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远去的精神家园--记苏州民俗博物馆

 苏迷 2014-01-22

2500年前,吴国建城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到,2500多年后的今天,在古老的吴地发展起来的苏州城,会成为中国大地上一颗令人羡慕的明珠,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活居住之地。


2500多年的时间也似乎就是转瞬即逝,古老的吴城墙在岁月的打磨和洗礼下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雄伟和壮观,剩下的,就是那些斑斑驳驳的残垣断壁,向世人展示它曾经的历史和辉煌。但是几千年的时间流传下来的吴地风俗却在这块风水之地不断地繁衍和发展,组成了苏州历史上丰富多彩的篇章。


 



作为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最有力的佐证,每个地方的民俗都有着它鲜明的特点,《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苏州城不但历史悠久,更是几千年来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苏湖熟,天下足”,苏州一带的丰盛富足足以让天下的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那还是在封建社会,苏州的丰盛自然不是现代化的工业和机器,依靠着风调雨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苏州的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吴地的民风民俗。


苏州民俗博物馆就是在这样一个民俗文化深厚的土地上建立而成,位于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狮子林东侧的贝氏祠堂旧址内,以收藏、展示民俗文物,调查民俗事象,研究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馆内建筑风格别具,祠堂的前三进雕梁画栋,为东方古典风格,后一进的两层小楼则是典型的民国建筑,地砖还是当年法国进口的,虽然已经历经百年,花纹依然清晰,色泽仍旧十分华丽。历史的印痕,文明的片断,生活的气息,在这里都可以寻找和感受。


作为国内第一家都市民俗博物馆,它的建成和开馆也是经历了重重的考验。1986年国庆节前夕,在第一任老馆长金熙老先生的带领下,苏州民俗博物馆在零开始的基础上建立而成,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试验中寻找。也许是文化大革命中人们的思想禁锢还没有彻底的解放,在开馆前夕,因为种种原因,民俗馆的开馆险些就付之东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国庆过去不久的11月份,正式宣布对外开放。中国民俗学的泰斗钟敬文先生在给民俗馆的开馆题词上这样写道:“民俗是标志着人类存在的一种文化。每个人类共同体都有要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尚,正像鱼类需要有水一样。搜集、整理和展览一个地区的民俗资料,是当地人民的庄严任务,也是他们的优越权利——它将给带来文化上教育上乃至物质上的种种利益。苏州民俗博物馆的建立,是我国民俗学界的一个喜讯,也是社会主义新文化昌明的一种表征。”


 



民俗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吴地民俗一如吴地悠久的历史展开着长长的画卷,绚丽多彩。有些民俗即使已从现实生活中淡出,却依然令人回味。


走进馆内,第一个展厅是节令时俗厅,正中间是苏州地区最具特色的祭祀荷花传统的展示,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渐渐消失。袁宏道诗云:“苏人三件大奇事,六月荷花二十四,中秋无月虎丘山,重阳有雨治平寺。”传说中,624日是荷花的生日,这天,人们都要到葑门外去观荷纳凉。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文章《硚园》中说到了这种盛况:“葑门荷宕天启壬戌六月二十四日,偶至苏州,见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葑门外之荷花宕。楼船画舫至鱼艖小艇,雇觅一空。远方游客,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余移舟往观,一无所见。


送灶神是过年的一个重要仪式,以前送灶神有一种说法,“官三民四蛋家五”,生活在船上的人家在过去被称为“蛋户”,他们送灶神是在腊月二十五,做官人家要在腊月二十三完成这个仪式,普通人家在二十四的早上要送灶神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举行祭祀。宋朝苏州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真实有趣记载了当时农村岁尾祭灶习俗,“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那个时候宋朝祭祀用的还是荤菜,豆沙团子等,后来随着道教文化的深入,祭祀的祭品就慢慢地变成清水素食了。


但是有关过年的很多习惯还是不断的传承了下来。年初一放开门炮、掸檐尘、接路头等现在仍有所见。所谓的接路头其实就是接财神,财神也叫五路菩萨,东西南北中五路来财,年初四晚上半夜时分开始放炮竹,谁先放财神就会先到谁的家中。年初五早上所有的商店都会在开门的时候放炮竹,接财神,然后才正式开市。


吉祥民俗厅展示的很多都是苏州地区流传甚广的口彩文化,比如发禄袋,婚礼的时候放在洞房里,盖房子或者孩子出生、满月的时候挂在房间里,表达一种吉祥和美好的愿望。


而同时,自古以来苏州也是一个崇文重教的城市,对孩子的教育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非常良好的氛围。在生育习俗厅,这样的场景就可以见到很多,“舅舅送上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之后,舅舅和舅妈会亲自把孩子送到学堂去。舅舅挑上一大担东西,里面有文房四宝、活动的字、印粽、和气汤等,拜师仪式之后,喝和气汤,意为与同学和睦相处,放学时,老师要把书包翻过来,把印粽放在书包上,让他捧回家,这是苏州人望子成龙心切最明显的体现,读书读到书包翻身,考中状元满载而归。


作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苏州人的生活一直以来就以精致和享受而著称,陈列在民俗博物馆的鸡鸣炉其实就是很好的见证。鸡鸣炉里面可以捂上炭火,晚上把桂圆、莲子、栗子等捂进去,早上鸡叫的时候,上了年纪的人开始醒来,坐在床上就可以取出里面的东西来吃了。此外,锡得、暖砚等也都是很有意思的藏品,点缀着吴地人民的生活里程。


 



一本书里曾这样说过,“没有风俗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但也正是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风俗之中,我们对风俗从不在意。因为我们与风俗形影不离,我们反而忘记了风俗,就像鱼儿忘了河流,鸟儿忘记了树林,虫子忘记了草丛一样……


如果说一件文物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历史,那么民俗民风则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民俗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但是也许正是因为它和我们朝日相伴,我们却忽略了它的存在,在它渐行渐远的时候,才看清了它的价值。于是,众多的民风民俗得到传承和延续, 春节、七夕、清明、中秋、端午节、重阳节等极富民族色彩的节日等都已被联合国定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但是更多的习俗却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远去,重视民俗,相信对于世界了解中国元素及民族文化内涵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