么说,也是希望父母不要再做无谓的付出,不再受无谓的苦,其实孩子也是为了父母好,对自己的判断也是正确的。但就是这样一句话,却让人觉得寒心。关键是听这话的人有没有真正了解说话人的想法、能不能公正理性的看待这句话。这孩子大可以顺着父母意愿去上大学,甚至学的也很努力,这样似乎就不寒心了,但毕竟不是这块料,最终依然没学好,毕业后依然能力有限找不到工作,到这时候这种结果才是真寒心。

所以我推测,题主所谓那孩子说的寒心话,也许只是那孩子出于理性而说的话罢了。比如奶奶说:年纪大了,都走不动了呢。那孩子说:你这个年纪确实挺大了,骨质应该都老化了,照这个样子看,也许明年就不能走路了吧。(这话说的确实很欠揍,但事实也就是如此啊,当然这只是个例子,有时候理性的人会无意中就说出一些纯理性的话,事后才发觉这么说好像不恰当。他们并不是真的很无情。)

结语:

我在开头就说了,我并不清楚那个孩子的具体表现、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所以在这个回答中我都是拿我自己来说的,因此很有可能那个孩子和我不是一回事儿。不过从表面上看,我小时候和那个孩子挺像的,如果我是题主家的孩子的话,题主肯定也会担心我是不是有问题,然后来知乎发问。但”遗憾的“是,我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所有我的那些表现其实都有很合理的缘由。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不一定非要和你一样的人才是正常人。我们和你不一样,但我们也很正常。

对题主我最后想说的就是:十有八九那个孩子其实非常正常,你们最好不要去刻意”引导“他,刻意制造不正常气氛,否则弄巧成拙就悲剧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PS:这是我在知乎写过的最长的回答了。

【石冰兰的回答(1票)】:

性格和身体素质,,,关系密切。。。。你问一下这孩纸是不是冬天,,,手脚凉,,,怕冷。。。如果是,,,我告诉你,,,有些东西,,,是天生的,,,不要以为人可以随便改变性格。。。性格结果,,身体素质是基础。。。调养身体,,,孩纸有了活力,,,性格自然会有所改变。。。

【何鸣时的回答(1票)】:

子尤“我觉得天真这一类的词是大人给孩子定义的,没见过哪个孩子边蹦边跳说:‘我真天真呀!’我阅读了,我思考了,我就写了。这是最自然的写作状态。当真是”孩子一思考,大人就难受。”细想想,那些蹦跳欢快的儿童诗、儿童歌,其实都是大人写的。”

孩子会思考,有非“欢乐“的一面,是好事。

【李欣雨的回答(1票)】:

我不是专业人士,建议仅供参考

觉得目前的票最高的人有一个观点有点危言耸听:

内向是心理疾病滋生的温床

 

特别是她的签名是“心理老师”的时候,很吓人……我不是说观点不对,只是觉得她说的内向,跟真正的内向还是不一样的,她的意思可能是害羞和害怕交流。

我觉得题主的小孩可能只是性格内向而已。

性格内向跟害羞是完全不同的,害羞是害怕交流,内向是不喜欢交流,如果是小朋友不喜欢交流,为什么要强迫他让他做不喜欢的事情呢?

性格内向跟性格外向一样,只是一种性格而已。性格内向的人喜欢独处,喜欢思考,精力获得方式也跟性格外向的人不同。如果他觉得一个人呆着看点纪录片很舒服,那就让他看呗,何必在意他的爱好是否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强迫性格内向的人按照性格外向的方式生活,是一种残忍。

题主想“让他多跟人说说话,多笑一笑”,有没有想过他喜不喜欢说话,喜不喜欢没事就跟别人傻笑。如果他想跟谁说什么,自然会说的,想笑,也自然会笑的,如果因为题主的要求,他跟人说话,或者是笑,他可能心里并不是那么开心,我想这也不是楼主的初衷吧。

题主以为他会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实际上他不是这样的,而且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期望。可是,为什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要按照你设想的方式生活呢,虽然他现在的性格的形成也与题主的教育和环境有关,可是他现在就是这样了,为何要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强行改变他呢。他喜欢什么,他觉得做什么舒服,那就让他去做好了,不必强行改变他。至于题主的担忧,我觉得没什么必要。题主认为这种性格不好,但是没有什么性格是好或者不好的,既然他是这样的,那就接受这样的性格。

不过有一点小问题,

小孩子总说一些寒心的话让养育他这么多年的奶奶(就是我外婆)伤心,完全感受不到他一丝一点的感恩之心。

 

这孩子如果是不会表达,只是不会说话,那还好说。如果真是这么想的,确实有些任性,题主需要引导,但是不是简单的“要求”他不这么想,慢慢来,具体措施因为不知道具体情况,我不能瞎说。

题外话:有一种中国式逻辑叫做“我是为了你好,我的要求你要听,我做的你要感激”,这真是太混乱了,也不管别人接不接受,喜不喜欢。我觉得尊重,就是不让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毕竟喜欢还是不喜欢,决定了你活的开心还是不开心。生活,就是要做开心的事才对:)

【巫一的回答(1票)】:

这位麻麻你不要慌,慢慢来哦,一定没问题的~~

【其实我的第一反应是,养了INTJ孩子的麻麻好心累。笑。】

我的建议如下:

大概只是你家的孩子的兴趣模式和感情逻辑都跟你不太一样而已。

1、我觉得喜欢记录片的孩子是对世界很有兴趣的,不用担心,这是应该好事。

2、从喜欢记录片这点来说,他已经有种价值观,他认可冷静、客观而真实的信息,这样他大概就对某些美好的文学虚构兴趣不大了。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到了对人类的复杂性有兴趣的时候他还是会去泡文学的,估计。但也许这位妈妈该意识到,在他心里,已经有某些娱乐以外追求。不要强迫他去玩,不要要求他放下他觉得还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想要了解他,不干扰他的情况下观察一下吧。

3、他不笑,但他不开心吗?未必的,他可能只是笑点高……我建议如果遇到捉摸不定他的心情的情况,直接开口问他。我猜他其实没有不高兴,只是,有些人并不是没有不高兴就会笑。如果他没有心情不好,那放心吧,不会有抑郁症那种大事的。

4、对于他出口伤人的问题,我的建议也是,直接开口表达伤心。但不要用责备和命令的态度。告诉他说这种话,听的人会伤心试试。如果他不是很娇纵的孩子,那他说不定只是没有意识到。但也不要要求他很快变得乖巧,不是所有人都对别人的情绪天生敏感的。有些类型,就是比较需要学习和提点……但如果他知道让人伤心还这么说,可能孩子心里有点怨气吧。。这就更急不来了。

5、在社交上的不合作。劝他的时候,要往……大的说。别说“这是常识”、“这是礼貌”这种浅话,说成“这个世界是适者生存的,而适应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跟周围的人群有良好的感情和信息交流。有这种能力可以免去很多麻烦,从小锻炼比较好,也可以从中更了解人性……”这种高端洋气的调调试试看……总之,让他觉得“社交是种值得磨练的技艺”这种思路吧。

【匿名用户的回答(1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干预手段只会扭曲一个孩子的性格发展;帮助孩子肯定自己,发展真实的自我才是一个家长应该做的。总试图将孩子塑造成你心目中的性格,会持续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使其倾向自我否定,造成自卑感,使其在做事和做人方面都缺乏信心,产生障碍。所以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你们这些家长。从你的描述来看,我没觉得小孩有什么问题;爱看纪录片反而说明他的求知欲比较强,比具备优秀的学术性特质,不如多鼓励鼓励他看看各方面的书。你是希望你的孩子和周围80%的孩子一样庸庸碌碌呢,还是希望他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如果是后者,就多多学习鼓励孩子按照他独有的道路发展。

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知乎用户,恭喜发财的回答(1票)】:

孩子的性格是成长环境给的,世界观也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说出令人寒心的话和长期的留守儿童身份有关,跟长期缺乏情感交流有关。

除非孩子的成长经历有了重大的转折,否则性格不可能有重大改变。不知道题主是孩子的什么人,除非你能够和他长期在一起,经常跟他聊天、有情感交流,了解他的内心,否则单凭几次接触是改变不了一个人的。

————————————————————————————————————

作为小时候不爱说话的孩子表示,别要求孩子要笑要主动说话要表现得快乐。这样会很痛苦。

爱笑爱谈天性格友善的孩子,几乎都是在父母关系亲密的家庭成长起来,是从小被爱和被肯定的孩子。

【lizi xiari的回答(1票)】:

我特别的反感长辈让我和谁谁打招呼这个样子,可是我知道自己绝对不是个冷漠的人,要说害羞是有点儿,不过和长辈打招呼对我来说真是个逻辑和情感的挑战,首先吧,大多数人我不认识,他们是认识我爸妈,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和他们打招呼,我们根本不认识,在其次,我无法判断他们的年龄,不知道叫叔叔伯伯阿姨还是大婶奶奶什么的,对一个害羞而且逻辑严谨的人来说,我长大后看见他们的反应就是假装认识他们,并且朝他们笑笑,这样他们不会误以为我冷漠什么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此外我忘记了一点,就是人和人真的不同,有一种人是见过一个人就不会忘记的那种,也有人是见过3,4次在见面还是要半天才反应过来的那种,很不幸我是第二种人,我一般要盯视半分钟的样子,才能回想起一个见过3,4面的人。所以很多时候大人看问题非常的表面,这张表面还给孩子压力,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虽然我也是20几的人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忘记小时候自己的思想,我希望大人也不要忘记,特别是自己12,13岁时候的想法,虽然矫情虽然顾影自怜虽然有点儿极端,但是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喜欢看记录片,我觉得这就是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同时也可以看做向往自由,我觉得你们那个家给这个男孩太多的期望与压力了~~~

哎~~~

【柏霄杨的回答(0票)】:

建议家长先开导自己,因为一个孩子不能平白无故变成这样。

第二,这孩子看起来智商很高的样子啊……

【Justina的回答(0票)】:

开朗活泼就那么了不起啊是人都得看齐嘛。大人都未必有的品质要求别人。操心太多了。

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有没有关系比较亲近的同龄人呢?同龄人的话,孩子更愿意亲近。

让他看到,和他年纪相仿的孩子,是怎么待人接物的,也有可能自己觉悟,哦,要改一改自己的行为了。个人觉得,长辈老是提醒的话,反而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

喜欢看纪录片也不是什么坏事啊,你就和他一起看,一起讨论,这样就有话题了。

除了爷爷奶奶,孩子的父母可不可以和孩子一起生活,改善并建立比较好的亲子关系呢?毕竟,除了至亲以外,还有谁会把心思全心全意放在这孩子身上?

学校里,有没有比较信任的老师、同学,长辈看到的孩子的这一面,很有可能和他在外面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学校也几乎没有亲近关系的人,那真得是要注意了。

只凭文字描述来看这个问题,不严谨,最好可以当面咨询有经验的人士。

【Rachel W的回答(0票)】:

我只是觉得他和我有点像...楼主看看能不能借鉴

首先不知道楼主觉得初一孩子喜欢打打杀杀、去游乐园这种判断是从哪里来的...题中孩子喜欢看纪录片我觉得挺正常的呀。还有人喜欢编程、数学呢~只能说明他爱思考,比较早熟。当年周围的同学喜欢看青春少女小说,我喜欢看文学名著,和别人不一样没什么不好的。

然后,关于打招呼~我父母就是喜欢在人前给我贴“内向”、“不会说话”的标签,然后我就很烦产生逆反心理,只要他们在我就不主动“打招呼”,在我自己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就会很大方的打招呼。

另外,当年我妈妈也说过“我和她说话像敌人,说话句句带刺”、“冷血”,其实那个年龄的孩子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的、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的(不只是我自己,这是我对周围同学观察得出的结论),那个年龄也是代沟出现的时候(和父母尚且有代沟,和奶奶就更不用说了!),当家长对他干涉太多或者让他不满意时,他就会很反感说出一些话(更何况他还是在溺爱下长大的,出现这种情况不难理解~)(偷偷告诉你,当年我自己意识到说的话难听后是很后悔的,只是要面子不会表现出来)

我觉得早熟没什么不好的,这是他成长的结果,不要试图把他改造成你想要的样子

【浅井彩的回答(0票)】:

看题主题目我以为小孩子是指学龄前呢!(话说我同事家孩子学龄前也不不完全说儿童语言,有时候说话也挺成熟的)

初一了本来就是半个大人了吧?回忆下自己初中并没把自己当小孩看啊,说话成熟也不奇怪吧?

这孩子是青春期前的迷惘吧?或者有点儿中二,心中肯定想着“你们这些愚蠢的成年人”,

看记录片频道难道不是挺好的(天朝为数不多可以看的频道),这孩子有思想有求知欲。

【张逸啻的回答(0票)】:

我初一就这样。。。现在依然朋友一堆,没事的,慢慢就好。

心路历程:大概就是不屑于说话和笑吧(真狂妄)

【丁静的回答(0票)】:

真心跟他聊,用心跟他生活,先暖热他的心,多参加家庭活动,跟家人走动,让他觉得自己有很多家人,不经意的给点惊喜,买点他喜欢的小东西,带他出去转转,讨他开心的时候不要太刻意,也许他不太想被你们发现他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我就是这样,我妈妈越让我干嘛,做什么改变,她越努力,我越叛逆,不想遂她的心意。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感受。

【杨威的回答(0票)】:

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其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安全感,没有足够的关怀……等等……

【陈欣然的回答(0票)】:

不要轻易改变自己,你拥有的一切都是美丽。

【游璇如的回答(0票)】:

先走进他的内心再让他走进别人的内心,要给他更多关怀,但更要更他更多自由。这种东西急不来,但却可以期待哪一天突然柳暗花明

【余鹏的回答(0票)】:

知行合一——带他出去玩。

玩法就有讲究了。

他爱看纪录片,就从这个方面找呗。

————————————————————————————————————————

看了@涂国强涂老师的回答,我觉得应该再回复一些。

这孩子跟我当年的情况90%都挺像的。

从性格学上来讲,性格有分内倾跟外倾,跟内向外向不完全是一回事。

我觉得题主是在帮助那孩子的技术层面有问题——如果“什么都不感兴趣”,那看电视要看纪录片算是什么呢?

因为90%跟我当年的情况像(那10%是我读小学就回到父母身边的,父母是公务员),我就说我自己的情况好了,希望有帮助。

人都有所求,有的孩子从小就对世界的好奇感重,但是有可能他们的天生的勇气不足,虽然有好奇,但是却不敢冲出去追求。

我就是这样的人。

从小我就一个人自己玩,不跟其他人玩;电视也是爱看纪录片;每天自觉写日记;再大些住校,性与暴力基本上是男寝永恒的主题,但是我完全没兴趣聊这些(不是我功能有问题,我女朋友可以为证——还不仅仅是“没有问题”那么平庸);小学毕业就戴眼镜,原因是在被子里面看书看的;小学一开始写作文,水平就明显比周围的同学强得多(区重点小学)……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自己想来: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严重不好,溺爱更是危险。

能讲寒人心的话,正面来看,往往是能抓到重点的——甚至他可能还没讲错!

还是引导问题。

我算是自我引导的吧!

我胆小,作为男生,都中二了,还不敢一个人在家,父母晚上要去应酬(我从来不爱跟他们出去),我就会把全部的灯都打开,父母不回来,根本就睡不着觉,得他们回来或者太困才会睡去。

某个这样的一天我打着全部的灯,写日记,觉得自己这样太SB了,就干了一个事情:关掉全部的灯,面对我房里面的墙镜(我学乐器的,要对着墙上的镜子练习)站着,后面是黑洞洞的客厅,窗口的光微微透过来,打在我脸上。

我自己看着自己,看得发毛,感觉灵魂都向上冒,就快冒出头顶了。

40分钟,心情才开始稳定,不怕了。

好吧,就这样,很多的东西都不怕了。

心继续前行——报名学校的演讲比赛。虽然因为普通话太烂,啥奖也没得,但是因为稿子里面的几个哏写得不错,总体的现场反应还是挺好的。

开始看更多的书。

到了大学,开始明白“知行合一”。

开始加入户外登山社,工作后又开始长时间的骑行。

从开始从来不一个人出门,到后来习惯一个人出门。

内心也开始有变化,开始感恩,开始重视自己讲出的话在别人心里的反应。

我是觉得我开始明白一些道理太晚了,我父母的确是没有对我这样比较奇怪性格的孩子以正确的引导。

内倾的孩子,思考的东西可能更多的,但是也可能是天生性格没有勇气,而不能向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去。

恳请题主,带那孩子玩,去接触更多更复杂的东西,说不一定他还能比更早明白“知行合一”,并向此方向前行!

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知乎用户,女王大人是小包子!的回答(0票)】:

我觉得他很正常啊,是题主根本没观察过这个年龄的孩子吧。他之所以不开心,是因为他不想和你们玩,更不想被你们逼着玩。

他看纪录片怎么就不好了,我小学的时候也很喜欢和同学一起看Discovery的节目啊,你不管我看不看得懂。我就没喜欢过打打杀杀的武侠剧,从来就不爱看。

他跟他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肯定不会这样。有病的不是他,是你们这些自以为是,从不真心想要了解别人的大人。

【匿名用户的回答(0票)】:

孩子没什么问题,家长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开朗、见人打招呼、有感恩的心?

我小时候就这样,不喜欢和亲戚爷爷奶奶讲话,不喜欢和不认识的叔叔阿姨打招呼。

我爸妈也是整天说我,只会让我更烦,但绝对不会表面说出来。

说到底,你们所有的要求对我来说就两个字:无聊。

【冰棍的回答(0票)】:

相信我,开导会导致更不开朗。最重要的是环境,不是你说个相声人家就乐了。

【血衫非弧的回答(0票)】:

从小孩身上我也有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希望你们不要太过担心,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

我初一的时候大概也是那样子,但是到了初三我已经能比较自由的控制自己带给别人的负面情感。

我不太希望他有一天象我一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天给人带来的都是正能量,内心其实是千万只草泥马在奔腾。

ps:不止一个人问我,觉得我一直很快乐,有没有什么秘诀。当然我不会告诉他草泥马的事。

【陈琳的回答(0票)】:

说一点我的看法吧,内向并不是什么问题,或者说内向只是一个中性的词,可以内向可以外向这都没什么,问题是这个孩子的表现其实是一种抗拒的态度,对周围人不满,对生活觉得不开心,没有什么兴趣。

通过这种不合作不沟通不友好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在这场斗争中迷失了自我。

要给孩子更宽松的环境,可能不是说在生活上溺爱就是宽松,我们要做到宽松而不是放纵。有时候孩子要的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孩子要的是情感上的宠爱,还是感同身受的理解,还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是朋友的陪伴,还是困惑的开解?给孩子更宽松的环境,努力去发现他所想要的。这个可以尝试跟他更加坦诚和平等的沟通,这种沟通并不是以打败他把他揪回我们自以为正确的道路上为目的,而是以想要更多地了解他给他更多的爱为目标。让他通过正常的交流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而不是总以这种破坏和不合作的态度间接表达出来。

另外可以从乐趣和兴趣方面,帮孩子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到真正让自己心动、快乐的事情。通过生活的美好让他从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

发现了问题,很好,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发现问题不是坏事,有了问题发现不了才是最可怕的。下一步,只要努力,问题一定能解决。

【匿名用户的回答(0票)】:

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孩子,只是觉得大人的话题有点无聊,礼节有点多余。

【张雨轩的回答(0票)】:

建议学一下小新的父母~

【Cika的回答(0票)】:

别逼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

【林曼婷的回答(0票)】:

为什么要开导…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问孩子特别笨要怎么办…认真的回答的话作为一个与他年纪若仿的孩子我在家也很少笑很少跟人说话…家里人都觉得我很内向…但是跟同学在一起我话很多…同学都觉得我无比的开朗奔放自来熟…不过父母对孩子缺少关心和交流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喜欢看纪录片…不是很好吗有助于学好历史什么的当文艺青年…反正不需要担心太多啦!

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知乎用户,半个中国人,半个美国人的回答(0票)】: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一般一个小孩子不说话不一定是不爱说话,是没有找到他愿意说话的对像。关于自闭症我看大家已经说很多了。我就说几句话,看纪录片是挺好的事。人各有各的爱好,有些家长还巴不得他们的小孩天天学习看纪录片呢。还有,初中这一段时间正是心里叛逆期,孩子比较需要爱,却不太懂如何正确的面对爱的问题,所以想事情和问题都比较极端,其实敏感却对感情处理的不太恰当。有时候作为家长,其实是需要给孩子理解的。我有一段时间也是和家里人不怎么说话,其实不是不尊重家长啦什么之类的,其实就是心里有事。而且那个时期的小孩子大多数心里都有事。其实如果是国外我建议和心里医生聊一聊放松一下,不过这是在孩子完全愿意的情况下。有时大家对见心里医生有偏见,好像见医生就是精神不正常什么的。其实我说的心里医生不是说是孩子有病,只是那种 therapist。有些人婚姻不顺还会找therapist说说,就会舒服些。如果孩子不愿意,而且估计不愿意,就尽量给孩子理解和诉说的环境,不要动不动就是孩子不对。你想想如果有个人每天觉得你这不对那不对还觉得你有点问题,你会和那个人诉说衷肠么,一样的道理。孩子大概就是有个疙瘩,所以用叛逆和沉默来对待。还有家长虽然很爱孩子,但难免用了错误的方式去爱,然后不小心伤害了孩子。像孩子伤奶奶的心还是因为他小,不会考虑到奶奶的感受。当他受到伤害或者觉得不被理解的时候,他有可能采取这种方式去发泄压力,而且一般都是对比较亲的人发泄。

所以家长如果能用诚恳的态度而且不judge小孩子的话,我想他还是愿意和他亲近的人沟通的。然后问题说出来了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疙瘩解决了就开心了。

【游蛟的回答(0票)】:

非常建议看下心理医生,这不能简单归于孩子性格或者成熟的问题了,心理问题请专业心理老师指点

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知乎用户,建筑设备在读,科幻迷,新疆的回答(0票)】:

也许他是一个爱因斯坦式的天才。

折叠我吧。

【邵十四的回答(0票)】:

因为他是中二病,他想谈恋爱

【Nicholas Xie的回答(1票)】:

说实话,“开导”内向的孩子算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每个人生性不同,家长却强迫孩子按他们偏好的方式与世界相处。内向并不代表不沟通,任何性格的人都会在适当的情况下与他信任的人交流自己的内心,希望各位家长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武断的认定“孩子太孤僻,孩子有问题”。

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知乎用户,_(:з」∠)_的回答(0票)】:

题主莫紧张,说不定这个问题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如果平时有点叛逆、跟同学交往问题不大、学习还算自觉的话。说不定。。。

说不定就是常见的中二病而已!

如果是中二病的话,等他上了高中,就会突然醒悟,然后闭口不提以前的那些故作成熟有点叛逆故作与众不同的行为呢。。。

突然说的一句话就特别像大人。

他都会直接看纪录片频道。

吃饭的时候,别人问他一句他答一句,有时候就直接不回答,从来没有多的一句话。

他还是不笑,合照也不笑。

作为一个有着大量中二病黑历史的人。。。以上举动怎么看怎么像中二QAQ

至于对亲人不够亲密尊重,可能孩子太小还感受不到被关爱的不可替代和珍贵,更何况一直都是这么一个被奶奶溺爱的状态,早就习以为常。一个整天在空气中呼吸的人,咋指望他自己就一下意识到空气的可贵呢?

怎么办呢?我在中二期的时候,也经常被建议“你要多笑笑”、“你要多跟我们说说话”之类的,但我从来都不听╮(╯_╰)╭中二的我会想“我没什么事儿笑啥”,或者“我不知道说啥我不想说”之类的。所以建议题主换个说法,比如“咱家小帅哥笑起来特别帅”、“这个手机怎么用你教教我吧你一定知道……(5分钟后)好厉害啊!”。。。听起来很弱是不是。。。不过试试也无妨吧。

【涂国强的回答(2票)】:

非常感谢邀请。但是这个问题让我很是有些紧张。

根据描述,我觉得这个孩子好像应该是心理比较早熟,看起来像是有孤独症或自闭症的样子。

/*鉴于这一句结论比较草率,不负责任以致于被批评,特此注明,这是一个非专业人士的猜测,对自己的无知表示难过,已面壁思过十分钟。但是不删除了,以保留我当时的想法关于自闭症的科普,请看:什么是自闭症?)*/

。。如果是这样(已经确定不是了,但是或许心理上还是有点问题。又是或许。。),那么我觉得你可以咨询下知乎上的心理方面专业的朋友(@采铜 老师,@王怡蕊@心晴@程毅南 等等),作为一个教师,我还没有办法提供这方面的专业的帮助。

我记忆中,自己儿时也是寡言少语,是个内向的孩子,喜欢自己玩,自己看书,一天一天的不和大人说话。记忆中,我从来没有和父母兴高采烈的说话的情形。我觉得自己的内向性格是一种原因,家庭中缺少温馨安全的氛围也是一个。(传统的家庭结构,专制型家长)现在我也不怎么和父母沟通,但是我已经理解他们对我的爱。现在,我平时喜欢独处,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在街上看到熟人有时候会紧张,紧张到叫不出很熟悉的人的名字。我也怀疑自己是否自闭。但是还好,我应该只是内向,而不是自闭,因为我有一些朋友。虽然未必是无话不谈的那种,但是也是合得来的。另外,在网络中,我发现我是比较活跃的,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一种分裂型的人格。

就我个人经历,我希望你分析下孩子这种性格的成因中有没有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小孩子通常不会很理解父母(长辈的辛苦),也不会自然而然的感恩,因为他们没有付出过爱之前,他们不能理解。(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话很对,而有很多养儿亦不知父母恩的人啊。)所以,如果孩子不理解父母(长辈),我觉得是正常的,如果家庭的教育良好,让孩子从小就对世界,对他人的帮助,关怀知道感激,知道说谢谢,那么孩子自然会有感恩之心吧。但是我觉得,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应该没有能做到这一点。(推荐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我不是最弱小的》名称可能有误。)

从说话像大人,爱看记录片这个行为看,我觉得应该是心智表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成熟,这个是好是坏,我不敢乱说。我的观点是孩子就应该有孩子的样子,如果一个小孩子手托下巴,做思考人生的样子,我觉得没那么好。而且,不管怎么早慧,依然是个孩子。不过,可以就这一点去引导。

如果只是个性内向,我觉得还是无须担心。关于内向的个性好不好,知乎上已有讨论。你可以找一下。

具体的建议

观察一下他有没有合得来的朋友,对自然中的事物有无兴趣,我不相信一个孩子会对世界完全没有兴趣,长辈认为没有可能是没有发现。(我父母根本不知道我对什么有兴趣,什么没兴趣,他们只会认为。。所以,即使是最亲的人,也可能互不了解)。如果发现他对某一方面有兴趣,而且无害。那么就不动声色的对其提供“便利”,不要让他感觉到这是刻意的安排。逐步引导,从感兴趣的东西和他进行交流,一旦能打开他的内心,我想就好了。

而根据描述,我觉得这个孩子还没有到比较严重的自闭症的程度。

----------------------------------------------------------------------------------------------------------------------------

补充:看到这么多让人心生温暖的答案,我也很高兴。我希望教育如同春风,如同阳光雨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另外,特别对曹雯雯同学和徐小汪同学表示感谢。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