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灵动的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昵称15551679 2014-01-20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课堂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拟以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为切入口,以小见大,以点触面,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加强提高,就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运用中存在的几种现象加以叙述,并在此基础上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运用语言的艺术,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展现数学的无穷魅力,最后就这些现象提出了如何加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的四条对策,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魅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真面目”,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对策

 

数学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则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加强提高数学课堂语言艺术,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师生间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大都依靠教学语言来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运用中存在的几种现象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良好的语言素养,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艺术更值得我们研究。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口头禅”据《辞海》解释,原指不懂佛教经义而空谈禅理,后来泛指经常挂在嘴上而没有意义的空话。教师的“口头禅”,是教师长期习惯化了的语言,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无意识行为,但是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也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习惯了老师的口头禅,但作为教师不能完全无视这些“没有意义的空话”给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有的老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数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的“口头禅”的次数,语言重复,拖泥带水,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一)“流水帐”语言

曾有一位教育专家来某校作“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报告,报告中案例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在模拟案例场景中的教学时,专家较为频繁地说:“对不对呀?对哇?”听众非常想回答他:对,太对了,真是太对了,能有不对吗?这位专家也是基层老师出身,他在课堂教学时又会出现多少个这样的“口头禅”呢?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我感觉应该从自身的语言素养做起。最后,我们也来想想这些“可怜”的学生,他们对着教师慈祥的“对不对”还能说“不对”么?

另一位教师在执教“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首先出示例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尝试计算,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多次提出“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而后组织反馈,学生一一展示探索成果(有的用小棒摆,有的分圆片,还有的直接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每一种方法展示之后,教师提问:“对吗?”学生齐答“对”,顺利通过。最后,依次完成教材后面的练习。整堂课,教师表情严肃,语调平淡,从例题到练习,过程非常流畅,如流水帐般过了一遍,而对于本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却未曾提及。在课后的追踪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能清楚说出算理的学生寥寥无几。

(二)“泥水”语言

某教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策略找到了答案,明确了算理,在交流时,教师追问:“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回答:“0在这里要占位”。或许是教师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或许是担心”鱼目混珠“,教师又重新开始解释:”我们看,刚才分的小棒……”反反复复,罗罗嗦嗦,颠来倒去,拖泥带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正如郑毓信教授所形容的,站在二楼,明明可以直接上三楼,教师非得学生先回到一楼再上三楼。根据课后调查,这样的讲解,对于这个班中90%以上的学生来说是多余的。在教者如此的讲解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效果又如何呢?

很多师范实习生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由于对小学数学教学缺乏经验,因此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认知程度,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抱着学生走路”式的保姆式语言,我们不能觉得如今的孩子和自己小学时的接受程度相似,如今孩子们的知识阅历远比我们想象地要多得多。在数学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耐心,不等讲完就一相情愿地打断学生的发言,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者是学生的解法比较繁琐,或者学生答错了。教师为了不破坏自己教学的进度或知识点的呈现,于是出现“包办”效应,一切全由老师揭晓,即如“满堂灌”。

(三)命令式语言

很多初涉教坛或者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觉得对小学生还是需要严肃和严格,朋友式的对待方式日子久了只会引起他们更加变本加厉地爬到你头上,于是乎很多“命令式”的语言就油然而生。

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这节数学课上,学生们正在小组讨论:带圆括号的算式与已经学过的算式,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课堂上讨论热烈。教师估计讨论的时间快到了,击掌两声,说:“坐端正,听好了!”教室里一下格外的安静,学生的视线都集中到了教师的身上,然后开始了课堂交流。同样的情形在这节上出现了三次。这句“坐端正,听好了!”的命令看似简单,但也许会成为这位老师今后的“口头禅”。因为这是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二年级的学生非常乖巧,只要是教师的命令绝对会严格执行。如果这些学生到了五年级,教师还用这个命令那是否会失效呢?我们设想:经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对这句命令已经习以为常,有的同学回无视“坐端正”继续讨论,有的会懒散地坐回自己的位置。迅速安静的效率会大大降低。如果教师意识到这句命令式的口头禅会给维持课堂纪律带来负面效果,就应该避免诸如此类的命令。

(四)贫乏的鼓励式语言

教师在课堂评价学生的回答,总是用“好、很好、不错!”来赞赏学生精彩的回答,使用这些语言久了,也许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会不经意带出一个“好”。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使这样的赞扬毫无意义,只是教师挂在嘴上而没有意义的空话。但并不是我们教师就不能使用这些“好、很好、不错”了,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的表扬、奖励要能引导学生对学习成功进行正确归因。这里的“归因“心理学上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的产生原因的知觉或推断。

二、加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现象,说明加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对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各种适合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发展。即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认识,将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使数学课堂充满愉快的气氛。

在整个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行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的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可以增强数学语言的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之一就是逐步使学生学会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进观察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思考的,教师不能代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数学教学语言,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语言对思维起着检验、过滤的作用。数学思维在语言的作用下,原先模糊的要变得清晰,原先杂乱的要变得条理。数学思维根据语言文字表述的实际效果,内容单薄的再进一步充实,理解肤浅的再进一步加深,局部不合理的再进一步修正。因此,数学语言表述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反复深化,思维内容进一步充实,思维过程进一步严密,思维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过程。不恰当的数学语言,会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产生障碍作用,甚至因在数学老师的潜移默化下,形成诸如老师这种不当的思维模式。可见,提高数学教师的语言的重用性非同一般,因为它可能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

(三)对优化课堂教学作用很大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语言是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书本之间全方位交流活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使用科学精炼的数学语言,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课堂教学汇总,更应该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回答问题。

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当然还包括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即通过教师精练的教学语言提高传授知识的密度和效果。曾有一位教师在上数学课时,指着黑板上的式子说:“同学们,请看这个地掌儿(地方),要看清亮(清楚),不能囫囵马约(马马虎虎),”学生们听了面面相觑。虽然这位老师的读音合乎普通话的语言要求,但使用了普通话里没有的语汇,因此也不是规范的教学语言。同时,也因此而障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对学生学习数学成效影响很大

巴班斯斯指出:“教师清晰、生动的语言对创造教学过程中的热烈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马卡连柯也说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

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初,可能感觉操作有困难,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下去。听了些许精品课之后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感悟和启发。提问的语言要多样化。对后进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这样的问题。如此,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更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成效。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加强提高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教学中应更多地体现语言的艺术性,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达到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三、加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对策

随着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时间由传统的45分缩短为35、40分钟等,如何从本质上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诸多因素中,教师的语言构成了其中关键的一部分。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目前课堂教学中,数学课堂语言存在着种种不尽科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优化课堂语言,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

(一)数学教学语言准确规范

数学教学中为了明确答案的正确与否,教师往往会问“对不对”,但诸如此类的口头禅一多,并且教师一经得到学生说“对”这个一致性的答案之后就流水般过去,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嘎然而止。此时,倘若教师可用“为什么”、“说具体些好吗”、“你是怎么发现的”等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使更多的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受到启示,得益匪浅。教师适时点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精神。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多说如:“谁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再用其他方法试一试。”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发现新途径,而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使学生能创新性地学习,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二)数学教学语言严谨明了

数学课堂用语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言简意赅、条理清楚。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允许教师有“泥水”语言。“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效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切忌繁琐、重复,三句一词,十句一意,还不能表达清楚一个内容。

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关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他严重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就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指出真正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事实上,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多地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纳者,学生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及丰富的创造潜力使他们在课堂中展现出令人敬重与钦佩的活力。

(三)数学教学语言民主和谐

新型师生关系应充分体现在师生间的尊重与民主上。而要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的就是注重教师的语言。教师该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好吗?”“请你再花点时间想想。”“你说应该怎样呢?”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代替“老师要考考你。”“再给你三分钟时间想一想。”“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要这样做。”“你那样子学习不行。”这些居高临下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低头不语、愁眉苦脸转向满脸轻松、兴高采烈,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想让学生的讨论结束,可以观察,发现某小组已经讨论的差不多就提高音量大声地说:“如果哪个小组讨论好了可以向某小组学习,他们讨论完毕后坐得多好呀!”也许快讨论好的小组并没有坐得很端正,但是他们已经讨论完毕,经老师推荐他们小组讨论得最快,自然得意,这样会坐得非常端正。其它小组讨论好了也会效仿。我想这样的安静是一种动力,它能为后来的学生热情地交流带来内驱力。

(四)数学教学语言生动幽默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句鼓励的话语是爱的传递和情感的动员,能给学生自信,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而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推动力。对孩子来说,一句赞扬的话比十句责骂更有效。教师坚持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肯定与表扬,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的有效方法。当然教师也不可一味投其所好,高帽子满天飞,无原则地滥表扬,这不但不能激起被表扬者心中的波澜,也会引起未被表扬者的反感,所以教师要认准时机,善于表扬,深谙表扬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学生对其活动成败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影响他们对今后类似活动成败的期望、自信心和行为的坚持性。就此我们想到:把单调的评价语言,改成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努力,欣赏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回答地很精彩”,“你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某某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对,你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这么好”,“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到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灿烂,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你们的学习能力在大大提高”;对于有勇气回答问题但答得不是很完整或正确的同学教师也可以这样说:“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少不了艺术性的语言。从观念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有怎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么样的教学语言,而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唯有不断锤炼,才能口随心愿,才能正确表达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与思考。它使数学教学从先前的许多误区中自拔出来,日益走出了以教师讲解为核心,挤占学生大量的自主思考时间,而一味地灌输知识;走出了由一串串紧密的师生问答构成的课堂教学怪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才能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参考文献:

[1]邱学华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J] 小学数学教师 2001 (6)

[2]王丽君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纵横谈[J] 小学教学参考 2002 (12)

[3]赵仁安 谈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 数学通讯 2000 (5)

[4]朱文芳 浅谈数学语言的学习与教学[J] 数学通报 1996 (12)

[5]林少安提高数学教学艺术,培养学生数学美的鉴赏能力福建:福建基础教育丛书

[6]曾令格 禹明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7]陈亚明 小学数学教例研究 宁波:宁波出版社

[8]张绪培 斯苗儿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