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1月25日

 老庄. 2014-01-25


  • 1983年1月25日

    世界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


  • 1983年,荷兰、美国、英国联合研制的世界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发射成功。




  • 1917年1月25日

    比利时化学家、物理学家伊利亚·普里高津出生


  • 伊利亚·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1917.01.25-2003.05.28)出生,比利时化学家、物理学家,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 1843年1月25日

    德国数学家赫尔曼·施瓦茨出生


  • 德国数学家赫尔曼·施瓦茨(Hermann Schwarz,1843.01.25-1921.11.30)出生。




  • 1798年1月25日

    汤普森提出“热是一种运动形式”


  • “热质说”支持着18世纪前的热学基础理论,但它有一个弱点,人们不能肯定热质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质量。对热质说首先发难的是英国物理学家本杰明· 汤普森(Benjamin Thompson, 1753.03.26-1814.08.21),他对于热的本质的研究,挑战了当时占主流的热质说,对19世纪热力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他同时也是位多产 的发明家。

    1798年,汤普森在慕尼黑一家兵工厂监督大炮钻孔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被加工的黄铜炮身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相当多的热 量,而被刀具刮削下来的金属屑的温度更高,超过了水的沸点。按照热质说,这些发出来的热量来自物质内部包含的热质。可是从青铜中发出的过多,全部加起来甚 至可以把它本身熔化,很明显,这用热质说是解释不了的。为了寻找热的来源和期望对热的本质作出解释,汤普森做了一系列实验。他将金属柱和钻削装置全部浸在 水中,用一个钝钻头与炮筒摩擦生热,使一定量的水的温度升高。结果在1小时内使水温升到107℉,到1.5小时水温升高到142℉,到了2.5小时,水就 沸腾了。汤普森对铜屑的比热作了精确测定,结果发现铜屑的比热与炮身没什么区别。他从摩擦产生的热显然是取之不尽的事实推断,产生热量的不是物质,而是一 种来自物质的运动的理论。

    1798年1月25日,他向皇家学会作了报告,结论是,摩擦产生的热是无穷无尽的,与外部绝热的物体不可能无穷无尽地提供热物质,热只能认为是一种运动形式。

    汤 普森的报告引起了巨大反响,无疑是对热质说的一个沉重打击。但由于他的测量有明显数据偏差,没有测量实验中热量的损失,也没有提出一个建设性的学说来取代 热质说。直到19世纪40年代末,由于能量守恒定律的确立,热动说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直到今天,人们才形成正确概念——热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





  • 1736年1月25日

    拉格朗日出生


  • 意大利数学家、力学家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1736.01.25-1813.04.10)生于意大利都灵。拉格朗日在力学方面有杰出贡献,是力学分析的奠基人。他曾担任柏林科学院院长、巴黎师范学院、巴黎工艺学院教授等职。




  • 1627年1月25日

    英国科学家玻意耳出生


  • 1月25日是英国科学家玻意耳(Robert Boyle,1627.01.25-1691.12.31)出生纪念日。玻意耳是英国王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在1680年当选为该学会会长。他在化学和 物理学研究上都有杰出贡献,其撰写的《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仍然被视作化学史上的里程碑。


    玻 意耳批判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 BC-322 BC)的土、气、火、水四元素理论及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1493.11.11\1493.12.17-1541.09.24)的盐、 硫、汞三要素学说,认为物质的粒子是由一些基本微粒组合而成,这是近代元素理论的先驱。玻意耳以其对气体性质的研究著称于世,他提出的玻意耳-马略特定律 现在已经成为中学基础知识。


    玻 意耳还用“实验记录”的方法圆满解决了科学研究传播困难的问题,详细记录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实验结果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一些模糊不清之处。这样,人 们阅读玻义耳的实验报告,就如同亲身经历一般。玻义耳在真空泵实验中,将他做的一共43个科学实验过程详细记录并出版了一本《新机械物理实验——感受空气 活力及其效用(由新空气泵所完成的大部分实验)》著作中。在这本书里,玻义耳做了在极低气压下氧化、磁场、声音及其气压特征的大量实验。甚至还做了生物活 体实验,如第40号实验:检验昆虫在低气压下的飞行能力。更加令人咂舌的是第41号实验:“生物生存对空气的依靠”。在试图揭示有关“大自然所提供给生物 的肺,生存的基本呼吸量到底有 多少”的实验中,玻义耳不厌其烦地更换了大量不同生物,包括鸟类、老鼠、鳗鱼、蜗牛和苍蝇等进行实验,研究它们在空气泵中,空气被抽走时的反应。他这样记 述了当时的情景:“……小鸟看起来还是生龙活虎的,但是把空气抽干之后,明显变得萎靡不振,病怏怏的。很快出现通常家禽中所见不到的头部向后扭,在剧烈而 不规律的抽动几下之后,小鸟翻动两三次,然后胸部向上,头向下,脖子反拧着死掉了。”

    玻意尔的这个高效率、低成本的记述、传播方法,导致了一套记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标准。甚至可以说建立起一种文化氛围,从而使科学家能够参阅彼此的研究著述,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参照他人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入展开研究,而无需做过多的重复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