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三首

 寒雪707 2014-01-24

 

杜牧《遣怀》古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文解释】
  我漂泊江湖之上,过着困顿失意的生活,为消除内心的郁闷,行装中总是少不了酒。而平日里交往的又都是腰细体轻的歌妓。十年扬州的生活,真如一场大梦,而梦醒之后,才觉察到自己所得到的是青楼妓馆中传遍的薄情郎的名声。

【词语解释】
落魄:流落不偶。
楚腰:楚灵王好细腰。
青楼:此指妓家。
薄幸:轻薄,用情不专。

翻译
飘泊江湖生活潦倒,常常载酒而行。
放浪形骸沉溺美色,欣赏细腰轻盈。
十年扬州不堪回首,竟是一场春梦;
留连青楼,只落得个薄情郎的声名。

赏析
这是作者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悔恨沉沦的 。首句追叙扬州生活:寄人篱下。二句写放浪形骸,沉湎于酒色。以楚王好细腰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两个典故,形容扬州妓女之多之美和作者沉沦之深。三句写留连美色太久,十年冶游,于今方才省悟。四句写觉醒后的感伤,一生声名丧失殆尽,仅存青楼薄幸之名。自嘲自责,抑郁诙谐。

《全唐诗话》说,吴武陵看了杜牧这首诗,即以他的《阿房宫赋》向崔郾推荐,杜牧于是登第。


【诗文赏析】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四月,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任职。杜牧才华横溢,但生活小节上不拘小节,于是牛派了三十名兵士每天晚上暗中保护杜牧,对此杜牧一无所知。大和九年,杜牧被提升到京都长安任监察御史,在送别宴上杜牧得知牛一直掌握他的行踪,暗中进行保护,于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到京都后,杜牧牢记牛的嘱咐,没有过象扬州那样醉生梦死的生活。为此写下了这首诗《遣怀》。
   曾经的繁华如过眼烟云,扬州十年恍若南柯一梦。想当年,落魄江湖之时,秦楼楚馆,放浪情怀。如今醒悟,回思往事,扪心自问:得否?失否?

这首诗,是杜牧追忆在扬州当幕僚时那段生活的抒情之作。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楚腰,指美人的细腰。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面: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象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十年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这就是诗人所怀。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赢得青楼薄倖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自己又干了些什么,留下了什么呢?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非再三吟哦,不能体会出诗人那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前人论绝句尝谓: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胡震亨《唐音癸签》),杜牧这首绝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这首七绝用追忆的方法入手,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三、四两句固然是遣怀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却是所遣之怀的原因,不可轻轻放过。前人评论此诗完全着眼于作者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是不全面的。诗人的扬州梦生活,是与他政治上不得志有关。因此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怅诗
杜牧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芳时:花盛开的时节。喻青春年少。
   
传说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七绝《怅诗》。前一句是说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错过了美好的时机;后一句是曲笔,本已懊丧至极,却偏要自我安慰,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用怨嗟。传说是否可靠姑且不论,这两句诗确是反映了惆怅满怀、懊丧至极的情绪。委婉蕴藉,情真意挚,韵味悠长。
 

赏析: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字着笔。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犹下句的,指花。而开头一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
  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