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寻静界

 sml4605 2014-01-22

汪建中/文

《仰问青莲》

在这俗界,除了青莲,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仰问。

曾经怀揣着十万个为什么上路,曾经举着一颗低微的头颅,走一路,虔诚地仰问一路,走一年,痴情地仰问一年,问来问去,问去问来,苦苦地仰问了半生,在浸透了凄风苦雨后,在历尽了泥泞坎坷后,这才明白,在这俗界,除了青莲,真的不再有什么值得我仰问,好些事情,好些人物,甚至连斜眼打问打问的价值都丝毫没有。

在这俗界,为什么就没有关于宁静与高洁的答案?没有人能够回答我,即便是勉强回答了,也回答得不伦不类,甚至充满了一股股尘世的恶浊之气。

在这样的时候,只得仰问青莲。青莲青莲您告诉我:淤泥之中,那些滑来滑去的泥鳅,为什么就活得那么滋润?清波之上,那些飘来飘去的浮萍,为什么就生得那么蓬勃?阳光之下,人世间为什么会有万象?大地之上,尘世间为什么会穿梭着那么多蛇蝎?

青莲青莲您告诉我:我有如此的疑问,究竟是我不洁,还是尘世不洁?究竟是我太洁,还是尘世太不洁?我能否如您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波而不妖?我能否像您一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我能否经过一生一世的静心修炼后也成为佛前的一盏灯、一朵莲?

青莲不语,静静地圣洁于淤泥上,静静地绽放在阳光之下。

就位置而言,青莲在脚下池塘,我在池塘岸上。但是,就品德而言,我必须跪下来,用一生来仰问青莲、仰望青莲。

为此,特撰一句,以励今生:静跪青莲下,禅枝绕冰心。

《秋风过耳》

中秋已过,在丝丝缕缕的秋风中,你,究竟听见了什么?

喧闹了整整一个夏季的蝉鸣,已被风带走。那些冰凌的脆裂声,似乎正在秋风的那一头酝酿一场寒彻心骨的阴谋。

中秋已过,在萧萧瑟瑟的秋风中,你,到底听见了什么?

此刻,听见的或者没听见的,统统都在这秋风中了。树欲静而风不止,耳欲静而风依然不止。杜甫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么,在阵阵秋风过耳的时刻,杜老夫子他究竟听见了什么?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枯藤、老树、寒鸦,天下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啊,此时此刻,你们究竟都听见了一些什么?

也许,秋风过耳,压根儿就不需要去听,应该去感受,感受是否真的是秋高气爽?感受秋水是否真的与长天一色?

也许,秋风过耳,实在是不必去听,应该去思索,思索秋雨之下花落多少,思索秋风之中的清波是否宁静?思索大雁过后的长空里哪一朵云在制造暴雪?

中秋已过,圆月已缺,梧桐已老,落木萧萧,真可谓“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在这样的季节,行走江湖,举目四望,真心希望——“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啊!

看来,得趁早备足木炭,好在万里冰封之时,蜷缩于茅屋,在寒窗之前,烛光之下,怡然烹茶,温暖余生了……

《心印自然》

我常常想,在人生的制高点上,心,不再是那一团血肉;魂,不再是那一缕虚无。心与魂的境界,该是菩提如风,该是佛性似莲。

古人说道即自然,亦说道法自然,那么,在人性的制高点上,自然,就不再是那一片山水风光,不再是俗界的烟雨、杏花、寒山、飞鸿,她该是人性之根,佛性之本,是盘坐在静壁之前的一番番禅悟。

那么,我究竟禅悟到了什么?

在远离尘世的静壁前,我禅悟到了道,禅悟到了佛,佛道本一家,家在自然,家在心中,那里有仙气弥漫、佛光普照。在那里,所有的灵魂都能得以清净,不再纠缠于尘世的是非恩怨,不再执著于江湖的纸醉金迷。

放下,真真切切地放下,心就会印于自然,魂就会融于自然,心之魂就会超然血肉之上,成为净界的一片祥瑞之云、一朵雅洁之莲。

朋友,信与不信,佛都在那里,道都在那里。念与不念,菩提照样普世,道法照样是醒梦。悟与不悟,菩萨依然是菩萨,真人依然是真人。

圣贤说得好:“佛不渡无缘人”,有缘无缘,就在心念之间,道与不道,就在禅思之间。

心印自然,心在自然,心安于自然,苦海有边或是苦海无边,都由它去好了,因为,心不再是那一团血肉,魂不再是那一缕虚无,一个佛性暂居的血肉之躯,不过是尘世一处避雨的茅屋罢了。在茅屋之上,是万里碧空,是佛光璀璨。

心印自然,魂绕大道,生命一定就是菩提树上的一片绿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