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陸《第一 結界》1

 水陆法会田果彦 2014-01-21

 《水陸儀軌會本》注釋淺譯  (田果彥)

 

第一行開啟結界法事 《會本》p.27~59

 

至心歸命禮。十方法界,諸佛法僧。常住三寶。

【譯】:謹以至誠懇切之心,歸命禮敬十方法界一切諸佛、法、僧常住三寶。

 

【◎述「淨三業偈」

 

○法性湛然周法界。甚深無量絕言詮。 自從一念失元明。八萬塵勞俱作蔽。

○此日脩齋興普度。肅清意地謹威儀。 仰憑密語為加持。將俾自他還本淨。

【譯】:元妙真常的本性,靈明湛寂而周遍於法界,並且極為深廣無量,絕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超越言辭、思慮所能及)。但眾生由於一念無明妄動,迷失了如此清明的本性,以致妄起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而成為障礙。

        謹於今日修建「水陸大齋」勝會,大興平等普度法門,故誠敬地肅清心意、嚴謹威儀,並仰憑密語的加持,期使一切眾生皆受度而回歸本來的清淨覺性。

【注:法性】又名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等,異名同體也。性之為言體也,不改也,真如為萬法之體,在染、在淨、在有情數、在非情數,其性不改不變,故曰法性。(佛學大辭典 , 丁福保 編) 諸法的本性。這種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實相、如、法界、涅槃的別名。(佛學常見辭彙 , 陳義孝 編

【注:法性湛然】《三時繫念佛事》:「生而無生,法性湛然… 所謂生者,即眾生生滅之迹也;謂無生者,即諸佛寂滅之本也。法性湛然者,靈明湛寂,元妙真常,箇箇不無,人人本具;只因最初不覺,忽爾動心,認妄為真,迷己逐物;由是業網牽纏,流轉五道,恒隨生死以升沈,亘古至今而靡閒。當知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所以云:法性湛然,是謂生而無生者也。」(X74n1464_p0058a10  , CBETA) 《三時繫念儀範》:「謂湛然者,喻如水在古井澄潭,寸波不動,八風不搖,一碧涵空,瑩淨明潔之謂也。謂法性于擾擾生滅中,其湛然之體,如如不動,是謂生而無生者也。」(X74n1465_p0063c15

【注:元明】《首楞嚴義疏注經》云:「『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第八梨耶,於諸識中,最極微細,名為識精。此微細識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覺義即是此文元明元明者本覺也。不覺即是無明生滅。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合非一非異,名為識精。」(T39n1799_p0837c20

【注:八萬塵勞】《華嚴原人論合解》:「言八萬塵勞者,即八萬四千煩惱,略舉大數云爾。依貪、嗔、癡、及等分行,各二萬一千,故成八萬四千。取坌汙義故、擾動義故,名曰塵勞。」(X58n1033_p0788b09) 塵勞即「煩惱」之異名,以「煩惱」能染污人之真性,使人煩勞也。

【注:意地】乃第六識,是支配一身之所。又為發生萬事之場處,故曰,猶言心地。宗鏡錄二曰:「注一昧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塵。」(佛學大辭典) 《法苑珠林》:「身口色聲常非罪福,若說善惡皆唯是,如意地思量發動身口,即此意思,是身口業體。」(T53n2122_p0838a22

【注:還本淨】《六度集經》:「菩薩存想,吟泣無寧,曰『吾從得天師經典翫誦,執行以致為佛,愈眾生病令還本淨乎?』」(T03n0152_p0032a22)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疏。然上之所住下,總釋上三業所住不同。一如實心即自性清淨心者,勝鬘起信等皆立此名。莊嚴論第六云:眾生於無性及有可得。此二處中互生怖畏。為遮怖心而說頌云:譬如清水濁穢除還本淨。自心淨亦爾。唯離客塵故以說心性淨。而為客塵染。不離心真如別有心性淨。釋曰:既不離心真如別有心性,明知但是離於客塵說之為淨。淨體即是自心,心即真如,此自性淨心即如來藏,亦是本來淨識故。」(T36n1736_p0336b04) 《法華三昧懺儀》:「我比丘(某甲)至心勸請十方法界無量佛。唯願久住轉法輪。含靈抱識還本淨。然後如來歸常住。」(T46n1941_p0953b10 心性本淨:指不變之心體本來清淨。煩惱雖能覆蔽心性,但此後起之客塵煩惱,不為心之本體,此說見於部派佛教中之大眾部。大乘如來藏與佛性說亦依此而立。(佛光大辭典) 本淨無漏:(術語)謂心性本來清淨,離煩惱諸漏之污染也。指眾生之心性而言。法華經科註曰:「與本淨無漏相應。」(佛學大辭典)

 

我佛如來,有淨三業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淨三業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薩網婆縛 薩婆達磨 薩網婆縛 述摩含  三徧 )

 

 主法想自身,及大眾施主,外身內心,悉皆清淨。

 

【◎述「慰伽藍偈呪」

 

○十八神王承佛敕。常於徧界護伽藍。 維茲清淨法王宮。必有明神來宿衛。

○此日虔興平等供。法音交唱眾無譁。 仰憑密語為加持。慰悅神心增勝力。

【譯】:美音、梵音等十八大神王,秉承佛的敕命,常遍於法界守護一切伽藍寺院。於此清淨如法王宮殿的莊嚴道場,必定有諸天明神來護衛。

謹於今日虔誠興修平等妙供,大眾齊聲唱誦著勝妙法音,整齊而無喧譁。敬憑真言密語為加持,以勉慰悅懌諸神之心而更增其威神力。

【注:十八神王】《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護僧伽藍神斯有十八人,各各有別名: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歎美、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師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歎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觀。」(T21n1332_p0557c05

【注:明神】《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啟白發遣諸佛菩薩諸天明神,各還本宮。」(T20n1092_p0241c26 智慧照了曰明,威德不測云神。乃諸天鬼神之德稱也。(佛學大辭典)

 

我佛如來,有安慰諸神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安慰諸神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南無三曼嚲 沒馱南。唵。度嚕度嚕 地尾 娑訶。  三徧 )

 

 主法想伽藍諸神,咸皆慰喜,永遠守護。

   

 

(或在齋姓家建道場,不用上之「安慰伽藍神偈」。當誦下之「安慰諸宅神偈」云:

○維此住居勤守土。護安人物顯諸神。威靈自用既無私。訶禁不祥應有法。

○此日虔興平等供。聖凡俱會異常居。仰憑密語為加持。將使神心無畏恐。

我佛如來。有安慰諸神真言。謹當宣誦。」 呪語同前。) 

 

 主法想住居六神,咸皆慰喜守護。 

 

 

  

【◎述「然香偈呪」

 

○此岸栴檀非別物。元從清淨自心生。 若人能以一塵燒。眾氣自然皆具足。

○此日虔興平等供。欲令法界普熏聞。 仰憑密語為加持。將使施心咸徧達。

【譯】:此最殊勝珍貴的栴檀妙香,其實並非心外別有他物,而是從清淨的自性本心中所生出來的。因此,若能一心諦觀而燃一微塵之香,則自然具足無量的香氣氤氳而周遍法界。

謹於今日虔誠興修平等妙供,為的是要普令法界都能熏聞此心香。敬憑真言密語為加持,而將此平等普施的心意,周全遍達於法界。

【注:此岸栴檀《法華經》:「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 — 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 — 以供養佛。」(T09n0262_p0053b03) 《法華經授手》:「海此岸者,妙高山海南岸,有旃檀香,此為最貴。」(X32n0623_p0792c08

【注:若人能以一塵燒。眾氣自然皆具足】此句涵義詳見《會本》【請下堂】單元(p.220)所云:「謂之香,則萬法之都名。舉其體,則三德之全分。若燒一塵具足眾氣。不離當處,周徧十方。

 

【注:將使施心咸徧達】亦如《會本》【發符】單元(p.61)所云:「香從心生,心由香達

 

我佛如來,有然香達信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然香達信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什筏栗多 末你   阿鉢羅句吒 蘇破囉尼   毗迦知 虎[合牛]  三徧 )

 

 主法想此香雲,普熏法界三寶,通達信心,無不周徧。

 

【◎結界文

 

經典所在。即如來舍利之身。法道能宏。必大德僧伽之士。

惟茲一處,具有三尊。天人常起護持。堂宇固應光潔。

今則將開勝會,永異他時。自非結界以加威,何使脩齋之如式。

【譯】:凡是經典(法寶)所在之處,即是如來(佛寶)之法身舍利;而正道教法得以宏揚光大,必有賴德行崇高之出家僧眾(僧寶)。

而今之法會道場,即已圓具尊貴的佛、法、僧三寶。天人必常起而擁衛護持,廟堂殿宇也應當嚴淨光潔。

於今將啟建殊勝的「水陸大齋勝會」,故與平常時日迥然不同。若不經由恭誠慎重的「結界」法事以增威,如何能使修齋法會如儀而圓滿?

【注:結界】建伽藍,或作戒壇,行一種之作法,而定其區域境界也。即其作法所限定之地,謂之結界地。(佛學大辭典)

 

恪遵至誥。全策奇勳。妙香熏馥於空中,淨水灑清於地上。

凡曰、方隅之所。悉同城壘之堅。雖密藉於真言。實冥資於圓觀。

將見、瓊林風動。玉殿雲披。懸寶蓋於層霄,聳華臺於廣座。

千幢旛而交擁。眾妓樂以旁羅。惟茲淨想之所成,是即靈山之未散。

既彰此用。更召諸神。冀肅靜於壇場。俾驅除於魔障。

【譯】:敬慎謹遵至聖誥誡之法,以期完全地策發殊勝的功勳。妙香馥郁而滿熏於空中,淨水清涼而遍灑於地上。

所有四方四隅之處所,完全如城郭堡壘般堅固。此雖密藉於真言的加持,其實仍由一心之圓觀所微妙助成。

所見玉樹瓊林隨風曳動,珠樓玉殿祥雲披擁,高懸寶蓋於隱隱層霄,聳峙華臺於巍巍廣座。

乃至無數幢旛交相簇擁,眾妙伎樂廣布而遍及。凡此種種殊勝莊嚴之境,都是由此清淨自心圓觀所成就;而這也即是,佛於靈山開演聖教之勝會儼然未散。

既已彰顯此心諸勝用,謹再恭誠召請諸神,冀望加護肅靜於壇場,以驅除一切邪魔障礙。

【注:】恭敬謹慎。

【注:奇勳】卓越超凡的功績。 宋?陸游詩云:「奇勳偉績曠世無。」

【注:冥資】《金剛經疏記科會》有云:,「闇」也。,「助」也。資助加護有二種,一即顯加,二即冥加。(X25n0491_p0385b17

【注:靈山之未散】《法華經綸貫》:「惟天台智者大師,初見南嶽慧思大師。思授以普賢道場,令修法華三昧,誦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豁然大悟,寂而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X32n0615_p0001a06

  

 

(若在齋姓家建道場,改前十句文云:

寂光為土。固不外於凡居。聖賢之人。或有殊於齋姓。

謂觀其身。則根塵起穢。及言其處。則土石生埃。由心中之因行無良。故世間之果報若是。

之後,「今則將開勝會。云云」則與前同。但內中之「圓觀」,改為「妙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