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区域地理之亚洲

 陋室书屋2 2014-01-25
 

一、亚洲

1、季风气候显著:(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大陆性季风、海洋性季风)

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分析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2、日本:

1)自然环境特点:

 熟悉地名:四大岛、濑户内海、日本海、太平洋、关东平原、东京湾、富士山、北海道渔场。

A、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如横滨(最大港口)、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

B3/4为山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森林覆盖率世界第一(68%);水力丰富。

C、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富士山 3776米活火山,地震频发)

D、矿产贫乏------工业所需的燃料、原料需大量进口。

利用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进口铁矿石、石油、煤炭:

      铁矿石------由澳大利亚、巴西、印度进口

      石 油------中东、东南亚

      煤 炭------中国

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A、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多港湾、多人力资源优势、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利条件:矿产贫乏、市场狭小。

C、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大力开拓国家市场。冶金、石化、汽车、造船、电子等工业是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D、日本工业遵循“接近消费市场,接近对外贸易的海港”布局原则,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四大工业区:京滨区、阪神区、名古屋区、北九州工业区。

3、东南亚:

1)熟悉东南亚各国的位置

2)熟悉东南亚的物产:天然橡胶、金鸡纳霜、锡、石油。------“单一经济”

  A、分析东南亚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湿热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B、分析东南亚单一经济的不利影响是什么?(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廉,因而在国家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新加坡--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A、扼马六甲海峡咽喉位置,且地处东南亚中心,成为东南亚各国相互贸易的集散地和转口中心。

B、针对资源匮乏,面积小、市场狭小的缺陷,充分利用本国人口多,技术先进的优势,发展转口贸易(加工型贸易)

C、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世界花园”城市)

新加坡成为“世界花园“城市的原因?A、热带雨林气候,适宜热带树木、花草的生长。B、市政规划合理:重工业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C、环保工作做得深入、细致。

4、印度的位置

1)位置: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恒河三角洲、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新德里

    主要物产:煤、铁、锰、棉花、小麦、水稻、黄麻

2)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

     一年分三季:

  4—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气温很高,降水稀少。)

  6—9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常出现洪涝灾害。)

10—次年3月为旱季(盛行东北季风,天气温暖干燥。)

    由于热季和凉季同属旱季,因此,一年也可分为旱季(10—5)和雨季(6—9)两季。

3)印度耕地面积1.73亿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寒较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5、中亚

1)中亚位置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是亚欧大陆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

     中亚深居大陆中心地区,远离海洋。

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从中亚南部穿过。“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和渭水流域,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阿姆河和锡尔河中上游,直到地中海东岸。“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在现代,中国新疆境内的铁路已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轨,从而形成从我国江苏连运港向西横穿中亚,直到西欧的铁路线------亚欧第二大陆桥。

2)中亚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地: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棉花)

中亚主要的出口物资:小麦、棉花、畜产品(细毛羊、羔羊皮)

6、分析西亚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 (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资源)

1)熟悉西亚地图,掌握主要产油国、海湾、霍尔木兹海峡等。

2)西亚成为战略要地的原因:

 A、处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

 B、是世界石油储量最多、产量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地区。

储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产量占世界1/3,出口量占世界60%。西亚石油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和西欧。

3)西亚发展农业离不开灌溉。(灌溉农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