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创手术:将肿瘤“就地正法”

 龙凤冈 2014-01-23

微创手术:将肿瘤“就地正法”

  前段时间,74岁的王淑霞随子女赴美探亲旅行,其间感觉身体不适,腹部发胀,随即到洛杉矶一家医院做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她的肝部长了一个直径约11厘米的巨大恶性肿瘤,随时有爆裂危险。医生说,她可能只剩下3个月的时间。

  绝望之中的王淑霞只好回国。辗转之下,她住进了北京佑安医院。

  大动“肝”戈:无奈的选择

  不过,前些天,当记者在佑安医院肿瘤微创介入中心的病房里见到王淑霞时,她已全然不像一个肝癌晚期患者。

  “我在这里做的是微创手术,一点都没遭罪。”王淑霞撩起衣服,给记者看她手术的位置,“原先就在这个地方扎了几个眼,现在连针眼都看不见了”。

  王淑霞的救命恩人是肿瘤微创介入中心主任郑加生。这位大夫有个“绝活儿”,能在不打开腹腔的前提下把肿瘤“杀死”。

  这是传统外科手术完全不可想象的。“大部分恶性肿瘤都不能切除,只能开展所谓的‘姑息治疗’。”郑加生说,往往经过三四次治疗后,癌症就有转移了。

  而在重创手术中,病患遭受的痛苦可想而知。很多时候,就算医生打开了病人的肚子,里面的情况还是看不清楚,只能在超声探测下切;对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切除过多的健康肝组织会导致患者肝衰竭,或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面对“死神”的挑衅,郑加生决定另辟蹊径。

  走进微创手术室

  记者去微创手术室采访时,一位患者正在接受手术。借助面前的屏幕,医生很轻易地找到了肿瘤的位置,随后在病人腹部扎了个小眼,将探针伸进去,便开始了治疗。

  郑加生告诉记者,虽然微创手术室的“标配”是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和一个技术员,但却是多种先进技术的集成。“首先是通过影像引导技术,如CT、磁共振、超声等精确定位病灶,然后选择高温射频或冷冻技术,将肿瘤‘就地正法’。”

  而死亡后的肿瘤细胞蛋白暴露后,本身又可作为一种灭活的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

  更重要的是,病人手术全程保持清醒状态,几乎没有出血,术后第二天就能自由活动,甚至出院。

  2012年,郑加生和同事共为癌症患者实施微创手术5594台,2013年达到6303台,其中肿瘤消融微创手术1158台。

  “外科手术已不再是肿瘤治疗的唯一选择,外科医师必须用好影像学这‘第三只眼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评价说。

  “第三只苹果”

  多年工作在临床一线的郑加生深知肿瘤的凶猛。他一直在想:微创手术优势这么大,可很多医生还没有掌握,老百姓听说的更少,会有多少患者失去微创手术的机会?

  2010年,在他的倡议下,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一年后,该团体被科技部纳入国家试点联盟,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加入这支队伍。

  从此,郑加生的工作除了日常门诊、手术外,还要帮助更多的医生掌握这门技术。他还参加了中国科协的一系列科普项目,向百姓宣传肿瘤防治知识。

  “我们还在制订这类手术的规范。”郑加生说,微创手术的伤口虽然只有一个针眼,但肚子里面的动作不见得比外科手术少,所以要有统一的标准,避免乱治、误治。

  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标志是一只苹果,郑加生一生的梦想都寄托于此。“第一只苹果被亚当夏娃吃了,于是有了人类;第二只苹果砸到了牛顿,人类开启了科学之门。我们愿做第三只苹果,要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造福全球的肿瘤患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