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魏

 菊香书屋666 2014-01-21

东魏

编辑词条
东魏

东魏(534年―550年),北朝的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今安阳地区),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历一帝,约十七年。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关中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东魏开始。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灭亡。

1 基本简介编辑本段

  东魏,北朝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历一帝,约十七年(534~550)。[1]

  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关中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东魏开始。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灭亡。

2 发展历史编辑本段

2.1 建立东魏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永安三年( 530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北魏节闵帝)。太昌元年(532),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

  永熙三年(534),孝武帝不愿作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 十月,经高欢和百僚的详细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即东魏孝静帝,北魏孝文帝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但之子也。即位于邺城东北,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

  次年(535),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政治中心。

  元善见[3]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他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

  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企图吞并对方。天平四年(537),东魏军西,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河桥之战(538)﹑邙山之战(543)中双方互有胜负。

2.2 玉壁之战

  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丞相高欢率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城池的攻坚战。大统十二年八月,西魏以韦孝宽为并州(治玉壁)刺史,率军镇守玉壁。不久,东魏丞相高欢亲率其部众自邺城(今河南安阳东北,河北临漳西南)出发,向西魏大举进攻。九月,东魏军包围玉壁,以引诱西魏军出战。韦孝宽据城固守。十月,东魏军攻城,昼夜不停。韦孝宽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缚木加高城楼,使东魏军不能得逞。 

  东魏军改变战术,东魏武器挖掘10条地道,集中兵力,攻击北城。韦孝宽则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被烧得焦头烂额。东魏军又用“攻车”撞击城墙。韦孝宽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未受损坏。东魏军又把干燥的松枝、麻秆绑到长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烧帐幔,企图连玉壁城楼一起焚毁。韦孝宽把锐利的钩刀也绑到长杆上,等火杆攻击时,即举起钩刀割之,把正点燃的松枝、麻秆全部割掉。[4]

  东魏军又转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条,用木柱支撑,然后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高欢攻城不克,遂派人劝降,亦被韦孝宽回绝。高欢军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战后,西魏文帝元宝炬晋升韦孝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忠郡公爵,以奖其守玉壁之功。

2.3 走向灭亡

  高欢善于玩弄权术,权势益大,权倾朝野,令孝静帝天天都提心吊担,对高欢颇为畏惧。高欢执政至547年死,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皆尖锐,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而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公元549年,高洋再继任父兄之职,他见篡魏之时机已到,於次年废帝而自立,改国号“齐”,东魏亡。

  北齐封元善见为中山王,邑一万户;上书不称臣,答不称诏,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时副车;封王诸子为县公,邑各一千户;奉绢三万匹,钱一千万,粟二万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顷,园一所;于中山国立魏宗庙。次年即天保二年,元善见被高洋以毒酒毒死,终年仅二十八岁,年号四:天平、元象、兴和、武定,谥号孝静帝,庙号昭宗。

  孝静帝自幼聪明,能洞悉先机,且好文学,美容仪。力能挟石师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郡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但只是一个傀儡,始终未能亲政。

3 年号简介编辑本段

  东魏只有一帝孝静帝元善见,有四个年号,享国十六年。

  天平(534年 ? 537年)

  元象(538年 ? 539年)

  兴和(539年 ? 542年)

  武定(543年 ? 550年)

4 东魏疆域编辑本段

  在北魏分裂以前,高欢占据着关东地区,所以在建立东魏后,东魏的疆域包括今河南汝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东部地区。由于占据了山东传统富饶地区,东魏当时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居三国(东魏,西魏,南梁)之首。

5 东魏遗址编辑本段

5.1 东魏大墓

  2007年6月28日,考古工作者在南水北调邯郸段磁县的考古发掘中,抢救发掘了一座未遭盗掘的东魏时期的大墓。该墓有明确纪年,其墓内壁画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

  大墓全长25米、深10米,从斜坡大墓中出土的人面兽身彩陶墓道向下要经过过洞、天井、甬道才能进入墓室。墓室接近方形,地面大部分铺设着青砖,顶部塌落。考古人员在墓室内西侧壁上发现了东魏时期最早的青龙图案,虽历千年,但彩绘青龙仍栩栩如生。由于这座大墓没有被盗过,考古工作者还在壁画的下方成功出土了190多件陶、青铜、瓷、石等陪葬品,其中彩绘陶俑就有145件。陶俑有的手握盾牌、有的骑在全副武装的战马上,俨然是一副行军出兵的装扮。更为难得的是,墓室内发现了清楚记载墓主人身份的墓志。根据墓志可以断定墓主人叫元祜,皇族,葬于公元537年(即东魏天平四年)、官至徐州刺史、死时56岁。

  大墓位于磁县讲武城镇,传说这里曾是曹操习武练兵的地方,就在这座小镇上有一大片墓群,当地老百姓都认为这些墓是曹操的坟冢。这座大墓的发掘,用实物证实了这片墓群其实是东魏时期的皇家墓地。

  东魏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存在了17年,所辖地域主要在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此次发掘的大墓年代明确,出土遗物对东魏的编年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5.2 长城遗迹

  东魏建立后,西面与南面基本上以黄河及河南洛阳一线与西魏为界,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战事局部古长城遗址不断,北面山胡、茹茹、柔然等族也不断南下搔扰东魏。面对来自西魏与山胡、茹茹、柔然等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就当时的国力而言,东魏是绝难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取胜的,因此对威胁较小的北面,除运用和亲联姻外交手段外,采取筑墙防御也是东魏新建政权的逻辑选择。于是,公元543年(武定元年)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管涔山与恒山两大山系的相连处,高欢召集5万多民夫,费时40多天,修筑了一条长城,历史称之为“肆州长城”。

  东魏肆州长城分布于宁武县、原平市境内的6个乡内,大体呈东西走向,现存遗迹的实际长度约为60余公里。

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