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标签化”背后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网络、短信、微信、微博等媒体的高度发展,社会人群“标签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严重干扰了公众的视线,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稳定,须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要充分认识“标签化”背后的原因
利益关系冲突催生“标签化”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职业结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阶层越来越多;人们追求社会地位、表达意愿想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致使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各类矛盾凸显,因利益问题而发生的坑蒙拐骗、偷盗抢夺现象,因矛盾问题而引起的仇富仇官、欺压打杀现象,屡屡发生,不时见诸报端。两相交织,导致穷人与富人、党员干部与群众、领导与职工,等等不同阶层间“隔阂”渐起,在利益面前互不相让。孰是孰非,媒体居于社会舆论的前沿,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息,“标签化”现象便应运而生。
媒体竞争激励放大“标签化”现象。信息社会的到来,致使各类媒体竞相涌现,纷纷发展壮大,业内的竞争日趋加剧。在即定的舆论环境中,扩大影响力,增加知名度,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受此影响,各类媒体纷纷投公众“所好”,努力吸引公众眼球,市俗思想越来越重,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淡,个别媒体,甚至置社会公德于不顾,恣意作为。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标签化”现象,经媒体推波助澜,不仅容易引发公众的集体行为,形成围观效应,而且容易以个别代替一般、以部分代替全部,放大“标签化”现象。
舆论监管乏力泛滥“标签化”现象。公众可以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张自己的权利。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监管力量有限、监管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致使部分社会公众,超越法律、道德的底线,任意发表观点,甚至把“标签”当靶子,作为泄愤的工具,不惜使用谩骂侮辱、诬陷栽赃等手段,进行攻击。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不仅助长“标签化”现象蔓延、泛滥,还使得“标签化”人群在社会公众中的印象日渐刻板化,被严重异化。
要深刻剖析“标签化”背后的问题
公众焦躁不安的问题。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公众的社会地位、职业结构、价值期望等,都快速而深刻地发生变化,即有的社会平衡也因此被打破。部分社会公众因为社会角色变化、物质水平提高、思想观念改变等,急需找到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由于新的社会平衡尚未建立,社会公平正义机制尚待建立,社会救济救助机制尚需完善等,致使他们的现实需要无法及时得到满足,因而心理失衡、焦躁不安。“标签化”正是这一情绪的外在表达。
社会生态系统的问题。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系,必然是在既定的法律、道德等社会规则框架下运行的、和谐协调的动态平衡系统。“标签化”现象是社会生态系统出现裂痕的表现,说明处于社会生态链上的各阶层不是相互合作的,而是利益相冲、相互排斥的。当前,机会均衡、责权利对等、贫富差距、权利分配等等问题,都极大地破坏着社会生态系统,导致“标签化”现象日益严重。
文化信仰缺乏的问题。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没有较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催生功利化的资产阶级腐朽文化。作为冲抵公众情绪的文化元素的缺失,致使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公众的情绪,失去了缓冲力,更加表面化和极端化。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物质利益的极致化,集体主义观念、公民道德、社会公德等,被极大地冷落。老人倒地不敢扶、公交车让座负责任,等等现象,充斥着公众的神经,破坏着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人们在不断的失败、失落中寻找根源,在无“根”可寻的时候,“标签化”便成了最好的替代。
要切实强化“标签化”背后的对策
转变利益至上理念。唯GDP论英雄,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缓解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在强调物质决定作用的同时,忽视了意识的反作用,在道德公德、法律法规、文化价值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玩物丧志,物质追求的极端化必然导致精神的颓废;消除“标签化”现象,就必须把公众从颓废中解救出来,必须抛弃利益至上的思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淡化阶层概念,促进公众价值多元化。
夯实社会转型基础。提升全民素质,包括知识、文化、道德、法律、能力等方面,夯实社会转型动力,建设更具文化性、更有包容性、更有潜力性的社会转型队伍,以素质能力的提升,消除“标签化”现象。强化措施,促进社会均等化。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充分利用税收、利率等手段,调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关系,营造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氛围,有力破解仇视现象、敌对心理和隔阂关系。健全法规制度体系,严厉打击官员队伍中的贪污腐败行为,树起正能量“标杆”,去除官僚阶层“特殊化”的标签;严厉打击经济领域垄断经营、非法经营、欺行霸市经营等,以非法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严厉打击欺诈哄骗、混淆公众视听、妖言惑众的行为。
营造和谐发展文化。中华民族有着尊老爱幼、包容大度、互助互爱、谦虚谨慎、敬业奉献等传统美德,集体主义、公平正义、实事求是等传统文化,这些精神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积极弘扬,以凝聚正能量。要在政策、法律、舆论环境等方面,积极强化措施,树立先进典型,形成若干凝聚“点”,以点拓展,形成强大的精神文化氛围,推动社会和谐化,削弱公众的“标签”意识。强化媒体监管,既鼓励媒体“大胆”说,又杜绝媒体“乱说”,通过明确法律底线、职业道德建设等方式,提升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坚决打击哗众取宠、妖言惑众,或者未经证实的信息。
(作者单位: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