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壮哉唐诗》系列(十二)

 聽雨軒sjh 2014-01-23

      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下)

 

三、穷年忧黎元

  在长安混了十年,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管军械),他异常激动,以为总算可以为国效劳了,随即回奉先县探亲。途中写了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牵挂着老百姓,为他们的命运而叹息、煎熬)的情怀,揭露了盛唐表面繁荣背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黑暗面。

  就在杜甫回家探亲的时候,发生了安史叛乱,玄宗逃蜀,肃宗继位,杜甫将家小置于鄜州,只身到凤翔赴难、保驾,途中被叛军俘获,被押至长安。次年逃出,到凤翔见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当了左拾遗。后因为宰相房琯辩护,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际遇坎坷,便弃官不做,并带家小逃至四川,投奔朋友严武(时任西川节度使)。此时他已经49岁了。

  杜甫到了西南,先居成都,后流寓梓州,再回成都,又流落夔州。大历三年,离夔州(今重庆奉节),经岳阳、衡阳、耒阳准备到郴州去,在耒阳遇洪水,折返而回,大历五年(770),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现在保存下来的杜甫的诗歌有1400多首,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大衰这一转折时期的种种社会矛盾、社会现实,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史。他尤其同情人民、热爱人民,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无论自己是还是(他似乎没有过),都把人民装在心里,为人民的疾苦而呼吁。

  早在安史之乱前夕,他有感于唐皇开边拓土,造成士兵大量伤亡,而使人民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现实,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成都期间,他写了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普天下无食无屋的穷苦人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沉郁顿挫之音响,至今仍回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在成都,他瞻仰了他心中的偶像、三国时名相诸葛亮的纪念祠,含泪写下了名篇《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他毕生壮志未酬之叹,也引发千年来多少英雄共鸣!

  四、诗圣之死

  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于大历三年(768)离川东下,辗转来到岳州,登上岳阳楼,凭轩远眺,他叹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在赞美了洞庭湖的浩瀚之余,感叹自己老病之身,孤舟漂零,不能为国效劳。又想到国家仍有战乱,天下尚不太平,他居然涕泪横流,不能自已。请注意,此时的杜甫可是一介布衣,但他丝毫不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而是发自内心忧国忧民,此种思想境界,怎不堪称诗圣呢?

  写作此诗之后,诗人在风雨飘摇中,在沅湘一带又流浪了一年多。终因疾病折磨,就在从长沙回岳阳途中,在汨罗江上,在当年屈原投江的地方,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诗人永远合上了眼睛。

  屈原的躯体留在了汨罗江底,至今人们仍在每年五月初五包粽子、划龙舟纪念他;杜甫的躯体曾流落在汨罗,直到四十多年后才归葬他的故乡(今河南偃师),至今人们仍在每年清明前往凭吊。

  从屈原到杜甫,汨罗江水见证了两颗伟大的爱民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