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设置 财务顾问部(Corporate Finance or Financial Advisory Service) :
另外,由于这个部门不要求过CPA考试,过CISA就可以升经理,所以每年的考试压力没有那么大。假期的时候会让自己能够得到足够休息,体力上可以得到平衡。
收入——你值多少钱? 审计部:第一年税前基本工资五千左右。平时加班费每小时50元,周末和节假日会比平时多,具体多多少因公司而异,有的事务所规定周末加班加班费是平时的两倍。不过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事务所一般都不鼓励周末和节假日加班,除非项目特别忙。差补以前各家有差异,毕马威给得最多,但是现在已经趋同了,基本上都是180元一天(其中的30是需要交税的,还有出差吃饭要么是自己掏钱,要么是客户请,公司只按每天180元付给你,其他的全部个人花销公司就再也不管。所以如果遇上比较好或是有钱的客户能够请吃饭是比较理想的了)。随着级别的增高,基本工资、加班费和差补都会增加。但是到经理级别就不拿加班费了。为了增加收入,新人一般都比较愿意出差,而到了一定级别(比如做了三四年后)就相对不那么喜欢出差了。忙季的时候新人整月出差加班的话,月入一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时候你可能要问,出差的频率怎么样?答案是无法一概而论,具体需要看你做什么项目。 加班费是需要通过审批的。一般来说事务所都会规定每月有多少时间的加班是不能领到加班费的。比如毕马威和安永都规定每个月加班的前10个小时(或者每年的前120个小时)是无偿的,美其名曰是专业人士无偿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间。不过据说人力资源部的考虑是因为每天都有些人上班会迟到一会,或者上班的时候手头暂时没有事情做而闲着,所以这些零零碎碎的时间加在一起每个月至少也有10小时,因而有这么一个规定。而实际上加班没有加班费的小时数远远超过事务所规定的每月10小时。每月的固定日子员工都需要填一个叫time sheet的东西,写明自己这个月的工作小时数(分正常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然后上交给经理审批,然后按照审批后的小时数给钱。至于你填上去的加班小时数能被批下来多少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项目大小,大项目一般预算比较充足,因而加班费会比较多,小项目则比较少;二是管项目的经理批加班的时候是否慷慨,因为员工的加班是要直接作为主管经理的成本的,加班费给得多了这个经理所做的项目成本也就高了,他会承受来自上面的压力。一般的情况是加班不给加班费的情况非常普遍,不是说你报上去的加班小时数经理不批,而是你填报timesheet的时候最好就不要把加班时间填进去,不然经理会找你谈话。 收入分配:事务所的staff没有奖金,经理有奖金(和业绩挂钩),合伙人有奖金和分红。在一个金字塔结构的处于最低层的员工其实只是合伙人的一个赚钱的工具,完全是扮演螺丝钉的角色,因为这些员工的收入反映为合伙人及经理所做项目的成本。虽然四大收费很高,利润可观,但是大部分利润由合伙人及经理通过奖金和分红得到。不过每个合伙人也是最初通过做螺丝钉一年一年升上来的,所以这里面也没有什么太过不公平之处。 税务部:拿死工资,除了数额有限的加班费和非常少的差补之外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但是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工作没有审计那么累,自然收入也会少一些。 收入增长:经理以下级别每年大概涨10%-50%。一般都在20%-40%之间,具体涨多少就要看前一年的业绩评估结果。同时加班费和差补也相应上涨。 一般说来,同一级别的人收入相差并不多,但实际上,Senior之后就会有Common pay和Top pay之分,具体数字不详。不过还是有很多同事乐于得到top pay,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更代表了个人在公司的发展状况和以后的前途。在普华永道,有很多经管的师兄师姐拿到Top pay,这也充分说明清华经管人还是有竞争力的。
跳槽――退出策略 审计部比较容易跳槽,一是因为审计的工作能让人熟练掌握会计知识和了解相关的会计和税法方面的法规,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别的行业也有可用之处(尤其是会计知识)。二是在四大工作的人毕竟还是经受过繁重的工作负担的考验,其他的雇主也会很认同你的这段工作经历以及从其中锻炼出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三是四大的员工做不同的项目能够接触不同的行业和公司,于是存在很多潜在的跳槽机会,尤其对于工作努力并且能够获得客户认同的员工,跳到客户那里去工作的情况很常见。不过这只是泛泛而谈,具体能够跳到什么地方去还跟很多因素相关,比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社会关系、能力特长以及工作积累等等,一句话,修行在个人。税务部因为工作内容相对比较专,所以跳槽不如审计可选择的范围多。 四大的人员流动性是很大的。每周都会有人离开。那么跳槽的人一般去什么地方了呢?据一些同事介绍,可能有以下几个去处。最主要的是去跟会计相关的地方,如企业的公司财务部,谋求财务经理等职务(如果财务总监的话一般需要到高级经理或者合伙人才有可能跳槽过去做到那个职位),或者去企业的内审部门做内部审计师。有的去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其次也有一些去投行(本土或外资)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的,当然这是极少数优秀的员工的去处。另外有去各种各样行业的都有,比如去做广告之类的完全跟会计无关的地方,还有的干脆自己创业。正所谓生活有无限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离开四大后去什么地方很大程度取决于你追求的是什么。四大的员工非常多,所以也就无法完全统计每一种可能的去向,这里只是指出相对比较常见的退出策略,并不说明你个人的人生选择就得从这些路里面挑一个。 除了跳槽,读书也是一种很多人都会考虑的选择。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去读个硕士或者MBA。至于能够申请到什么样的学校也得看个人能耐了。去很好的学校和很一般的学校的都有。只是在平时工作很忙的情况下还要准备出国申请的东西(如考GMAT)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 以下引用一位校友对跳槽的描述: 似乎每个人都在开始时把四大当作跳板,总是觉得四大紧张的工作,专业的培训会加快个人的事业发展。但慢慢的,大家就会发现,四大并不傻,不会甘心把自己当作别人的培训中心。老板掏钱是要让你为他工作,然后好榨取你的剩余价值,所谓的事业发展规划啊什么的,大家听听就好了。在四大的背景会更多的和财务相关,准确的说应该是会计才对(在你担任领队之前就离开的话)。所以,很多人在四大度过了二到三年以后,开始决定跳槽时,会面临几条出路: 第一,发现自己很适合作财务工作,但是他们不愿意有太多的加班,他们就选择进入某某公司的财务部里担任主管会计。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很稳健的一种,中介的背景会让你的新同事对你刮目相看,各个行业的经验会迅速提升你在上司心目中的形象,赋予你重任。但是企业里面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你的上司没有离开或是没有升职,你很难取而代之。 第二,发现自己其实更本就不喜欢财务工作,他们会选择投行或者咨询公司等听起来比四大要牛很多的地方。不过,去这些地方的机会不多,加上自己四大的背景和要进入的行业差异很大,往往到了那里也要从比较低的级别作起。先别气馁,很快,四大的财务背景会给你很大的自信和优势。当你学会了新的行业的知识时,原来在财务上花费的时间终于给你带来了回报,因为无论是投行还是咨询都离不开财务数据。 第三,就是出国,读个MBA或者Master of Finance 或者Accounting什么的。相关的例子在清华的校友里是最多的。大家可以到水木那里的飞越重洋版看看,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四,发现自己很适合审计工作,这比刚刚提及的第一类人要更加喜欢和数字打交道,并不讨厌加班,他们就会选择留在四大这个行业里。如果留在原来的公司,就不属于这个话题讨论分范围了。如果他们选择其他的三大,跳槽的过程会很快。而这些人之所以离开原来的地方的原因包括:别人的薪水更高,别人的职位更高,或者是自己在原来的地方得罪人了等等。 如果是在工作三年以后考虑跳槽的话,会发现有点不上不下的尴尬。这主要是在业务上越来越专了,所以能选择的行业就更少了,而另一方面,管理经验的欠缺,使人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和满意的薪水了(四大在第四年以后的薪水还是挺有诱惑的)。
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不一样的“办公室政治” 低级别的员工之间关系比较简单。大家都是一起进入公司,一起升职。而且都是帮上面的人干活,没有什么涉及到争夺客户和分红之类的利益冲突,彼此相处很容易。由于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基本上都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共同话题比较多。不像有些在其他企业工作的那样,刚入职的新人面对的是很多比他大很多岁的同事,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比如刚入职的新人一般会谈论租房、学校、恋爱、收入之类的问题,上了年纪有了家庭的同事则讨论抚养孩子的问题,当然很难凑到一块去。在事务所就基本不存在这个障碍。但是,四大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比较开。在工作的时候,上下级的感觉比较强烈。这个可能是由于工作强调经验的原因。而生活的时候,一般级别的概念就比较模糊了。 人际关系简单不代表不需要去经营。正因为办公室里面人际交往显得轻松自然,有些同事一直保留着学生的气质和心态,对成长相当不利。经理们对新人的成熟度的期望值本身也比较低,在培训中会有一些课程手把手教你着装及职场规则,去帮助一般大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士的转变,如果在其他企业,这个过程要缩短很多,而且新人可能并没有能够得到多少指导,必须自己摸索。 事务所人多,所以基本上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在工作中必须与跟自己性格脾气完全迥异的同事合作的情况经常会出现。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能够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合作。除了性格以外,人跟人之间还表现在追求和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不同,所以很难归结出会计师事务所的人一般都是什么样子的。 交换机会——事务所里面的“交换生” 可能有人也听说过四大里面会有交换到国外分所去工作的机会。确实有,不过每家事务所的具体政策不一样。在毕马威,听同事说是每年大约都有一两个名额能够交换出去,目的地是英国、美国和德国这三个地方。那么怎么决定谁有资格去呢?首先得平时工作努力,能够获得经理的提名推荐,然后这些被推荐的人需要通过公司内部的英语水平考试,通过之后还得经过国外分所的主管根据候选人的资历来挑选。要注意每年的这两个名额不是只有同一级别的人在争取,不同级别的人都有资格参选(需要注意的事一般能够获得提名推荐的员工一般都需要三到四年以上的事务所工作经历),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这个机会的话,潜在的竞争者会有不少,可以看到这个过程的竞争也是尤为激烈的,毕竟机会相对于需求来说还是很少的。如果你有幸通过考核最终得以成行,则有可能在指定的国外分所工作一两或者两年,同时按所在的国外分所的本地工资水平领取报酬。据去过的同事说,国外四大的工作时间比国内要少一点,再加上欧美的薪资水平远高于国内,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一个选择。不过被派到国外分所工作的员工需要事先跟国内所在的事务所签订违约金较高的合同,也就是俗称的“卖身契”,承诺回国后继续在该事务所工作多少年。 另外还有一种“交换”机会,严格上不能成为交换,因为它不是像到国外分所工作的交换机会一样,这种交换机会是过去了就不再回来。就像上面所说的,每家事务所都不仅仅有审计和税务这两个部门,还有其他各种专业服务部门,这些部门一旦有了职位上的空缺,当然首先考虑本事务所内部其他部门的员工,主要是因为彼此比较熟悉,员工熟悉公司文化,想要招人的部门也能够很方便地从候选员工所在的部门调出这个员工的档案来调查候选人是否合格,省去了很多公开招聘的成本。比如普华永道的审计部员工后来去了企业并购部工作,毕马威的审计部员工去了财务顾问部工作。 注册会计师考试 如果要在事务所发展,注册会计师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业资格。四家事务所都规定升经理必须要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否则不能升经理,即使业绩很好工作年限也已经足够。因为经理是需要有审计报告签字权的,如果没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则无法签字。 如果你进入了四大并且打算在这里有长期的职业打算的话,最好尽早开始准备CPA,因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你会担负越来越多的责任,会变得越来越忙,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很多个人生活方面的事情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加起来会让一个人无法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准备考试。而CPA考试又是出了名的难过,所以是越早准备越好。事务所里面有些同事业绩是非常好,但是做了很多年(我甚至见过一个接近十年了)的同事还没有升上经历,就是因为没有过注会。其痛苦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因为他能干,所以做的项目特别多,于是就更加没时间准备CPA。而且到了一定年纪记忆力就开始下降,不考试已经多年了,自然更觉辛苦。而现在有些人先知先觉,在加入四大之前就已经把CPA过了,进入公司之后就完全卸下了这个负担,自然是轻松不少。我见过一个刚进来就把CPA和ACCA(据说要升合伙人需要有ACCA资格)都考过了的同事。她已经结了婚,念完了硕士,再加上把这两种职业资格考试都拿下来,同事们都笑称她“把人生大事基本都解决了”。 针对CPA考试,公司会有相应的考试和培训费用报销政策以及相应的考试假政策,为的就是鼓励大家尽早考过CPA。 招聘 四大近年来扩张速度很快,大规模招人。以2005年应届毕业生为例,毕马威、德勤和安永每家在北京都招了200多人,普华永道则更多。今年的招聘规模应该是在去年的基础上稳步增加。所以现在要进入四大相对来说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一点,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四大不是主流,人大和对外经贸的总人数才是最多的,此外其他各个学校的人在四大都有。究其原因有几种说法。一说清华北大的人心气较高留不住,很多进来都做不久就跳槽了。二说本来清华北大的学生申请四大的人就没有其他学校申请四大的人多,招聘进来的人数少于其他学校的当然也就很自然而然了。不过我有点怀疑第二个说法,因为据说很多清华北大的学生找工作的时候都会申请四大以保底,所以这个申请人数少一说就不大站得住脚。 要注意清华北大进入四大不一定能比其他学校的容易。2005年应届毕业生招聘的时候,毕马威最后一轮面试名单里面有45个清华学生,其中10个本科生,35个研究生。本科生里面大部分是经管学院的,其中好像是6个左右会计专业,2个金融专业,一个英语专业,一个生物专业。最终被招聘进来的是35个清华学生。 另一方面,即使四大现在大举扩张,它们也已经过了最初的快速膨胀阶段,到现在各方面已经是比较完善了。反映到对个人的影响上就是许多在它们还不那么完善的时候存在的一些机会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比如德勤税务部有个女同事曾创造出7年时间从新人到合伙人的纪录,到现在不大可能再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一般从新人到合伙人需要12到15年甚至更长。再加上大规模扩招,四大出来的人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值钱了,因为人多了。这些都是需要认识到的事实。不过作为一个行业,会计师事务所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稳定繁荣,客观上也会为事务所的员工提供许多新的机会和平台。 面试流程、面试技巧及注意事项: 以毕马威为例: 毕马威的招聘流程相对简单,网申加一轮笔试加两轮面试。网申的时候填表认真一点,多填,基本上就都会拿到笔试机会,毕马威好像很少在网申这一关卡人。笔试是做两套题,一套数字逻辑题(中文),一套逻辑推理题(英文)。相关的例题可以在毕马威网站上找到(网站上的数学题是英文的)。建议去找一套SHL的题来练习,熟悉一下。笔试过关的秘诀?无他,唯手熟耳。对于数字题,有人说去看看GMAT的逻辑题,我本人没有考过GMAT,觉得做做SHL的题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完全够了。如果你还不放心,建议去渣打银行的网站上注册个账号并申请相关职位,只要到某个阶段它就会要求你做跟毕马威笔试类似的题,但是题目难度比毕马威笔试大。如果你到时候觉得渣打的题不成问题的时候,毕马威的笔试肯定也不是问题。即使渣打的题没过,你多做几次,尽量熟悉题目讨论,毕马威的笔试也不是大问题。对于英文题,没有什么窍门,就看英文阅读水平了。笔试时间比较紧,最好不要考虑太详细,加快速度。接下来是经理(或者高级经理)面试。面试无非就是那些大路问题,一般不会问太多会计知识,除非你是会计专业或者你声称你对会计了解很多。当然也不排除有的经理比较tough会为难你,不用太过紧张,该说什么就说什么,态度诚恳一点以及表现出你愿意吃苦的精神,还有最好能让人信服地说出你为什么想来事务所。理由可以有很多,说得通便可。第二轮面试是合伙人面试。至于合伙人嘛,做到这么高的位置,见得东西多了,一般会心气比较平和,不会为难大家。特别是如果你在经理面试的时候给出关于你自己的信息比较多,面试时间比较长的话,合伙人一般不会再重复那些问题了,可能就会随便跟你聊聊,很随意,说什么东西都有可能。不出意外的话这最后一轮淘汰率似乎不是很高。过关秘诀是不要乱说话、不要说傻话。不要小看这一点,有些人看着大趴(合伙人的俗称)很和蔼,就放松警惕,什么都说,往往可能说漏嘴。 四大一般都会根据往年发出offer的拒签率(即发出的聘书没有被接受的数目站总发出聘书的比率)来决定本年发多少offer。比如如果今年想要招200人,而去年的拒签率是20%,那么今年他们就会发出250个offer。所以即使你和你的同学一起面试四大,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并不明显。实际就职人数会跟预期的有差距,但是差距跟预期值不会相差太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