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月经期间的轻度腰酸腹胀、乳房不适、情绪不安等,一般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也有一些人,每逢经前经后或行经期间,均发生难以忍受的下腹部阵阵疼痛,经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医学上称为原发性或功能性痛经。 中医认为痛经的原因,以虚寒、气滞、瘀阻、风寒较多见,最简单的喝姜糖水方法(用红糖、生姜、山楂各15克,水煎代茶饮),对痛经有一定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简易的方法,可供酌情选用: 1、点穴法 以食指指腹点按合谷(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各点按1分钟,有酸、麻、重、胀感时效果较好。也可在地机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五寸胫骨后缘处)周围扪按,寻找最敏感点,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敏感点,以能忍受为度。持续按压1分钟,疼痛会很快缓解或消失。按压后局部可产生酸胀痛感,或向会阴及小腹部放射。点穴法可于经前数日及月经期间进行,每日1~2次。 2、贴膏药法 用麝香止痛膏,经前作痛、腹痛拒按者于经前开始贴;在月经中后期隐隐作痛、喜按喜热者在行经时贴。在疼痛部位及尾骶部各贴1张,1天换1次,一般连贴3天可见效。 3、熨脐法 用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茴香、元胡各15克,共研极细末,用黄酒适量,炒热,纳入纱布袋中,在温度适宜时,置脐部或小腹部,不停地熨敷。药冷却后,可再炒热熨敷,直至痛经消失为止。适宜于寒湿凝滞的经行腹痛,症见腹痛喜按喜暖、经水色暗、四肢不温等使用。 原发性痛经往往至生育后会自动缓解或消失。作为家长、老师,应注意纠正一些女孩认为来月经是“倒霉”的错误观念,多给孩子关爱及呵护。患痛经的少女精神也不必紧张,只要加强自我保健,包括补充营养、保证睡眠充足,生活规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过劳,防止受寒、受潮,忌食生冷食物等,加上适当的医疗措施,大多疼痛是可以控制或减轻的。 小验方1:金荞麦根50克(鲜品70克,效果更佳)。于月经来潮前3-5天煎服,每剂煎约500毫升,每日1剂,2次分服,连服2剂。2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原发性痛经。 小验方2:制香附、当归各15克,元胡10克,肉桂6克。在月经来前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也可研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次服1-2丸,1日3次,连服数日。经期忌食生冷、避免精神刺激。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且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的一种疾病。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多见于青年妇女,常随月经初潮发病;继发性者多有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肿瘤等。 在这里主要谈谈妇女最常见的原发性痛经. 引起原发性痛经的因素很多,诸如精神因素,经期剧烈活动,不注意风、寒、湿、冷以及内分泌紊乱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子宫内膜产生的一种物质---前列腺素F2a过多,从而使子宫肌肉痉挛,导致了宫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 妇女在出现原发性痛经时不用太紧张,应该明白这只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时,要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在月经期应避免剧烈活动、过度劳累,忌生冷饮食、寒湿侵袭及用冷水洗浴或在冷水中工作.此外,理疗(火罐、按摩、针灸等),中药以及服用成人百服宁或加合百服宁等止痛解痉药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其中成人百服宁主要针对轻中度疼痛,加合百服宁主要针对中重度疼痛,它们都是通过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来有效地缓解痛经的发生. 为了防治“痛经”这个病魔,患有此症的女性们,不妨每晚临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热牛奶,这对痛经,尤其是原发性痛经,可起到一定的缓解甚至短期消除疼痛的作用。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经期疼痛剧烈,也可口服速效救心丸,这对气滞血淤引起的痛经效果更佳。因为速效救心丸由活血化淤、芳香开窍之中药川芎、冰片等制成,可解除月经不调而引起的痉挛性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痛经的自疗对原发性痛经效果很好,但对继发性痛经及有妇科器质性病变的人效果则较差,后者须配合药物甚至手术治疗。同时,在月经期应避免涉水及用冷水洗足或下身;不食生冷之物,保持精神愉快等等,这样,您的“痛经”症状也会减轻。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5.中医临床的经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