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鸣虫简介(一)有图

 乡村骑士706 2014-01-25
 本帖最后由 突破 于 2011-10-19 15:31 编辑

中国鸣虫简介(一)
鸣虫种类较多,如蟋蟀、油葫芦、蝈蝈、竹蛉(学名树蟋)黑金钟、绿金钟﹑扎嘴儿、金铃子。前三种有三大虫之称,自然环境下,秋虫的寿命一般不过四个月,最晚活不过十二月底。而京城春节前后鸣虫市场上出售的冬虫,是“虫儿把式”在暖洞子里“份”出来的。如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这种有钱有闲阶层的稀罕物,也被普通百姓所喜爱。
                             
                           
      三大虫之首的蟋蟀,又名促织、中华斗蟋、北京俗名蛐蛐。它是秋天鸣虫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属阴虫,喜阴暗,在田野、庄稼地和洞穴生活。此昆虫的雄虫即爱鸣又好斗,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以观其打斗来获取乐趣,因而又被称其为“斗蟋”和“将军”。此虫饲养者最多,市场最大因此独占熬头。被誉为“天下第一虫”。蛐蛐全身呈褐色,有很长的触角。后足大,善于跳跃。雄虫体长20~25毫米,有2根尾须,俗称“二尾(读音yir“乙儿”)儿”。雌虫在2根尾须中间还有一个产卵管,俗称“三尾儿”蟋蟀头顶漆黑且有反光,上有橙黄色纵纹。雄虫前肢长达腹端,大多数个体无后翅,也有少数雄虫有后翅,并能飞翔。雄虫发音镜略呈长方形,鸣声洪亮。音节匀称,略有施音。发音时,两个前翅竖立起来,因摩擦而发出“吱吱吱吱”的声音,能连续鸣叫不已。此虫不仅会叫出悦耳的声音,而且有好斗的习性,因而被人们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一种玩赏虫,屡斗屡胜的蟋蟀常可被炒至极高的价值。
      中国蟋蟀按产地来分,总的可分为北虫与南虫两大部分。北虫主要是以山东、河北二省产的蟋蟀为主,著名产地有山东宁津,宁阳,长青,乐陵等地,河北的保定,蓟县等地。北京是中国蟋蟀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明清时代还产有好品种,五,六十年代北京的西山,十三陵,苏家坨等地都出好虫,在内成的故宫、北海、天坛,护城河也能捉住七八厘的大虫,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但受现今城市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建筑工程,人口的稠密等因素,蟋蟀数量减少,品种也严重退化。天津本地极少产出名虫,但斗养之风远远超过北京,养虫水平在全国屈指可数。   
      北方其他省产的也可算北虫,但不出名。南虫主要是指江、浙两省及上海、安徽等地产的蟋蟀,广东沿海各省产虫亦属于南虫之列。
蟋蟀是昆虫中的田间歌手,由于它们的鸣声婉转动听,惹人喜爱,属于昆虫纲中的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不但善鸣,而且更喜斗,故有雄鸡斗蟋蟀的故事流传至今。蟋蟋到冬天作为鸣虫畜养的时候一般不叫蛐蛐,而称为“白虫”,白虫的鸣声相对来说变化不多,但有宏亮刚烈的特点,在连续不断的情况下,颇像蝈蝈的叫声。饲养蟋蟀可听其鸣,看其斗。每到中秋时节各地都有斗蟀大赛,还有南北大赛等等。使蟋蟀文化大大发展
                       
      其二油葫芦又名结缕黄,油葫芦是冬季鸣虫中最常见的一种,也称“黑虫”畜养的人也最多。由于其全身油光锃亮,就象刚从油瓶中捞出似的,又因其鸣声好象油从葫芦里倾注出来的声音,还因为它的成虫爱吃各种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芦”之名。此虫属直翅目蟋蟀科。体长20~30毫米,宽6~8毫米,触角褐色,长20~30毫米。体色有黑褐色、黄褐色等多种,它浑身油光闪亮。头部黑色,呈圆球形,颜面黄褐色,从其头部背面看,两条触角呈“八”字形,触角窝四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左右对称的淡色斑纹,侧板下半部淡色。前翅背面褐色,有光泽,侧面黄色。尾须很长,能超过后足股节,色较浅。雌虫的产卵瓣平直,比后足股节长。
      油葫芦在蟋蟀中是个头较大的一种,野生油葫芦体长约二厘米半;而人工孵育的由于多代选优培养,个头要大一些,体长可达三厘米。体色有黑、褐多种,有油光,腹部为黄褐色。头部呈球状,顶黑色,复眼四周、头正面及两颊为黄褐色,有带状纹。油葫芦常见种类,从体色上看,有黑油葫芦,体色漆黑闪亮,鸣声幽雅且富于变化,是最受大家欢迎的一种。对这种油葫芦,玩家讲究的是体色乌黑纯正,不带一点杂色,观赏价值高。其中有一种翅长超过尾端者,俗称“翅子”,是为珍品。有一种俗称“花镜”者,据说是从南方传来,体大健壮,浑身乌黑油亮,闪闪发光,十分受看。挑选油葫芦以个大、翅长、头小、项阔为原则。老年间有十二字名言“飞翅美,长翅贵,琵琶响,玻璃脆。”油葫芦分布很广,南北各地均有。每年7-8月在田地里,瓦砾下,草丛中都能听到它发出“吉-悠悠悠” 略带金属颤音的鸣叫,其“悠”可拉长到5至6个。长者可达9次以上,被爱好者称为“九转油铃”,视为极品。更有甚者可达12-13个“悠”以上,是罕见的珍品,美名“十三悠”在玩界广为流传。另外,油葫芦的叫声还是画眉,百灵,靛颏及黄雀儿叫口中不可缺少的一口。尤其黄雀儿叫口中,一只能发出红子,喜鹊,油葫芦音黄雀儿将属上品,身价百倍。许多养鸟者往往会饲养其为爱鸟压口。油葫芦叫声幽婉动听而且还承担着鸟教师的作用,故将其排名第二。



                        
      其三,蝈蝈又称鸣螽、叫哥哥、叫蚰子,古人称”聒聒”或“蛞蛞”,是螽斯类鸣虫中最著名的鸣虫。它全体长35~50毫米,全身呈绿色,触角细而长,身体粗壮。前胸特别大,腹部也较膨大,翅膀较短,仅能遮盖腹部的一半,后足比前、中足长。此昆虫头大,颚齿坚硬强劲,有60毫米长的触角,色黄褐。其卵管长而大,像剑的形状,在土中产卵。蝈蝈的体色除绿色者外,可因生活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按照玩家的习惯,蝈蝈可分为黑蝈蝈、绿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四种。黑蝈蝈是最受北方鸣虫玩家欢迎的一种蝈蝈,又称“铁皮蝈蝈”。主要特征一是色重、二是体大,三是鸣虫声佳。行家认为,正宗铁皮蝈蝈为北京西山的特产,幼时通体深灰色,腹部淡粉,红牙,颜面发蓝;愈老体色变得愈重,直到最后全身为乌黑油亮,外观给人以深沉凝重之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绿蝈蝈是特指那种通体绿而发翠,双翅金黄,不带丝毫杂色的蝈蝈。这种蝈蝈也是冬虫爱好者的宠物,在清代及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它的身体曾在铁皮蝈蝈之上。绿蝈蝈的鸣声不见得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观赏上。山青蝈蝈其实也是广义上的绿蝈蝈,因其体色实以绿色为主,只是与绿蝈蝈相比,绿而不翠,色泽稍重,绿中间有杂色。夏天在田野里捉来的蝈蝈,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它最喜欢生长于原。草白蝈蝈多产于山区的野草之中,但比铁皮蝈蝈的体色要浅,基本上是黄褐色相间,与枯草色很相似,只是肚皮为黄绿色。  由于其眼睛的颜色有所不同,又可按其眼睛的颜色分为“绿眼”、“黑眼”“红眼”。有经验的玩赏者认为“黄不如绿,绿不如黑”,更有“绿不如黑,黑不如赤”的说法。其中“红眼哥哥”被称为是最佳者。
     成年蝈蝈基本上属于杂食类昆虫,饲养者可以每天喂它们一些“面包虫”,间或也可以喂一些蔬菜及瓜果,以做到营养均衡。在冬天喂养蝈蝈,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喂养蝈蝈的环境温度。一般情况下,在高于27~28摄氏度时,蝈蝈就会开始大声鸣叫,但是切忌把养蝈蝈用的葫芦放在暖气上烘烤,并且长时间的鸣叫也会缩短蝈蝈的寿命。当环境温度低于20摄氏度,大约在16摄氏度左右时,蝈蝈就会停止鸣叫,当然,温度也不能太低,0摄氏度以下时就容易造成蝈蝈的死亡。这些冬蝈蝈一般都可以活到第二年的春后,不过,也有许多饲养高手能让它们一直活到第二年的5月份左右,这就在于精心地为它们搭配饮食,并且控制好它们生活的环境温度。
      我国的气候条件复杂,蝈蝈的种类与分布也不一样,如黑蝈蝈(铁蝈蝈)、绿蝈蝈。黑蝈蝈大部分分布在京北的燕山山脉,像密云、房山(鞍山沟)、平谷都是黑蝈蝈虫源地。绿蝈蝈主要分布在京津平原地带,其叫声不如黑蝈蝈声音浑厚,但是欣赏价值较高,品种豆绿、翠绿和草白等。近几年河北省易县每年七八月份有蝈蝈市场。据说山东省沂蒙山区也有丰富的蝈蝈虫源。
      冬天孵化份养的蝈蝈,怀揣鸣叫都以北京地区的为佳虫。
蝈蝈是一年生的昆虫,最多到秋尽,可活三个月,也叫百日虫。人工份养在生物学上,属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也叫三变态。份养的冬虫是从当年秋后采用的雌虫产下的卵,低温储藏到第二年7月8月,在温房加温,经过七次脱壳成虫。人工份养蝈蝈要比份养蟋蟀、油葫芦难度大,都属三变态孵化过程。
      蝈蝈分本叫与药叫(亦称点药),本叫,乃天然鸣声,它原来怎么叫就怎么叫;怎么让它变音,或者让它叫得更好听?北京人发明了一种点药术,此术乃京城一绝,点药则点在翅上,以变其音响。药是用朱砂、铜渣、松香等制成。点药之目的在借异物之着翅以降低其震动频率,相传发明者是将蝈蝈笼挂于松树下,一日忽闻鸣声大变,苍老悦耳。仔细一看原来是松脂滴虫翅上。自此悟出蝈蝈的不同点药方法。红色的点药是朱砂,绿色的是铜渣。点药不但有“盖药”、“底药”之说,而且有“明药”、“暗药”之说,点蝈蝈儿多用“甩药”法,点油葫芦、蛐蛐儿又有“续药”、“撤药”法。
                              先写到这吧,过两天再续,谢谢大家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