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辽宁新宾,可以拜谒清王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的祖居之地,还可以感受浓郁的有东北风情的地域风俗文化。不仅“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大缸小缸渍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吉祥喜庆粘豆包,翻穿皮袄毛朝外, 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戴”的东北八大怪满眼皆是,就连“烟囱安在山墙外”、“媳妇穿错公公鞋”的南北大炕这样属于十八怪的内容也历历在目。那几代人同居一室的南北大炕,今天看到有点脸红,可是,它是千千万万前辈东北人休养生息的方式,也这样孕育了清王朝的开国大帝。 牲口棚、猪圈,一律用木篱笆做墙。 除了土房祖屋,还有瓦房。 身穿满族服装的景区工作人员。 我们从这个大门进入努尔哈赤祖屋,穿越到有趣的历史年代,感受有东北特色的浓浓地域风情。 像羊毛地毯一样的房顶!原来,新宾这里生长一种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杆径如南方毛竹,空心,盖房子时用铡刀切齐根部,一层层拍打在房顶上,当地叫缮(shan)房子,草很光滑能防雨防雪。 所以,“草毡房子篱笆寨”就是努尔哈赤祖屋土房的基本结构了。 ![]() ▲ 9 努尔哈赤祖屋的烟筒都在山墙外,而且不在房上在地上。这是从保暖的角度设计的。火炕从灶坑薪火燃起直至变为烟飞出,柴草的燃烧力平均为8——10米左右。一般土屋中的火炕,都大致在6—10米。 ![]() ▲ 烟囱安在山墙外,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让柴草燃烧时产生的热量长时间保留于火炕内。民间剪纸对这一现象有生动的表达。 这里盛产大烟叶。这让人想起东北有一怪,姑娘叼着大烟袋 。 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坐在炕上,或者手工卷烟,或者嘴里叼着一个大烟袋,悠闲地抽烟是这里的一景。 其实并不是姑娘都要吸烟,东北的冬天长,人们都在家里“猫冬”。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着了再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所以一代一代的传承了大姑娘叼烟袋。民间剪纸对“姑娘叼着大烟袋”有很多刻画 。 这是五间口面的大北房。隔断墙用树皮、稻草绳子加华秸泥组成,墙很薄。 ![]() ▲ 这里也有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 ![]() ▲ 这是冬季东北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屋子里面容易被哈气和窗框所存雨雪水浸破。 过去糊好的窗户没这么亮堂。古法糊窗户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蝇,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括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民间剪纸艺术这样表现“窗户纸糊在外 ”,连剪纸窗花都是贴在外面的。 这就是南北大炕。一般是公公婆婆睡南炕(南炕朝阳,比较暖和),儿子媳妇睡北炕。新婚的儿子儿媳会挂一个布帘。 一个屋子有两盘炕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不发达,百姓钱少,盖房不容易。再一个原因是为了暖和。不论南炕、北炕、万字炕,所有炕都是热的,炕多人肯定多,所以暖和有人气。 据说,在二三十年前,一个炕上睡男女若干人是常事。南北炕上,两代人各自过夫妻生活,各自养儿育女都是常事。 这就是新婚小夫妻在炕的上方挂的帘子。可能是生命力旺盛,可能是新娘子害羞,他们得到更多关照。 ▲ 23 这个剪纸很有意思,它的名字叫“媳妇穿错公公鞋”。形象地描绘了两盘炕离得很近,几代人的鞋子都混在一起的情景。 炕的用处很多。白天,人们在炕上吃饭、做针线,接待客人。 看到木箱木柜下面的炕了吗?它在房子的东侧或者西侧,也是炕,是连接南北大炕的,于是形成“万字火炕”。南北大炕之间有连接,这也是为了取暖方便。一般连接处会放置箱柜等家具。 能有这样的格局,房子的面积一般都在四十平米以上。 ![]() ▲ 27 炕上有柜,被子放在柜顶上。努尔哈赤祖屋就是这样保留了300年前的老模样。 这也是南北大炕,不过这是到了一定地位之时的起居环境。 这面炕是办公、待客的。 新宾民间剪纸形象地表现了满族习俗和满族人表达情感的开放方式。 ![]() ▲ 3 这又是一个有趣的生活情节——养个孩子吊起来 。 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主要是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腾出双手做家务活儿。 看,可爱的小宠物也体验了一把吊篮感觉。 老屋里还保留着灶王爷的神像。 努尔哈赤祖屋在新宾赫图阿拉故城之内。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女真人山城。这里不仅因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于此享誉神州,更因这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崛起的地方而蜚声海内外。 ![]() ▲ 36 赫图阿拉故城是4A级景区。 ![]() ▲ 37 了解满族文化和清代文化必到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