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艺术的皇帝新衣
2014-01-24 | 阅:  转:  |  分享 
  
ART&DESIGN

2005年贰月·总第142期012

内容摘要:现代艺术由于片面追求创新而走向

了艺术的反面,从而有了所谓“艺术的终结”。

但在20世纪的美学话语中,“艺术的终结”并

不带有任何批判性,相反是在对现代艺术的创

新精神进行各种各样的辩护。这更进一步促成

了艺术的终结。后现代社会的全面审美化进程

使得艺术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的实验,而进入

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从而为艺术摆脱终结

展示了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但是,审美化本

身潜伏着危机,审美化在追求平均美的时候不

是提高而是扼杀审美敏感力。因此,真正的艺

术似乎不应该满足于对现实的装饰,而应该重

新回到对现实的批判上来。

关键词:现代艺术艺术的终结创新审美化



当画家将一块空白画布当作美术作品展览

的时候,当作家将打字机自动敲出的符号当作

小说发表的时候,当钢琴大师将静默的4分33

秒作为作品演奏的时候,现代艺术的实验已经

走到了终点,并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意味着艺术

的终结。

“艺术的终结”是当代艺术和美学领域中讨

论的热门话题。事实上,这个话题并不新鲜,早

在200年前,黑格尔就明确提出了艺术终结的

主张,并从历史和逻辑上做出了雄辩的证明。

黑格尔的核心观点是:1.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

现;2.随着理念的发展,它的复杂性使得它不

可能被任何感性形式完全表现出来,于是哲学

便取代艺术成为理念的主要表现形式⑴。黑格尔

的证明来源于他对艺术的规定,只要突破这个

规定,他的主张就会成为笑谈。

谨小慎微的黑格尔恐怕都够不上现代艺术

家的笑谈对象。艺术家在放纵自己的想象进行

标新立异的实验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黑格尔

所确立的规范,谁也不愿意认真考虑黑格尔预

言的严重后果。然而,当一块空白画布被当作

绘画展览的时候,这实际上就意味着绘画艺术

的终结,因为这一事件意味着所有东西都可以

成为艺术作品,意味着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

别不再存在。现代美学对于这一事件的解释无

论如何巧妙,都无法挽救艺术终结的厄运。那

片被当作绘画作品的空白画布,实际上就是一

件皇帝的新衣。



之所以最终酿成国王赤身裸体上街参加集

会的闹剧,不仅因为骗子的骗术高超,而且因

为弄臣的愚昧奉迎。现代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扮

演了导致这场闹剧的帮凶的角色。

那块空白画布之所以被人们奉为艺术作品,

因为:1.它是由一位有声望的艺术家创造的;

2.这位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引起了评论家的争论;

3.这位艺术家的类似作品被一些著名博物馆展

出并收藏。

比尔兹利的意图(intention)理论解释了那

块空白画布成为艺术作品的第一个原因,即艺

术家的意图。根据比尔兹利的理论,那块空白

画布之所以被当作艺术作品,因为:1.它不是一

件偶然的东西,比如画家忘记在上面作画,或

者搬运工人错将空白画布当作某件著名的作

品;2.它是画家有意当作艺术作品来创作的。

这里,画家的意图成了那块空白画布成为艺术

作品的关键。

丹托的艺术世界(artworld)理论解释了第二

个原因。根据丹托的理论,那块空白画布之所

以成为艺术作品,因为它周围有一个艺术世界,

或者说它能被置入艺术世界之中。显然,丹托

所说的艺术世界跟一般所谓艺术世界非常不同。

一般所谓艺术世界,指的是艺术作品在欣赏过

程中所展现出的那个想象的世界。丹托所说的

艺术世界,是围绕着艺术作品的理论争论,是

由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评论等所构成的一

种氛围。

迪基的艺术制度(institution)理论解释了第

三个原因。在迪基看来,人们之所以把那块空

白画布当作艺术作品,是因为它被博物馆展出

并收藏,这就意味着它已经被艺术体制认可为

艺术作品了⑵。

总之,那块画布之所以成为艺术作品,与

它本身毫无关系。它的艺术地位和艺术价值,

是艺术家、理论家和更大的艺术体制从外面赋

予的。经过美学家们的这些解释,人们开始逐

渐消除疑虑,将那块空白画布当作艺术作品。

于是,在艺术家和美学家的通力合作下,皇帝

开始披着他的新衣接受臣民的欢呼。



现代艺术家为什么疯狂到将便池当雕塑,

将白布当作品?是谁给予他们这么大的权利和

自由?

的确,现代艺术家获得了他们的前辈从未

奢望过的权利和自由。随着宗教生活日益世俗

化,僧侣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自

由逐渐让渡给了艺术家。于是,艺术家从地位

卑微的工匠跃升为万众瞩目的天才。

为了将自己从普通大众中区分开来,艺术

家们开始用古怪的服饰、语言、行为来标识自

己,他们不满足于重复和模仿,没有学习的耐

心和虚心,满脑子充满创造的幻想的焦虑,用

各种古怪的东西来嘲笑和愚弄那些虔诚朝拜的

善男信女。只要艺术家能玩出新花样,就不愁

不能巩固人们的信仰。现代艺术在这个不相信

神话的时代不断地制造新的神话。

不过,艺术家为此也将自己逼上了不归

路:创新,创新,创新。要撑住神话的不破灭,

就要不断玩出新花样。这种创新的压力,在公

众给予艺术家绝对自由的时候变得尤其沉重。

当压力愈加沉重的时候,游戏的角色就会发生

奇妙的倒转:公众将自己打扮成无知的受众,

他们给予艺术家玩花样的最大自由,惟一的要

求就是玩出新花样。这时,被玩的不是愚昧的

受众,而是精明的艺术家。

艺术家走上花样翻新的不归路,除了来自

受众所赋予的自由的压力外,还有技术的逼迫。

艺术家本来是靠手艺谋生的,但随着技术的发

展,艺术家的手艺不是被取代就是被减缩。摄

影缩小了绘画的范围,电影缩小了戏剧的范围,

录音缩小了歌唱的范围,现代信息和复制技术

取代了艺术家的绝大部分手艺。艺术家被迫退

守那些技术无法取代的东西。艺术家不断翻新

的野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同技术的竞争中

被撩拨起来的。



今天的艺术只剩下花样翻新、绝对自由的、

任性的标新立异。韦兹通过历史考察也得出艺

术的惟一共性就是创新。但韦兹正确地指出,

正是因为创新的特征使得艺术变得无法界定,

因为创新可以向无限开放,从而可以使得任何

东西都可以是艺术也可以不是艺术⑶。

人们有理由怀疑韦兹对历史观察的准确性,

因为很多时候艺术并不要求创新。比如,埃及

艺术就维持了很长时间的稳定性。据贡布里希

的考察,埃及艺术形成了严格的规则,每个工

匠从小就要熟悉和掌握这些规则。一旦工匠掌

握了这些规则,他就完成了学徒生涯。但没有

人会想要不同的东西,也没有人要求他们要有

原创性,相反,他很可能认为最好的艺术家就

是能够将雕像做得最像过去时代的那些令人景

仰的作品。因此,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程中,埃

艺术的皇帝新衣

Emperor’sNewClothesofArt

彭锋PengFeng













计ModernArtandDesign

ART&DESIGN

2005年贰月·总第142期013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离开时代条件抽

象地讨论艺术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幻想编造一个

艺术概念,指望它能够完美地囊括不同时代的

艺术,这也是不可能的。要弄清今天艺术的特

征,设计今天艺术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弄清今

天的时代特征。与过去时代的人们将其所处的

时代称之为“现代”不同,今天的人们标新立异

地将其所处时代称之为“后现代”。这已经足可

以体现今天这个时代是多么地与众不同了。

我们的时代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实质

上就是由理性向审美的转向,无论是欢呼这种

转向的罗蒂还是对它深感忧虑的哈贝马斯都认

可这一事实⑹。当今非常活跃的德国美学家威尔

什也指出,目前全球正在进行一种全面的审美

化进程(AestheticizationProcesses)。首先是表

面的审美化,包括外观装饰、文化享乐主义和

经济生活中的审美策略。其次是深层的审美化,

包括运用新材料改变物质结构、通过传媒建构

现实等等。最后是认识论的审美化,包括真理

观、科学观和科学实践的审美化。总之,整个社

会生活从外到里、从软件到硬件,被全面地审

美化了⑺。基于这样的认识,威尔什进一步提出

了所谓的“美学转向(aestheticturn)”、“第一

美学(protoaesthetics)”、“美学作为第一哲学”

等著名观念⑻。

对于今天这个时代全面的审美化情形,我想

借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来加以说明。梅勒曾

经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对前现代、现代和后

现代做出了比较成功的区分。梅勒用一个图表直

观地例示了这三种不同的符号学结构的关系⑼:

我个人认为,梅勒的这个模式将前现代、

现代和后现代比较成功地区分开来了:前现代

具有存有性符号学结构,现代具有代表性符号

学结构,后现代则具有标记性符号学结构。

现在,让我们对这些术语再做些简单化的

解释。所谓存有领域就是实在领域,标记领域

就是虚拟领域。在前现代的存有性结构中,符

号的能指与所指都属于实在领域,都具有现实

存在的意义。在后现代的标记性结构中,能指

与所指都属于虚拟领域,都只有语言符号的意

义。尽管这两种结构完全属于不同的领域,但

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能指与所指

都属于同一个领域。而在现代的代表性结构中,

存有领域标记领域

存有性结构

代表性结构

标记性结构

能指-所指

所指能指

能指-所指

及艺术几乎没有改变。在金字塔时代被认为好

的和美的,千年之后仍然被当作极好的⑷。同样

的情况似乎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也可以看到。

尽管历史上的情形或许并不如此,但现代

艺术标新立异的特征还是有目共睹的。根据阿

多诺的否定辩证法,艺术的价值刚好体现在它

的标新立异上。艺术正是以它的标新立异,对

墨守成规的社会展开批判,它可以将因异化而

麻木的人们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囚牢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走上真正的自由之路⑸。



按照阿多诺的理论,艺术家应该成为反抗

社会的斗士。除了充分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

外,艺术家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他不仅不会去

阿谀社会,甚至不屑于去批判社会,惟恐那个

异化社会的大染缸将自己弄脏。总之,艺术家

没有不被认可的忧虑,他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去

博得社会的承认。相反,只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艺术家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家与社会

是根本对立的。

但迪基的理论全然不同。在维护艺术家那

近乎任性的自由方面,迪基更有甚于阿多诺。

根据迪基的理论,不管任何东西,只要得到艺

术体制的认可便是艺术作品,否则便不是。迪

基在赋予艺术家以绝对自由的同时,又给他套

上了艺术体制这把沉重的枷锁。与阿多诺所构

想的不进人间烟火的艺术家不同,迪基所构想

的艺术家不仅要有近乎任性的自由,而且要有

同艺术体制打交道的各种技巧:他不仅需要团

结同行,讨好批评家,向公众献媚,而且还需

要经常出入政府部门,懂得怎样迎合媒体做

秀,以及熟悉各种商业操作。艺术不再指他那

精神高度集中的创作阶段的灵光一闪,而成了

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充满铜臭和讨价还价的商

业运作。艺术家在他极端自由的同时陷入了极

端的不自由,艺术被操控在资本那看不见的大

手之中,通过艺术,社会权力渗透到了被统治

者的身体和感觉之中。在这个对政治普遍失去

信任的时代,政治控制权力又找到了有效运作

的新模式。



将艺术从那种皇帝新衣式的尴尬中解救出

来,是今天的美学或艺术哲学的首要任务。美

学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无知而献媚的

大臣的角色,帮助骗子们一道编织皇帝新衣。

但只要大臣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的角色最

适合去揭穿骗子的阴谋。今天美学的当务之急,

不是用它的知识去辩护业已存在的艺术,而是

用它的无知去指明艺术的发展方向。

能指与所指分别属于虚拟的标记领域和实在的

存有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类型上的差异。

只要我们再稍微做一点术语上的转换,后

现代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美学外观就变得非常

好理解了。我们可以用艺术来代替能指和标记,

用现实来代替所指和存有。于是,我们就会看

到一种这样的情形:在前现代中,艺术与现实

同属于现实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艺术能够对现实发生直接的作用,艺术是现实

的一部分,但艺术所发挥的作用不会特别重要,

因为艺术同现实一样都服从现实原则;在后现代

中,艺术与现实同属于艺术领域,它们之间也

存在着密切关系,现实能够对艺术发生直接的

作用,现实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艺术的特性,

艺术所发挥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现实同艺术

一样都服从艺术原则;在现代中,艺术属于艺

术的领域,现实属于现实的领域,它们之间不

存在直接的关系,只能发生间接的作用或影响。

后现代之所以在总体上具有审美化的外观,

原因就在于后现代的一切都在标记领域,都是

可以虚拟的符号,都服从审美化。或者说,后现

代就是要将生活本身虚拟化为艺术形式,或者

根据审美原则来重新构造现实。现实在根本上

是被构造的、被虚拟的,这是后现代与现代和

Thereisnoreasonnotto约翰·麦克克莱肯













计ModernArtandDesign

ART&DESIGN

2005年贰月·总第142期014

前现代根本不同的地方。无论是罗蒂还是威尔

什,他们都是在这种意义上来断定后现代在总

体上具有审美化的外观的。



在今天全面的审美化情形中,艺术也相应

地在发生变化。由于今天的现实变得越来越柔

软,越来越服从审美化或艺术改造,艺术和审

美就突破了传统的美的艺术的范围,开始进入

广大的现实生活领域。与此相应,美学不再是

少数知识精英盘踞的象牙塔,而成了一般大众

的生存策略。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从20世纪后半期开

始,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一种新兴的价

值,即符号价值开始凸现,并日渐成为商品的

主导价值,同时,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脑力

劳动替换体力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而

单一的货币资本也逐渐向货币资本(经济资

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等多元资

本形式转化。总之,大众时代,是一个能指优势

的时代;大众文化,是一种“能指的自我指涉

体系”。这是大众时代的基本特征⑽。除了产品

质量、价格因素之外,大众时代的生产,更多

地要考虑产品的形象、品牌等属于产品能指范

围内的因素。同样,大众时代的消费,也从注

重质量、价格向注重产品形象意味方向发展。

大众时代这种生产和消费策略的转变,实际上

是从实用策略、经济策略向审美策略的转变。

因为按照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观点,艺术刚好是

这种“能指的自我指涉体系”,审美刚好是沉浸

于对符号能指的欣赏和把玩。由于大众时代的

生产和消费完成了从质量、价格向形象意义的

转变,因此大众时代的游戏规则,就不能依据

自然科学(考察质量)、经济科学(考察价格)来确

定,而应该根据美学(考察符号能指的意义及其

如何实现交换)来确定。也就是说,大众时代的

游戏规则,应该服从整个符号消费和体验的游

戏规则⑾。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威尔什说目前

正在发生全球性的审美化进程,进而主张将美

学从对美的艺术的狭隘关注中解放出来,使之

成为一种更一般的理解现实的方法。



不过,我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艺术除了

积极参与全面的审美化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抵

制审美化。事实上,除了罗蒂积极欢呼后现代

的审美化转向之外,很多思想家都对这种全面

的审美化进程持忧虑态度。比如,哈贝马斯就

主张用交往理性而不是审美主义来取代现代的

主体中心理性。而更多的思想家所看到的不是

审美化对感性的解放,而是对感性的操控。在

伊格尔顿看来,审美意味着内化的压抑把社会

权利更深地植入被统治者的身体之中,成为政

治控制权力得以运作的极为有效的模式。这种

控制权已经逐渐落入资本的看不见的手中。因

此,审美在今天已经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

性⑿。即使是赞扬审美化的威尔什,也主张应该

对它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应该区别对待审美化

的不同层次。

照理说,渗透到大众时代的各个方面的审

美策略,应该会强化人们的审美感悟力,为什

么说它反而使人们的审美感悟力变得麻木迟钝

了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众时代的这种审

美攻势,针对的是大众的平均化的审美趣味,

并没有真正考虑作为大众的个体的审美要求。

由此,大众的欲望在被满足的同时,也被规范、

定位,直至彻底迷失自身的真实要求。大众时

代对审美时尚的把握,是通过社会调查、民意

测验、计算机数据处理之后得到的。因此,大

众文化是一种美的平均值的文化,是一种缺乏

个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媚俗的审美文化,是

一种以美的名义来绞杀个体的审美感悟力的文

化。由此,在这样一个符号爆炸的时代,怎样

摆脱“平均美”的追逐,就成了一个问题。我

们认为惟一摆脱追逐的方法,便是用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即采用真正的审美策略,发现

并培养个体的感觉和个性。事实上,对感觉和

个性的培养,一直是美学和艺术教育的一个重

要的方向。因此,今天的艺术具有一种非常特

殊的甚至矛盾的重任,那就是要帮助被平均美

追逐得无所适从的大众,通过真正的审美而进

行自我救赎。

今天的艺术如何实施这种救赎?由于今天

的现实本身已被虚拟化了,艺术只有不再虚拟

才能发挥它的救赎功能。由此,艺术与现实的

关系将发生一种奇妙的倒转:在一个本质上是模

仿的现实中,艺术不再模仿;在一个虚幻的现

实中,艺术不再虚幻;在一个按照某种规则构

造出来的世界中,艺术是“事物本身”⒀。今天

的艺术将以展示那个不能被虚拟的存有领域来

对抗全面的审美化进程,来拯救人们业已被审

美化所操控的感性。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艺术家们

无所适从,因为今天这个时代要求艺术家发挥

两种刚好矛盾的作用:尽情地粉饰和无情地批

判。艺术家必须在这两条道路之间抉择。但无

论选择哪条道路,都意味着玩脑筋急转弯式的

实验艺术的终结。无论是粉饰还是批判,艺术

都在另一个层次上重新回到了对现实的关切,

成为一项性命攸关的严肃事业。

注释:

⑴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北

京,1979,第87-114页。/⑵ThomasE.Wartenberg,

TheNatureofArt:AnAntholog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pp.xi-xxiii。其中比尔兹利的理论见该书第234-246页;

丹托的理论见该书第209-223页;迪基的理论见该书224-

233页。/⑶MorrisWeitz,"TheRoleofTheoryinAesthetics",

JournalofAestheticsandArtCriticism16(1955),pp.27-

35。/⑷T.W.Adorno,AestheticTheory,translatedbyC.

Lenhardt(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84),ch.12,

pp.320-369。/⑸E.H.Gombrich,Thestoryofart,15thed

(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89),p.37./⑹见

RichardShusterman,PracticingPhilosophy:Pragmatism

andthePhilosophicalLife(NewYorkandLondon:Routledge,

1997),p.114./⑺WolfgangWelsch,UndoingAesthetics,

TranslatedbyAndrewInkpin(London:SAGEPubications,

1997),pp.2-6;38-47./⑻WolfgangWelsch,Undoing

Aesthetics,p.48./⑼有关这三种结构的更详细的分析,见

Hans-GeorgMoeller,"BeforeandAfterRepresentation",

Semiotica143-1/4(2003),pp.69-77。/⑽方文:“大众时

代的时尚迷狂”,《社会学研究》,1998.5。/⑾彭锋:《美

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第27-

28页。/⑿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238-239页。伊格尔顿的观点见Terry

Eagleton,TheIdeologyoftheAesthetic(Oxford:Basil

Blackwell,1990),p.28。/⒀彭锋:《美学的意蕴》,179-

180页。

彭锋北京大学哲学系

悬挂的画布巴里·弗拉纳冈













计ModernArtandDesign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