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丝的柔软铺就历史 --记苏州丝绸博物馆

 苏迷 2014-01-22

丝绸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江南的人们或多或少总归是见过的,但是对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人来说,即使是在交通如此便利的今天,恐怕也还有很多人无缘相见。就像西施在每个人的感觉中都是那样美丽一般,丝绸在每个人的印象中应该也都是华丽的、飘逸的,宛若迎风而起的水纹,荡漾起层层涟漪。


苏州是一座叠印在丝绸和织锦上的城市,自古就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栽桑养蚕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吴越备史》卷四记述,南唐代吴后,奖励人民种桑,满三千株即赐帛五十匹,皆五年不收租税,于是江淮间,有“旷土尽辟,桑柘满野”之说;而到了唐宋时期,苏州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丝绸生产的中心,养蚕织丝自然也是非常普遍的情况,李白有诗云:“吴地桑叶落,吴蚕已三眠”;明清时期苏州的丝绸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名扬海内外,苏州是当时著名的“江南三织造”之一,民间或宫廷织造规模和水平均为全国之冠。
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苏州的丝绸工业已经不占据主要的地位,但是苏州依然是丝绸生产的故乡,提及丝绸,人们首先想到的也依然是苏州城。丝绸,已经成为苏州城市的文化名片。
为了弘扬我国的丝绸文化,记录和宣传丝绸工业的发展历史,苏州丝绸博物馆应运而生。博物馆坐落在北寺塔风景区内,筹建于1985年,1991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全馆占地面积9410平方米,建筑面积5325平方米,收藏文物15500余件。
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主馆墙面上自然的曲折,仿佛一缕丝绸的柔软和飘逸,上面分别装饰着采桑女、浣纱女、织绸女三尊汉白玉雕像,安静而美丽。建筑整体上以白色为主,寓意丝绸的本色。走进大门,是一条象征“丝绸之路”的东西通道,这也是博物馆建筑的整体寓意。丝绸,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步入序厅,展现在眼前的,是丝绸古国的辉煌历史。中央石壁上刻着“桑、蚕、丝、帛”4个甲骨文字,不但道出了丝绸的悠久历史,也概括了博物馆的全部内容。左侧的巨幅石刻壁画,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古代丝绸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在社会上的作用。靠近壁画,是传说中教民养蚕的第一人——嫘祖的雕像,手捧蚕茧,端庄美丽。沿“丝绸之路”的右侧,是一组沙漠驼队的浮雕,形象生动,古朴浑厚,与半墙有机结合,显示了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风光特色。
古代馆以珍贵的文物、模型、图片资料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丝绸的起源直到明清时期的丝绸史,蚕桑居是根据近代农家养蚕栽桑的情景模拟的展点,显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跨进“织造坊”,又是另一番景象,在这里可以见到各种类型的古代织机和传统工艺的手工操作表演,犹如身临明清时期苏州丝绸业“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的繁荣境地,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历史感。近现代馆则展示了从明清时期到民国阶段苏州丝绸的服饰变迁、精湛工艺以及技术方面的进步。明清一条街采用的是“屋中建屋”的格局,在馆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复原了明清时期丝绸市场的繁荣景象。穿过一个象征性的国门和古丝路关门——裕阳关,进入了中厅,郑和下西洋时的船只模型和序厅中的驼群遥相呼应,将古国文明带向世界。整个建筑均出自国内博物馆建筑名家之手,显得端庄典雅、清新别致。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吴地苏州几千年蚕桑历史的浓缩,在它的馆藏品中,有早期出土的马王堆汉墓碎片,到明清时期的私人收藏,以及近代的精品丝绸;从原始手工织绸的场景复原到当代高科技的复制成品,从栽桑养蚕到织成成品……有关蚕丝的由来、丝绸的生产、丝绸的历史、丝绸的文化等在这里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馆藏品多为各地单位捐赠而来,也有一些是私人捐出。在明清馆,有一套清朝时期的婚礼女服,系原国家博物馆馆长王红军所赠,上衣是有点偏紫的颜色,改变了一直以来人们印象中那个时代的婚礼必须穿上红嫁衣的臆测。
还有一件藏品出土于耶律羽之墓,中间的图案是一支牡丹花,两边则是两只孔雀,非常漂亮。耶律羽之是辽国历史上著名的宰相,辽国处于那时所谓的蛮夷之地,和中原发达的文化无法相提并论,自己生产丝绸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是当时的宋朝为了求得边境的安宁向他们进贡的贡品,还是契丹人掠夺了会织绸的汉人回去为他们服务?不得而知,但是这样的出土足以证明当时各民族之间的来往很是频繁。
苏州丝绸博物馆对于丝绸历史的贡献不仅在于这些文物的保存与流传,更在于它发明了古代丝绸文物织造的复制技术。作为一种蛋白质的制成品,丝绸的保存并不容易,而那些历经千年后出土的文物就更是如此,见光就会变色,会变脆。如何让那些历史印记和世人相见?复制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对马王堆汉墓碎片的复制,首先要根据文献对碎片的组织结构做分析研究,要精确到经线纬线的交错、提花的使用,所有的案头工作做好之后,还要根据那个时代的技术特征还原那时候的织机,这样复制出来的成品,才是最严格意义上的精确的复制品。
这项技术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据古书记载,最早带着丝绸出访各国的是公元前10世纪西周时期的周穆王。但是真正使中国以世界丝织业发源地而闻名于世的则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西北丝绸之路。自那以后,西域诸国纷纷与汉帝国建立外交关系,作为礼物和商品的丝绸更是传遍了全世界,丝绸业促进了中西方最早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
而对我们自身来说,丝绸,以及和丝绸关系密切的栽桑养蚕的历史则对中国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男耕女织”是中国农业社会最原始的形态,几千年来断断续续、绵延不绝,在历史和文化的卷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蚕月条桑,取彼斧斤,以伐远扬,猗彼女桑”,采桑养蚕的描写在《诗经》中比比皆是,汉乐府诗中也有一首名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文学上关于采桑养蚕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描写,蚕桑和农业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桑并举的状况,蚕业文献众多,除经、史、子集等古籍中有关蚕业的记载外,主要集中在综合农书中有关蚕业的记载和专门论述蚕桑的专业蚕书。但是十多年前,在我国的文博界,对丝绸历史的研究仍然是属于边缘学科,很少有人触及。随着丝绸文化的推广,丝绸的高贵典雅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丝绸研究也日益收到社会的重视。

仿佛一位长生的老者,丝绸从几千年前的历史深处不断走来,迈着高贵与华丽的步伐,承载着历史的风尘与凝重,积淀着深厚的蕴涵,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融和、文化的交流,传达着一个时代的文明和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