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的油条,社会学的摊饼,以及城市规划的其他

 联合参谋学院 2014-01-22

今天是难得的202acedamic之夜,虽不小心几只在大庭广众之下引人侧目,但有些想法,还是应当文字记录一下。

 

(一)经济学的论文,总给人一种观点鲜明,甚至鲜明得带着刺,而又短小精悍的感觉。经济学者之间的观点也总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在我所认识的为数不多且还算有接触的经济学老师里面,除了周、薛一派强调结构和制度之外,但凡做实证研究的,最关注“关系”二字。谁作用于谁,谁影响了谁。作者通过一些前期的准备,提出一个观点,也即hypothesis,其后或用计量模型,或其他手段,证实这个hypothesis是成立的,一旦成立,并且这还是一个很好的观点,那么这就是一篇好文章。所以全文主线清晰,毫无废话。读罢,不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能轻易说出“这篇文章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但是计量本身是个不甚靠谱的东西。这也得到了经济学同学无奈的认可。据说总有办法把R方提高,最终得出很显著的结论。虽然具体方法我不得知,但姑且信其有。如果是这样,那么前期的Hypothesis就非常重要。因为不论这个hypothesis客观来说是对的还是错的,计量的论证总能给出“他是对的”的答案。所以用计量方法去论证一个hypothesis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当然大部分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对的,但个人认为绝对存在生拉硬套或是某种关系成立的巧合。)所以,据经济学同学说,经济学研究里面,最重要的是argument,是内在逻辑的东西,而这个逻辑又肯定不能从计量得来。所以这个逻辑一定根植在某个更早先就形成在经济学研究者脑子里的一个观点。

 

(三)听到这里,总觉得经济学有些危险。如果有些学者执迷不悟的认为一件事情,而且他又能通过调各种变量,是的计量结果显著,而且又有个好嘴皮字能自圆其说,那么他的坚持还是否有意义?所以,如果按照这个推论,整个所谓“好观点”的提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研究者是如何形成这个hypothesis的。这大概就是学者本身对社会经济情况的敏锐程度,可能是通过自身的感受?经历?调研?访谈?如果不断的扩大这一前期过程,经济学就慢慢转向了社会学。

 

(四)既然计量不能必然的证明Hypothesis,而为了证实好的hypothesis要强有力的argument,而argument必须根植与某些从事实和对食物正确理解而产生的逻辑,所以最终的结论是,一个好的经济学观点,必须有极其强大的前期质性论证。

 

(五)于是,经济学油条就来到了社会学这块摊饼面前。说实话,前一两年读社会学相关书籍的时候,觉得他们说的就是common sense。就连一些所谓引用率极高的博士论文,洋洋洒洒上十万字,中间没有一个数据,全部在解读一个社会结构和其所引发的各类社会过程,有些结论甚至并不具有普适价值。读社会学的论文,往往一来觉得有些水,二来觉得读罢印象不深。整篇文章留在脑子里的不是一个很清晰的观点,而是一片混沌,似懂非懂。如果说经济学研究是一个目的明确,前后论证的精悍的油条状物质,那么社会学就是一个目的不明确,前后没有论文,而是逐步推到,结论遍布的大饼状物质。

 

(六)但是逐渐去理解社会学,似乎有没有那么简单。不像经济学者会有个强烈的假设和个人的价值判断,社会学者会在田野调查之前把自己倒空,变成一张白纸:不能有任何前提假设,不能有任何成见,不能让任何价值观误导了研究的调查的客观性。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并非黑或白,而是一个全面客观的剖析,最多加一些主观的解读作为自己的认识。可能没有一条结论是抓人眼球的,但通篇文章,一边分析,一遍抖结论和观点,文章结束,由于信息量过大过于庞杂,结论和观点抖落一地。

 

(七)当我拿着自己偏社会学的论文去找满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满看过我的数据,说,你这个有点散,需要一些Hypothesis,我们帮你一起想想你可以有些什么hypothesis。于是她真的很认真,坐下来,看看我的数据表,说,如果你研究迁居的问题,你可以看看迁居次数受到什么影响,看看两年内是否有过迁居和什么因素有关。然后你再看看Income的状况。我觉得迁居次数跟家庭结构、收入、通勤时间应该都有关系。你可以回去做一做计量看看。如果你不加入这些东西,你只是描述,so what, so what! 可这完全不是我的初衷,在我收集完所有数据,和许多被访者访谈之后,有一点我可以很肯定,迁居普遍来说是一个很private的事情,并不是理想中跟某些变量有必然的关系。收入差的可能换工作,收入高的也可能换工作,换工作可能换房子,也可能不换房子,这个于太多太多因素有关,如果简单而粗暴的把它归结到一个或几个因素上去,固然总能说些故事,但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至于说如果没有计量分析就so what的话,我只能说这是一篇倾注了我心血的report,我只是客观反映了一些情况,并尝试通过所有被访者的角度,把整件事情来龙去脉阐述清楚。So that’s it.

 

(八)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之中绕来绕去,就让我想起来在CCER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周。与其说他是个经济学家,不如说他是个社会学家,或者说是经济社会学家,因为最终落脚点还是社会二字。我无比佩服他可以在夜车里,在其他学生都全部睡着的情况下精神奕奕的拉着师傅聊天。他可以把一个凉皮吃出道道来。他可以花四个小时的时候去阐述关于中国乳制品产业链的结构和其中的制度缺陷。如果让他把这些所有的发现写成论文,恐怕他也难以用一句说说出结论吧。要真是只能用一句话,我猜他也只能笑笑,说,凉皮很好吃。

 

(九)接地气的东西,总是没那么创新和抓人的,但它却是最实在的。数据的东西,可以有,但私以为永远都应该是辅助。论文的好坏的判定,不应该是你的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是前人没做过的,而应该是你的想法是否透彻,是否真正对这一事情有基于实情的见地,而不是利用数据,证实了一个根基并不牢固但前人没有提过的“创新”的观点。

 

(十)于是又想到了工具。计量是一个工具,也正如CAD,SU是设计的工具,GIS,或是URBANSIM可以使是规划者的辅助工具。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要避免被计量操控,因此搞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人也应当避免被工具操控。当自己的IDEA还不够强大的时候,被操纵的可能性往往就越高。很多人刚开始学设计,接触了rhino或是grasshopper就容易玩着玩着玩出一个莫名的形体,看着挺炫,感觉不错。包括GIS也是,莫名的分析出一个东西,觉得挺靠谱,也就靠谱着了。如果一个研究(设计同理)是基于工具的,是被工具主导的,那么只能说,这个研究有够失败的。总之强大了自己,大概也就能驾驭强大的工具。在没有强大自己之前,还是远离过于强大的工具,不然就被奴役了。

 

(十一)后来莫名的就说回了自己的专业。其实城市规划所需要的相关工具,暂时来说,已经足够,工具越是简单,越不容易越俎代庖。工具只是提供便利,并不生产思想。思想从何而来,还是从对一个城市各方面的理解而来。就一个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来说,看数字是没有意义的,数字背后还有质量,还有种种,数字都无法反应。寒假做的汕头战略发展规划就感觉有这样的问题,澄海玩具制造业的区位商很高,但是如何呢?315立马爆出澄海玩具产业的种种问题,黑心作坊,医用塑料回收,多次加工,触目惊心。真正的产业规划是否应当实地的走访,和当地行业协会进行座谈,以及采取更多更多接地气的手段?

 

(十二)可是不论规划师多么努力用心的去学习,去了解,终究没有本地人了解的多。一个当地的孩子可能就比一个优秀的规划师更了解当地各方面的情况。但如果雇佣当地人做规划,顾虑有一:当地人没有专业知识,在规划层面远见未必够。因此在规划师的带领下,当地人参与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然一个项目组,三五人,派几个稚气未脱的小规划师,远道而去调研,游山玩水个两三天,回来了,闭门造车几个月,方案完成,这个靠谱吗。

 

(十三)如果说到民众参与,有涉及到好多其他七七八八层面的问题,在大陆感到无解。另外,规划的实施力度也是很严峻的问题。虽法定规划有法律效应,但规划实施却实无人监管。

 

(十四)更为严峻的是,规划本身无法评定好坏,这个评判体系过于复杂。Only time will tell。而且规划还是一个不断改正推进的过程,因此即便刨除其他所有外部影响,每一版规划的原型和社会经济居民生活最终的结果也不是直接相关的。所以规划师是一个很游离的职业,只看甲方的态度了。这也就爆出了一些几轴几带几中心的口号,一定程度上对于领导喊口号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缺乏下层深入的理解、操作,一切都是浮云。

 

(十五)追加一个有趣的东东:除了油条、大饼这两种研究大类之外,咚咚还介绍了一下神奇的scenario,貌似在交通、气候和地碳的领域做的较多,现下是童姐姐的最爱。不过是否会被scenario的工具主导,还未可知。再加一句之前和徽讨论的共识,学者不应该为了强调自己观点,而逐渐在与他人的争论中把自己逼上一个极端。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总是对的。

 

P.S. 暂时是对于经济学皮毛、社会学皮毛以及规划皮毛的各种迷惑和吐槽……欢迎各种讨论!!以及专业人士的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