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门新闻网

 狗山 2014-01-22

  戴着“官帽”的关村祠堂正面。 黎胜华 摄

  在古代,祠堂代表着整个氏族,该氏族的历史荣光与否,从祠堂就可略窥一斑。建设氏族祠堂是讲规矩的,把氏族祠堂的屋顶装饰成“官帽”式样行不行呢?行!你够资格就行,否则就要吃官司。位于恩平市沙湖镇东面两公里的关村,号称“戴着‘官帽’的关村”,就是有资格把祠堂屋顶建成“官帽”模样的一座古村。这个村子充满神奇,到处都是爱心和善举。

  神奇的关村

  关村人不姓关,姓伍,称“关村”是缘于一个传说:古时候,这里的流寇、盗贼非常猖獗,危害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官府便派兵设关把守,人们因之而称其为“关村”。关村是一个统称,由10个自然村构成,有600多年的历史。居住在关村旧村,当过几十年教师,如今已有90岁高龄的伍锡坚老人说,关村很神奇,伍氏先祖立旧村时,是按照“莲花包蕊”的风水格局来建设的。旧村是“莲花心”,它的核心乃是一块宝地,至今仍空着不准建房,据说这是由风水格局所定。关村旧村派生出另外9个自然村,犹如向阳盛开的莲花,拥抱着成为“莲花心”的旧村。

  据传,明清时期,关村所出的举人、贡生、监生等都出自旧村,为表功名,有一家门前的牌匾还写着“父子兄弟举贡监元”的字样。更为神奇的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恩平出现了大饥荒和流行瘟疫,当年全恩平县饿死、病死17600多人,其中有的全家灭绝,有的半个村的人都死亡,但关村旧村人人平安。对于这里的神奇历史,伍锡坚写的《关村旧村世家赞》作了归纳:“自古功名不出闸,从来时疫不进堂。我写旧村世家赞,不沾亲光沾村光。”

  关村的善举

  关村的善举是有传统的,恩平最大的“万安坟”——安息着百多个无主孤魂的“佑启堂坟场”,就是民国时期由关村人伍彬出面筹款设立的。

  改革开放以来,关村的乡亲,特别是境外乡亲热心于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纷纷出钱、出力支持家乡建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该村旅港实业家伍松长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伍松长看到关村子弟分散在该村几个地方上学,就带头捐款25万元,并发动旅外乡亲出钱新建了一所关侨学校;同时,他个人还先后捐资捐物给五邑大学、恩平一中、恩平市人民医院等,支持公益事业,总计捐资捐物近3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外出乡亲踊跃捐款,修筑了沙湖圩至关村两公里长的水泥乡道——关村大道,建起了关溪桥、鹅湖桥等,惠及当地,惠及子孙后代。

  戴“官帽”的关村

  伍锡坚说,关村号称戴着“官帽”,指的是该村“寿皋伍公祠”、“康卫伍公祠”的祠堂屋顶被装饰成古代“官帽”的式样。始建于明朝的祠堂代表关村整个伍氏家族,伍氏先辈中出了很多读书人,当时认为考上监生、贡生、举人等功名的,就是当官的人,所以该村完全有资格把祠堂建成“官帽”式样,也应了“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古训。那时,关村当官的人多,与官攀亲的人也多,有一家先辈至今还令关村人津津乐道:爷爷伍明训娶了麦探花的女儿为妻,孙子伍良温娶了司徒侍卫的女儿入室。同时,关村也与附近的名门望族联姻,如开平张桥,恩平歇马、莲塘等。

  现在,境内外有关村的伍氏后辈7300多人,他们在续写着关村“官帽”的传说。(黎胜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