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海燕姐姐 2014-01-21

 

不断进步、日趋复杂的社会为现代人带来了日益凸显的情绪危机,来自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和精神孤独等方面的压力,使许多人背负了很多心理问题,遇到了很多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使人们的心理失衡,甚至失去生活动力,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进行心理调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对于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的领导者来说,他们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他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现代领导者提高素质和实施领导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已经成为一个很紧迫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一方面,领导者、管理者群体因为他们特殊岗位的性质、职责和要求,导致他们可能是压力比较大的,紧张度比较高的容易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危机和挑战;另一方面这一群体在过往的学习和培训中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的传递好象又少了一些。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对照,一面是我们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是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之不足令人担忧。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06年出台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把心理素质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表明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要,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对待。并且从2005年开始,中央党校在领导干部培训、各级各类培训中,就纳入了心理健康的课程。今天我们通过这个专题,着重就干部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问题及原因、思路和对策,谈点初步的认识和想法,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对心理健康、心理调适方面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有合理、正常的行为,非健康的心理必然导致异常的言行。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政德、政才、政

绩的基础条件。

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进行重新界定:“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所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者之间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映,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即认识、情感、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心理健康的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没有心理疾病。即个体的心理活动表现没有达到临床心理学对有关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中间层次:心理功能健全,社会适应良好。最高层次(理想状态):自我实现。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具体明确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现代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使人有了关照自己心灵的可能,另外现代生活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使人产生了关照自己心灵的需求。这就是人们在今天格外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原因。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所谓内部环境指的就是自身的状况,比如有稳定的情绪、自信、乐观、向上等。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进行适应。比如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能正确的认识、理智的对待、积极想办法解决等。能保持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就可以说是心理上的健康状态。

需要明确的是,一个人的健康问题,不仅要用身体健康的眼光去看待,还要从人格的视角去审视和估价。我国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一般智商在80分以上),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才能客观、完整、准确地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心理行为和其年龄有关,不同年龄段的人,其心理行为的模式不同,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明显偏离其年龄特征,其人格心理肯定是处于病态之中。2、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注重自我的确立,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而缺乏正确自我意识的人常常表现出冲突、矛盾的心理,缺乏自觉性,很难置于自我意识的调节与控制之下来指导自己人格的发展。3、情绪稳定乐观。情绪稳定乐观是指以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为主导,并保持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等情绪;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这种心理状态使人思维敏捷,记忆力较强,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处于消极悲观、闷闷不乐的精神状态之中,使人丧失信心、反应迟钝,对前途感到黯淡渺茫。4、人际关系融洽和谐。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过程中,能够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把握好自己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中的位置。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长补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5、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情绪反应适度,保持愉快、满意、欣慰的心境,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转移和升华。6、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格健康的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主动面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各种挑战,当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时,个体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妥善地处理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创造条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融于现实,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7、人格品质相对稳定。人格品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在一切活动中显示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一个爽朗、乐观、外向的人无缘无故地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那就可能是他的人格模式在发展或完善中出现了问题。

当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我们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首先,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我们不能仅根据一人的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其次,“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截然对立,而是一种连续或交叉的状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从严重的心理疾病、轻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到心理健康良好,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这两极之间只有相对标准,没有绝对界限。第三,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动态性。心理健康的状态并非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如果人们不注意心理健康保健,经常处于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那么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心理变态和患上心理疾病;反过来,如果心理有了困扰或出现失衡时,能及时自我调整和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就会很快恢复到心理良好的状态。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

心理学家说:“随着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于人们的生理疾病。”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正视此类问题的存在,并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它。

二、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

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协调与平衡,一旦心态出现不协调或是不平衡的状况,这个人就有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失调了。所谓心理失调,是指人的心理状态发生病理性的变化。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会出现心理困惑或精神不适,而且伴随着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适应不良的行为特征。

我们能感觉到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在生理方面似乎越来越有保障,而在心理方面却恰恰相反,反而是社会越进步心理困扰越多。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更需要心理健康的保障。为了准确掌握各级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关心爱护干部,提高工作效率,不少地区都针对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做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从调查情况分析,总的看,各层面的干部心理是健康的,绝大多数表现出坚定执着、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等良好的精神状态。但也要看到,确有少数干部因为心理负担过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甚至个别干部心理严重失调,导致精神崩溃。这样的例子不少,给大家举2个。安徽蚌埠市统计局局长刘某,因本市GDP统计数字受到上级质疑而精神崩溃,于2005218日,从市政府办公楼9层跳下身亡。48岁的刘某提拔为局长后经常感到压力大,多次向身边人诉说“真不想活下去”的念头。刘某的同事说:“他原来是个豪爽、外向的人,工作积极,责任心强。但自从调任统计局长之后,就变得沉默寡言了,死前还说过‘压力大、睡不好、不想活了’等话。”随后,当地公安局就有了结论,自杀的原因是精神焦虑症。河南省新郑市委副书记、市长白虎林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得不到释放,精神恍惚,于2006127日,在其公寓自缢身亡。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在2004年上半年,国内非正常死亡的各级领导干部就超过了1250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呈逐年攀升的趋势。在非正常死亡的人里边,除了因意外事故丧生和牵扯腐败问题畏罪自杀这两种人以外,绝大部分是因为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心病难除,最后只好一死了之。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在注重加强干部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加强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德、能、勤、绩、廉以及心理素质,都能符合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经过组织部门调研、分析和归纳,目前在各级领导者中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包括焦虑、强迫、恐惧、抑郁和其它身心疾病,而长期的心理紧张状态则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焦虑心理。焦虑是应激状态下最容易产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威胁的存在,产生的紧张、忧虑、害怕等。焦虑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当社会与环境因素提出的挑战越高时,人们的焦虑感也就越强。焦虑已经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可是很多人在焦虑情绪产生时,往往不晓得自己正处在焦虑的状态。一个人心中感到焦虑,意味着他有压力了。焦虑时人处在压力底下的一种生理及情绪上的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形成于担心失去这些期待、希望。焦虑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如烦躁、压抑、愁苦,还常显示为行为方式,表现为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梦中惊醒等。

另外,对于领导者来说,焦虑多疑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肌体不如年轻时健康,一些领导干部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过分重视,一有不适就妄加猜测,担心自己患上难治之症,经常为此焦虑不安。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肌体衰退下的能力的焦虑,总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自己承担的工作,为此焦虑不安。有的基层领导干部面临如大面积拆迁、群众集体上访、班子做工作效果不理想等严峻情况时,吃不下、睡不着,精神紧张,急躁易怒。例如,前年北京某个区的机关,甚至有个别领导干部因不满班子成员和干部的工作状态,出现下令停止机关全体干部的午饭供应,没收机关所有公务用车的钥匙等做法。心理上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就有可能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焦虑的到来。

(二)强迫心理。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明知道没有太大必要性,仍要反复多次进行同一件事,多见于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是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强迫症的具体行为体现:当下列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症状持续存在影响正常生活时,就应该考虑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了:经常对病菌和各种疾病敏感,并毫无必要的担心;经常反复洗手而且洗手的时间很长,超过正常所需要;有时会毫无原因的重复相同的话语好几次;觉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饭,走路时要遵循特殊的顺序;经常没有必要地反复做某些事情,例如检查门窗,开关,煤气,钱物,文件,表格,信件等;对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都要产生怀疑;经常不自觉地去想一些不愉快的回忆或想法,使人不能摆脱;经常认为自己的细小的差错就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时常无原因地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等等。专家认为,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强迫症状,例如:数电线杆、记车牌号等等。正常人的强迫症出现时间短,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这些人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强迫症”症状耿耿于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强迫现象只是轻微的或暂时性的,不算病态,也不需要治疗。容易出现强迫心理的人大多是完美主义者,并且行事刻板。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凡事要求“十全十美”。他们为人谨慎、墨守成规、太过理性;他们常常对自己、对别人要求很高,结果总是批评别人不好,怀疑和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常因此而无法接受自己强烈矛盾的内心冲动而崩溃。真正意义上的“强迫症”是有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两方面诱因形成的。

(三)恐惧心理。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怖对象有特殊环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当接触这些恐怖对象时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紧张的内心体验。患者神志清醒,明知其不合理,但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时,就会反复出现恐怖症,无法自控,并且产生回避行为。脱离该情境,症状就会逐渐缓和消失,间歇期基本如常。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恐惧也是一种正常情感成分。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具有自我防护,回避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人皆有之。

(四)抑郁心理。在人格障碍中,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目前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有人把它称为“心灵的感冒”。多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语速缓慢或整日沉默不语;感到力不从心,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自卑甚至绝望、厌世。与一般的悲伤反应不同,抑郁比悲伤,也比痛苦、羞愧、自责等任何一种单一的负性情绪更为强烈和持久,给人带来的影响更深重。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如果能进行调节,就有可能克服抑郁情绪,重新适应环境,恢复正常的生活。然而在显示生活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抑郁的危害,不能积极调整心态,长期笼罩在抑郁的阴影下无力自拔,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能力,这时他们就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的确与我们通常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而且常常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之后发生。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各种生活事件的强度是否构成伤害也是不同的。常见的不良生活事件包括:长期工作压力、失业、家庭不和、离异、亲友重病或亡故、家庭经济困难、遭受意外事故等。例如,我们大家知道的,2008103日,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在暂住地自杀身亡。董玉飞自杀身亡,是震后首例自杀的北川干部,而半年后,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也选择了和董玉飞同样的道路——自杀。再次引发人们对灾区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事实上,冯翔的遭遇和董玉飞十分相似,经历地震解难,遭受丧子之痛,临危上任,工作压力大,而类似的遭遇在灾区干部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灾区重建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地震给灾区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越来越隐蔽。所以现在对灾区的干部的确要投入更多的重视,更多的心理扶持,因为他们要比其他人承担更多的压力。

另外,常见的不良生活事件还包括不能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紧张等等。这些导致人们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持续存在,使得个体在身心两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时当事人极力调动一切潜能去应付,长此以往就会感到精神疲惫,无法支撑,于是就逐渐出现了精神活动“衰竭”的现象。比如情绪消沉沮丧,产生消极悲观的念头,时常感觉不开心,生活没兴趣,无心做事情,这些都是心理方面的变化。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索然、精力丧失、自我评价过低,并由此导致生活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下降。抑郁经常出现在个人的期望与现实情况发生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有的干部面临难点工作,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当任务完不成、领导不满意时,心里会产生较强的挫折感、失落感;还有的干部自认为能力很强,应该被提拔重用,却还在原地踏步,感到很失意,逐渐丧失工作兴趣。领导干部在面对重大任务、重大事项的拍板决策或重大社会矛盾的处理时,由于担心处理不当,或感到难以处理甚至无能为力,有可能辜负社会给予的良好预期时,内心的负面情绪就会无处发泄、无法疏导,心境灰暗,忧愁,忧郁,甚至会黯然神伤。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情绪,抑郁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较长时间的抑郁会让人悲观失望、心知丧失、精力衰竭、行动缓慢。患了抑郁症的人长期生活在阴影中无力自拔。只有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走出抑郁的阴影,重见灿烂的阳光。

(五)躯体化趋向较强。躯体化是指由于心理痛苦而引发的身体不适,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头痛、胸闷、心悸和心血管、胃肠道不适等等。有研究表明,经常感受紧张、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而又无法发泄或释放渠道较少时,会转而表现为躯体的不良反应。我们知道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或内心体验。凡能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产生肯定性质的情绪,如满意、愉快、喜爱、振奋等;反之,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否定性质的情绪,如悲哀、恐惧、愤怒、厌恶、焦虑、忧郁等。强烈的或持续的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有重大影响:我国古人早就指出:“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绪致病的原因。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直肠溃疡病因很多,除生理因素外,生活压力下长期的情绪紧张,也是形成消化溃疡的主要原因。偏头痛是一种比紧张性头痛更为强烈的慢性头痛。表现为一侧跳动性复发性头痛,患者大多为女性。情绪因素在发病上起重要作用,特别是愤怒、焦虑和挫折情境。科学家发现,特定类型的恶劣情绪反映可引起一定类型的癌症:有科学家观察到,患肺癌的人比较多疑、急躁,尤其是表现克制和压抑的人,即使吸烟不多也易患肺癌;我国食管癌患者中,56.5%有忧虑、急躁情绪,发病前52%的人有重大精神刺激;还有的医生调查了大量的乳腺癌病人,指出极度的忧郁悲伤和焦虑,多发生在癌症前的一年左右。美国有位医生调查了250名癌症病人,发现其中156人在发病之前曾受到过强烈的心理刺激。

中医有句古话,叫“百病皆由心生”。现代医学也证明,人的许多躯体疾病,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春秋时期,楚国大将伍子胥,被敌兵追至昭关,陷入进退维谷之中,因为担心完不成复国报仇的大业,以致焦急忧虑过度,一夜之间须发皆白。我们在中学课本学过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当范进从青年考到老年,终于考中举人时,却因情绪过于兴奋而疯了。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无论是悲伤、焦虑、恐惧,还是高兴、欢乐,只要心理出现极端状态,就会危及身心健康。这是因为人的心理处于极端状态,常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的下降。如果我们不能自我调节,疾病就会发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三、领导干部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很多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大、心理焦虑、不平衡、抑郁等现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因素:

(一)来自领导责任和岗位职责的压力。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系统需要高度的服从性,使得一些个性突出、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常会感到压抑;人格冲突,循规蹈矩的工作程序使少数公务员气馁,阻碍创新能力发挥,有人抱怨“不该做的必须做,该做的做不了”。据了解,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在级别较高的公务员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各地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你追我赶发展经济的竞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GDP的评比排名次,干部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增大了干部“发展”担子的压力;而“领导责任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以及对客观上存在的如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使干部“责任”担子的压力骤增。一位地方主要领导说:“今天在第一把手位子上,但明天还在不在就很难说了。”这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工作中讲人情世故不合适,不讲人情世故难免背后被人指责,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现在干部工作要群众评议,干部选拔要搞民意测评或推荐,平时不考虑群众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到关键时候就有可能会被打低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同行业、同级部门之间出类拔萃。多种压力压在官员身上。

(二)来自社会的压力加大。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社会机制正处于转型期,一些改革方案还不够成熟、不够健全。干部在发展与责任的双重压力下,还要再分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我国特有的官场关系和社会关系。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无论处在哪一级位置上的干部,都不得不重视营造、平衡和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迎来送往、接待上访”,“左右逢源、四处结缘”,已成为当代干部典型的生活状态特征,这对干部无形中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

(三)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增多、心理压力增加。在社会上种种人际关系的交往中,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能够折磨人的心灵。身为一名领导干部,随着交往的人群和接触的范围变宽变广,来自钱、色的诱惑随之增多。要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经常保持拒绝这些诱惑的心理压力。

(四)来自家庭的压力。干部作为“人”,他们也有家庭,也有妻子儿女。由于他们必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从而使一些干部在内心里一种愧疚感,导致在家庭关系中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一定的危机。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也给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

(五)来自体制上的困惑。现存体制的漏洞、缺陷,让领导干部工作上受到严重困扰。有时候,严格执行制度、按规办事行不通;突破制度限制,违规操作有风险,面临两难选择,让其无所适从。

(六)来自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很多领导干部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有的认为心理问题为精神疾病,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精神不正常,故对心理问题意图回避、隐瞒,更不要说积极进行心理自救或寻求专业人士的救助了;有的即使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在工作和生活中过分强调克制、忍耐,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减压;有的明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总认为别人都没有问题我也不能出,不敢暴露自己的问题。同时,自身心理疏导技能也严重缺失。心理问题在现代高度竞争的社会里较为普遍。但部分领导干部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关注不够,尤其是严重缺乏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技能。在许多调查中发现,45.6%的被调查者显示有心理问题,但仅仅有3%的人关注过心理救助或寻求过专业人士的心理援助。

由此可见,心理压力过大是导致当前干部群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在心理学上,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难以适应的外界环境要求或威胁时产生的心理体验。

心理压力过大的后果是什么?首先,会导致心身疾病。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叫做心因性疾病,又称心身疾病。如,比较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消化道溃疡等。《内经》早就有“七情内伤”的记载。还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各种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等。心理原因怎么样导致身体产生问题呢?它是通过一种机制——情绪致病机制产生的。有一些消极的情绪长期持续下去会影响到那些尤其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内部脏器的功能,功能变化持续下去可能会有代偿反应,再持续下去就会有器质性的问题。比如说高血压,心理学家会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心身疾病,它与紧张情绪的关系尤为密切。原来我们观察高血压的发病规律,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三个因素的作用,都是生理、生物因素:一是遗传,高血压有家族史好像特别明显;二是高盐含量的饮食;三是肥胖。但深入研究下去你会发现,它跟紧张情绪的关系更为密切——发达国家总是比不发达国家高血压的发病率高,城市总是比农村高,紧张性职业总是比非紧张性职业要高。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肯尼亚人,发现他们在美国的移民高血压发病率就比在肯尼亚的土著高得多。为了说明其间的关系,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很生动、很直观的试验:将一只猫关在笼子里,猫在上蹿下跳的过程中会无意地碰到一个按钮,这时候,会同时发生两件事,但这两件事对猫来说悲喜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是笼子顶上掉下来一条鱼,这对于猫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它应该欣喜若狂。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就在同时它感觉到了一阵强烈的电击,这个按钮其实就是一个裸露的电源,它被电得浑身抽搐、疼痛难耐。从此,这只猫就陷入了一种严重的紧张状态。为什么呢?因为它饿的时候就要抉择,到底要不要按?按,会掉一条鱼,可是同时会受电击,那个滋味可不是好受的。这样下去不到一个月,这只猫的血压就明显地升高了。这里,遗传没有变、饮食没有变、也没有变得更胖,唯一改变的就是心理状态——持续紧张。此外,还有人有这样的疑惑,大家都承受着大概相同的工作压力,为什么只有我得了高血压呢?用医学模式来解释,这是个体差异,用心理学模式来解释,大同小异,我们会说这叫人格差异。我们为什么是与众不同的,除了因为有一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生理结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人格结构。不同的人格感知相同的外部世界,感觉到的东西不一样,做出的身心反应自然也就不同。性格与健康也有关系,简单说两种,一是A型性格:又叫冠心病性格,指那种急性子,争强好胜,爱着急上火的人,容易得冠心病。二是C型性格:又叫癌症性格,那种性格发闷的人,有话不说憋在心里,或者有话不能说,长期压抑情绪的人容易得癌,所以叫做癌症性格。

其次,会情绪影响人际关系、工作和事业。一方面,情绪不仅会影响干部的身心健康,还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工作效率,当然还会影响事业前程,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等。另一方面,作为领导干部,其情绪健康更会影响一个组织的稳定与发展,甚至是社会的良性运转、和谐安定。

四、领导干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题,追求心理健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不夸张地说,维护心理和谐,学会心理调适是一个关乎个人生活、组织效率、社会进步的话题。心理健康是一种习惯,心理健康是一种能力,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心理健康是可以培养和造就的,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提高并完善的。作为领导者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心理状态。所谓心理和谐是指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对内能悦纳自我、平衡认知失调、化解心理冲突,对外能适应社会、调整挫折反应、化解人际冲突。心理和谐要靠心理调适,心理调适是指个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心理与行为障碍时,自我调整认识或行为以积极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调节、缓解和排除障碍,我们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领导干部要端正自己对待权力、地位、金钱、利益、政绩等的态度,通过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利益观、政绩观等,保持一种健康、平和、淡定的心态,拥有健康的身心。比如对待权力,权力观的实质是世界观问题。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权力是什么?权力是服务、是责任、是义务。权力和义务、责任是统一的,有多大权力,就要履行多大义务,就要承担多大责任。同时,权力还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为民造福;运用不好,自掘坟墓。再比如政绩观的问题,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贺国强同志曾从五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二)加强心理健康保健

1、心理自我保健。建立自我防卫体系。明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意义、标准、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自觉运用防卫机制来调节心理活动。正确对待心理失控和心理疾病。并非犯了什么大错误,只是对环境、压力和人际关系的不良适应,不要觉得有什么难言之隐,趁初始和轻微抓紧调理和医治。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任职和交往中做出正确选择,增加成功率,保持身心健康。否则会感到怀才不遇、不被理解、缺少关爱,造成烦恼和伤悲。同时,承认自己的现实情况,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或不足,也不要自卑、自馁、自弃,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样会取得成功。从而既增加了自信心,又做到了心理健康。适度休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保持处在爱人与被爱的地位,这样会很快乐很幸福,自然会使心理健康。建立支持系统。人生之路并非全是坦途,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每个在困境中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相互支持系统。它可为你在挫折时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而减少孤独或紧张。你的亲友、同学、同事、邻里都可成为你的支持者,在这个人际圈中,你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先要多去关心别人,关心别人会使你有一种美好的感觉。

2、情绪自我控制。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情绪的稳定与乐观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准,“一种良好的情绪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保持情绪的稳定与乐观,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主要有从这么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运用理智的力量,改变不良情绪。决定情绪的是人的认知。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情,而是由于对事情的观念。” 消极的情绪长期持续下去可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要维护心理健康,首先要能够尽量回避消极的、不良的情绪。我们可以主动回避消极情绪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情绪是从哪里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斯提出“合理情绪理论”,在这里我把它简单形象的称为ABC理论。好比事件是A,情绪是CA后面不是CC前面不是A,中间还有一个BB是“belief”——信念。我们的情绪从来都不是由我们所遭遇的事件简单直接决定的,是经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变量——个体特定的生活信念、具体生活态度的解释和作用。信念怎样影响到我们对具体事件的解释,进而引起我们不同的情绪反应,其实伟大的思想家已经一言以蔽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到底该如何运用理智来克服不良情绪呢?首先,要承认自己存在某种不良情绪。其次,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注意要多找主观原因,少关注客观原因,通过理智冷静分析之后,你的不良情绪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消除。最后,如果确实遇到可忧、可怒之事,切不可陷入困扰之中而不能自拔,而应该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二是合理的情绪宣泄,一吐为快。弗洛伊德认为,压抑不是从根本上处理负面情绪的好方法,要让情绪有适当的宣泄机会。比如倾诉,找一个适合的对象,家人、朋友、或赏识器重你的领导,把心中的不愉快的感受都说出来。当你遇到挫折时或者感到紧张、郁闷时,若能向友人倾诉,即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会大大降低由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你会觉得像卸下一个包袱一样轻松许多。人的感情,无论是喜怒哀乐,都需要渲泻出来。如果你不方便或不习惯向别人敞开心扉,可以诉诸文字,如果怕别人看到,可以采用只有你自己能看懂的特殊符号或图画的形式。再有就是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纵情哭笑,把心中的不良情绪统统发泄出来。医生常说,长年累月把感情埋在心里,从不外露的人,最容易患心脏病。三尝试心理换位,增强同理心。有的不良情绪是由于自己抱怨别人引发的,如抱怨同事处理问题不当,抱怨下属办事无能,抱怨上级领导不支持等,越想心里越窝火,越窝火心情越糟糕。其实这是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同理心。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位置,想想对方的想法、处境、难处,这样就会多一些理解、谅解和同情,自己也就想开了,心情舒畅了,这样往往更能把事情处理好。四是适时转移兴奋点,调节情绪。当不良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爆发之前,或者是气涌心头之时,设法把注意力引到别的方面去。如运动,跑步、游泳、疾走等,运动可以使心率加快,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对氧气的吸收,从而使人精神振奋。再比如欣赏音乐,“音乐是灵魂的妙药”。专家研究认为,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这种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形成音乐与心灵的共鸣。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中,可以改善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健康的活性物质。好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改善人的情绪,振奋人的精神,有助于缓解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时还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不正常的欲念消退下去。五是利用自我暗示,增强意志。当自己处于消极情绪困扰时,通过语言暗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不良情绪。如盛怒时对自己说“不要发火,发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烦恼时对自己说“静下心来,想一想,别着急”;冲动时对自己说“忍一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对有些事情适当回避,或者冷处理。如果事先预料到某人某事会引起极大不快,又不能解决问题,就暂时放一放、躲一躲、回避一下,这样问题可能会自行解决。如仍需面对,待条件成熟后再予以处理。

3、培养业余爱好。心理专家指出:“当你的全部世界仅仅是你的工作而无其他时,那么,当你的工作出现问题时,你的整个世界就会彻底地陷落。你的能力感、你的自尊、你的个人定位等都是依赖于你的生活,而你的生活如此狭窄,那么它们就会是动荡、不牢固的。”那些只知工作而无任何业余爱好的人更容易感到烦恼、紧张与压力,也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坚持积极的业余爱好之于健康生活和健康心态至少有两层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的生活变得全面、完整因而协调安全起来。我觉得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正在被日益全面的工作化,尤其是对领导者和管理者群体而言,工作渐渐侵蚀了他们越来越多的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好多原本属于狭义生活内容的事情现在都在被“泛工作化”,工作渐渐成为生活当中越来越重要,然后是最重要,然后是惟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好多人因此成了隐性的“工作狂”还不自知,极大地降低了生活的快乐感觉。比如,一离开工作就有内疚感和负罪感,无法安然、坦然地享受生活中很单纯的快乐;比如,一离开工作就无法生活,认为自己更适合工作而不是休息,直到耗尽心力。所以我们确实需要一些积极的活动来平衡失重的生活。其次,我也同意,职业成就对于现代人的自我确认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价值根源,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是通过自己的职业成就来表现我们的社会价值,获得自信和自尊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一点毫无疑义。但是职业发展是需要一些特质的,如何去培育那些可以促进职业发展的特殊的精神和素质?我以为有的时候正是所谓“功夫在诗外”,会生活的人或许更会工作,通过坚持一些积极的业余爱好可以帮助我们培育更健康的人格、更良好的心态、更出色的能力。

什么是积极的业余爱好?我理解“积极的”至少有这样三层要求:首先,一定是做来快乐的。寻找爱好的时候切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追随时尚、附庸风雅,那样的话,爱好很快会变成一种压力,由“舒服”变成“束缚”。积极的第二层要求的是,能够带来学习、发展和创造的体验。比如,我绝对不是说打扑克、打麻将、看看电视连续剧、读点言情小说、逛逛街,这些活动就不积极。但换一种比较一下,比如学习书法,你要找帖子来临来读,要学着选购笔墨纸砚,要学着在写字的过程中修身养性,你写出来的字,一张与另一张是不一样的,而这个不一样是跟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有好大关系的,这就是学习发展和创造。积极的第三层要求是,业余爱好的活动性质跟工作的活动性质最好是互补的。很简单,做体力劳动的闲来不妨养精蓄锐,而脑力劳动者业余时间最好能做点身体的运动,特别是要鼓励自己投“身”其中,发展某种实践技能。所以,在闲暇时间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丰富的业余爱好,如种花、养鱼、绘画、登山、跳舞等,尽量使自己的生活内容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偕同家人一起去植物园或近郊旅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放飞心情,或做一做儿时的游戏等,用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生活的美好,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放松。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学会宽容。宽容即宽恕,能容人。这是一种对人关怀、爱护与体谅的高尚品质,也是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良好品格。领导干部要有“容许别人有行为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对无伤大雅的小事,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而应一笑而了之;对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不要嫉妒、害怕“功高盖主”,而要为人作嫁,给人机会,让人发展。每个人应该知道这么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把横在别人前面的绊脚石搬开,其实也是在为自己铺路。宽容就是允许别人对任何事物、事件有独立的看法和判断,或者对别人不同的意见看法和行动的容忍。社会对人能力的要求中,合作能力特别重要。因为每个人的成功与发展的背后一定会有人际关系的支持。因此一个人在合作过程中,能力才能得以增长,每个人所在的组织发展,才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所以这种合作能力就要求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能够宽容。

今天,这样社会对人能力的要求,合作的能力特别重要。因为每个人的成功与发展,无论你今天坐到什么位置,你的工作的职位或者职位的发展,一个人的成长,他背后一定会有人际关系的支持。因此一个人在合作过程中,能力才能发展,每一个人所在的组织发展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所以这种合作能力就要求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能够宽容。人应该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每一个人都有优点,都有我们能够学到的东西。无论我们与上级、同级相处,甚至我们和孩子相处都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所以学会宽容,能够在我们的情绪当中学会去宽容和容忍别人。在人和人相处过程的中即使他没有明确的说要怎么样,但是他的主张坚持了两遍或是重复了三遍,我们应该尊重,允许他按照他想的去做,这就是我们能够学会到的一种宽容。就是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种客观的存在,我们和谁都不一样,有不同的看法、认识是非常正常的。那么我们在这种差异当中能够合作彼此学习,在差异当中彼此合作,这样我们才能拧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所以说人在群体当中应该学会宽容。要学会小事糊涂。古人说的好: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心胸似海的人,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特别是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大度。不应一遇到挫折就自怨自艾,或在别人身上泄愤,应学会宽容和宽恕,这样你就能忘却那些不愉快的事,消除产生精神紧张的根源。大事不应糊涂,但小事不妨糊涂些,做个“难得糊涂”的人。这样,你会生活的比以前更轻松、愉快。

2、调整挫折反应。 挫折会导致双重紧张,影响心理健康。但是挫折又是现实中的常态,中国人有句俗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具体反应有三大类:第一是积极反应。简言之,于人于己于社会于自己的将来任何一方无害至少还对某一方有利,我们应该努力促发积极反应。第二是非理性反应。简言之,于人于己于社会于自己的将来任何一方无利(不排除暂时的、短暂的、眼前的利益,但对根本解决根本问题于事无补)至少还对某一方有害,我们应坚决避免非理性反应。第三是防卫性反应,也就是自我保护性反应。对其应采取不可全用、不可不用、合理使用的态度。常见的具体形式是曲解,第一种表现是“酸葡萄”,人对自己无力得到的东西会降低兴趣和评价,酸葡萄法,即《伊索寓言》里描写的那只狐狸,因吃不到长在高处的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我还不想吃呢!这种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现实和自圆其说,就可将不良(或恶性)心理刺激,达到面对困境学会心理自救的目的。尤其是在找工作或谈恋爱受挫时,你可以对自己说:“你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呢!你嫌我不好,我还嫌要委屈呢!”第二种表现是“甜柠檬”,人对自己被迫要与之相处的东西会渐渐适应并提高评价。生活中这种认知反应实际发生的时候,仔细想想,或许你更能同意,它们往往不是曲解,反倒是更接近于现实真相的、拨乱反正的正解。社会心理学中讲到人的社会认知的时候,提出人存在大量的非动机性的认知偏差,有一种叫做“损人利己”偏差,它常见的表现如,我们常常将别人的成功更多地归结为外因,而将自己的成功更多地归结为内因;我们常常将别人看作付出的少而得到的多,自己却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我们其实总是对自己已然拥有的东西视而不见,而对自己求而不得的东西却总是耿耿于怀。认识到这点,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认知,用积极的方式应对挫折,减少我们的紧张。

3、保持平常之心。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发生的涉及自己名利的事件和人物。作为领导干部,平常之心的实质是淡泊名利,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世无忧。一个人如果没有平常之心,就很难应付不顺利或忧愁的时候,从而怨天尤人,增添许多烦恼。一个领导干部为名所累,为利所缚,眼睛只盯着一官半职,把职务升迁看得很重,以致搞一些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形式主义,甚至投机钻营,走到跑官要官的歪门邪道上去。根据目前社会上通行的价值标准,公务员的个人价值往往只能通过职务的提升得到体现,但许多人自我评价不够积极,这种状态如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异常的出现。只有常怀平常之心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急不躁,辛勤耕耘,静静地等待成熟季节的到来;只有常怀平常之心的领导干部,才能具有宽阔的胸怀和平实的风格,正确对待个人的成长进步。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一周之内有两天是绝不会使我烦恼的,对于这两天,我丝毫也不会为之担忧和烦恼。这就是昨天和明天。我会极力去抛开这两天。”其实我们每天都不应烦恼,昨天有太多少的失落,明天则有太多的阻滞。境由心生,以愁肠百结的心态看任何东西都只会是晦暗一片;一颗自信快乐的心则每搏动一下都是一

个良好的开端、成功的开始。     

(四)增强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说,人的健康其实很重要的就是人的适应性。人的适应性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知道人有不同的角色,在领导者面前是被领导者;在被领导者面前,可能还会是一个领导者;在父母面前是儿女;在儿女面前是父母,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在单位的人际关系的紧张,或是在家庭的人际关系的紧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所以说,人的适应关系当中,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那么在人际关系的适应当中,需要注意三点:

1、认清自己的角色。是面对同事还是面对上级,是面对朋友还是面对亲人,面对的人不一样,说的话就应该不一样。人应该能够去区分什么是工作的场合什么是生活的场合,什么是同事什么是朋友。这是应该有界限的,如果你没有选择,想说就说,不分场合、地点,不分你面对的是谁就说,不知道你自己说了多少,那么肯定就会有心理的困扰,就会造成这种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生活在不同的圈子,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相应的不同的约束的。所以应该在不同的场合,有一种不同的表现,还有说话的时候要把握一个不同的分寸感,是面对同事、领导的说话应该怎么样去说,应该说多少?要有一种不同的分寸感,还有留有不同的余地。就是在交流的时候,应该给别人一个空间,也可以叫做余地。

总之,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交友肯定有深浅厚薄,不可深交的人,我们不妨浅交,注意保持适当距离。对别人不要苛求太多,否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2、克服挑剔心理。挑剔心理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它表现在经常以指责、抱怨、批评、唠叨的口吻讲话。这种心理影响了人际沟通,破坏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应当特别注意加以克服。在家庭中,最让丈夫受不了的是妻子的抱怨、唠叨和责怪。这也是增加丈夫心理压力、从而从心理上打垮他的最好办法。同样,父母教育子女也是如此,一定要避免用谴责、抱怨和批评的方法,而应常常鼓励他们,多用赞美的语句讲话,这也有利于沟通、改善双方的关系。领导者的作用,确定了在工作目标的酝酿过程中是预测者,在决策过程中是拍板者,在实施过程中是组织者,在同其他关系处理上是协调者。被领导者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受到领导的肯定,人生价值得到实现,对领导者也就日渐萌生服从、敬重之感。这种服从、敬重既是对领导权威的认可,也是领导艺术在群体中的实现。但是如果领导者着眼于表面现象,过分追求权威效应,久而久之就会走入极端,孽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权威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别人不经意的行为都可能被领导者理解为对自己权威的忽视,而形成“挑剔成癖”的毛病。没有什么东西比表扬更能启动人的积极性,我们怎样期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回应。我们夸奖一个人干得好,他就会更加努力,希望自己干得更好。当众表扬一个人,效果会成倍增加。这个人不但会更努力干,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荣誉。这样做提高了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还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向他学习。领导的赞赏之于下属,就如同父母的抚爱之于孩童;父母的抚爱有利于孩童的健康发展,而领导的赞赏有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从而也就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常常这样称赞下属:“你的插花使办公室有了光彩!”“你的计划清晰简要,正合需要!”“你把这份报告写完,真是帮了我一个忙!”等等,相信下属接下来的工作会更令你满意。相反,如果领导常常挑剔下属的毛病,就会使下属心灰意冷,或者引起下属的反感和怨言,接下来的工作也就很可能是硬着头皮勉强为之了。总之,宽容、赞赏是领导者克服挑剔心理的良药,也是实施有效领导、提高个人威信的重要途径。每个领导者都应该学会用赞赏的激励下属的积极性,建立起良好的上下关系。

3、培养幽默感。是选择一个严肃的领导者还是一个乐观的领导者,可能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去选择那些乐观幽默的人。在工作中,一个领导者有一定的由职位权利带来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能力或命令能力。除了这种能力,还应该使下属员工愿意追随你,它就会使人们产生更大积极性、能动性。

总之,优质心灵的钥匙归根结底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自己调适心理状态的能力,使我们的内心、工作、生活更和谐,使我们的人生更幸福、更成功。

 

[责任编辑:塔城市组织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