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分享:“绒布妈妈”。哈洛是美国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他用猴子做的母子依恋实验让人很受启发。他为小猴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是用铁丝编成的“铁丝妈妈”,另一种是用母猴的模型套上松软的海棉和绒布的“绒

 中外比上 2014-01-21
每日分享:“绒布妈妈”。哈洛是美国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他用猴子做的母子依恋实验让人很受启发。他为小猴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是用铁丝编成的“铁丝妈妈”,另一种是用母猴的模型套上松软的海棉和绒布的“绒布妈妈”。在同样有奶瓶的情况下,小猴偶尔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吃一下奶,但更多时候是在“绒布妈妈”处吃奶并依偎在怀里。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绒布妈妈”身上有,小猴会很快就和“绒布妈妈”难舍难分了,根本不去“铁丝妈妈”那里。如果“绒布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铁丝妈妈”身上有,只有当小猴感觉饿了时,才跑到“铁丝妈妈”那儿吃奶,其余时间就是“绒布妈妈”怀里。每当小猴离开“绒布妈妈”出去玩耍时,如果受到惊吓,小猴就会恐惧地快速跑到“绒布妈妈”那里,紧紧依偎在怀里,渐渐地平静下来。如果将“绒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遇到惊吓,就会一直在跑。从实验中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供给奶吃,更重要的是母猴能给小猴柔和的感觉,并且还能给小猴安全感。后来,哈洛等人又给“绒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在身体里装上灯泡,使它“体温”升高,在身体里装上能按摩、会动的装置,让它会抚摸、拥抱小猴。在这种情况下,小猴更愿意去找“绒布妈妈”,并且越来越离不开了。不论“绒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如何丰富,也不能与真母猴相比。实验证明,这些在“绒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从猴的实验中可看出,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物质供应者,更应是心灵和精神的供养者,特别是来自父母的拥抱、抚摸、接纳和爱是让孩子形成活泼、热情、自信和自尊的保证。亲子之间永远应是亲密无间、相互尊重,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就烦,连“绒布妈妈”也做不到,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