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忍冻还金的明朝大中丞高翀

 啸海楼 2014-01-25

忍冻还金的明朝大中丞高翀

诗酒试年华
  

明朝德安府(湖北安陆)高翀,字允升,号玉华。嘉靖乙酉年(1525年)冬季,高翀以孝廉的身份去磁州(磁县)赴会试。清晨天不亮,他和仆人从离磁州三十里的客店出发,走到天亮时,发现道边有个遗落的包裹,高翀就让仆人拿起来,感觉沉甸甸的。高翀就下马坐在树下,等待丢失包裹的人前来寻物。当时北风猎猎,刺人肌骨。等了很久,仆人冻的受不了,又想到主人的囊中已所剩无几,就劝高翀:“为何您要违背天赐,自找苦吃,而要送给那个不知名的人呢?”高翀不答应。

 

又坐了一会儿,有个衣袖掩面的人,光着脚,披头散发,边走边哭说:“钱啦。”高翀说:“你是丢钱的失主吗?钱在我这。”那个人说:“因为官府催缴地租很急迫,只好卖了子女得到了五十五两银。清晨送到州府缴税,想不到日夜仓皇,不知不觉就丢了,我全家都将没命了。”高翀打开包裹,数了数,银两和那个人说的一致,就马上还给了他。

 

那个人哭着磕头道谢,硬要分一半的钱给高翀,被高翀坚决拒绝了。那个人拉着马的缰绳,跟着走了数十里,也不肯走。他私下问出了高翀的姓名,日夜为之祈祷。

 

第二年,嘉靖丙戌年(1526年),高翀考中了进士,此后逐渐升至浙江参议、布政使,后来又升至大中丞(右副都御史)。有四子,三个做了郎官,四子做了郡守以上的高官,高翀活了八十一岁,儿子们也都活了八十多岁。孙子辈中,有几个也做了官。

 

还金本是细小的品行,然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就如救蚂蚁脱水、喂冻僵的鸟雀,可见仁心一般。司马迁、班固著书,也是只举一事,而实际远不止一事。现在的人,早晨做件好事,晚上就想要得到回报。积善,就如同没积一般,不求回报。每一件善事都是第一件,这才是真善人。--源自《耳谈》

 

补记:原作中为高翊,考据后更正为高翀。著作有《归与稿》、《玉华诗文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