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得一分阴液 便有一分生理③

 凝影叠姿 2014-01-25

养生学者认为,气功可以培补元气。元气是什么?我们在文章开头已作了交代。元气是原气、真气,是先天禀赋,为肾、命门之气,根于命门,出之于肾,藏于丹田下气海,为人身气之动源,人体诸气之根。清代名医徐大椿《命门元气论》说:“命门为元气之根,真火之宅,一阳居二阴之间,熏育之主,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都说明,元气源于肾阴(肾精),由肾精等生化而来,是行于人体周身的正气。气功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动静结合的自我锻炼养生法,“精”包括先天肾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两部分。根据临床观察,只要练功得法,并持之以恒,对先天精与后天精都有加强充实作用。男性患者的遗精、早泄、精冷、精稀及女性患者的带下、崩漏、经少、病理性闭经等现象,都属于精的病理范畴,通过练功,这些病理现象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改善,此即是气功对阴精发挥作用的佐证。消化功能紊乱、营养障碍的患者,通过气功心肾相交之法,肾阳固秘,脾阳得滋而健运,胃阴也得肾水上济而滋润。从而,胃腑和降善于纳腐,脾运有度,精微充沛,临床表现为食欲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谢加强,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等,这也是气功对水谷之精发挥作用的佐证。此外,先天之精藏于肾,气功意守丹田命门之法,就是充实精水之术。先天肾精仰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荣养,通过吸抵撮闭锻炼,兼备寡欲持满陶冶,则阴精自然充实而固涩,肾中元精得阴精濡养,则愈加壮益。元精益固,元气自充,这即是“练功化气”的必然趋势。显然,气功满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气功培补元气的机转。练功元气充溢后,则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良好的生理活动又利于水谷精微的摄取以补养肾精。这种良性互动则有益于阴液的保护,自然也有益于维护机体健康(阴阳趋衡)。

那么,气功有动气功和静气功两类,练了都能益精么?是的。动气功的优势还在于使血流量加大,除了去惰性阴分(身体废物)外,还可以冲开微循环系统以养阴。静气功则是一种最重要的内养功,对益阴保阳延长寿命具有深远意义。佛家、道家都以静气功养生为主,许多著名的佛家、道家养生者寿命都很长,就是以静气功养益阴气的结果。像佛家的“禅功”,道家的“内丹功”,都是极其重要的静气功。尤其是道家的内丹气功,是“周天”功法,其运气过程有炼己、调药、产药、采药、封炉、炼药等,又称“河车搬运”,并分为大、小周天运气法。小周天包括任督交通及坎离交泰(子午周天),为道家内丹术的精髓。即以意念指挥内气,步骤为从下丹田经下鹊桥(后阴、谷道),从尾闾(lu)上夹脊关,过玉枕至头顶,出目过上鹊桥(两眉间、印堂),循任脉从口唇正中沿胸腹下行,经上、中、下三丹田后,又复周天。原理为督脉为阳海,任脉为阴海,任督通则百脉具通。大周天指乾坤交媾,第一过程为小周天取坎填离,第二过程为运小周天后,后天八卦由离、坎二卦经过以乾、坤二卦分别位南北的先天八卦。此时的卯酉周天(坎离二卦已移居卯酉二位置)即称乾坤交媾,为大周天。近代气功大周天又有在任督小周天基础上加十二经周天的功法,目前较为甚行,贯穿于鹤翔桩、大雁功等之中,总的目的是以“意念引气”促进气血的流通。《周易参同契》提出了炼丹的火候(炉火)原则,把人体比做一个炼丹熔炉炼“内丹”,即把《周易》乾坤二卦当作鼎炉,喻为人体,坎离二卦当作药物喻为人的精气,进行炼己。炼丹之初即为采药,坎离交泰,聚精气于丹田,为内丹第一步。“进阳火”则是吸气升督脉,为内丹第二步。而“退阴符”则为呼气降任脉,为内丹第三步。三步完成任督贯通,则运气一周天(小周天)。有的学者结合炼丹认为,人的元气是人体能量的运行,其运行特点是“坎离易位”。“坎离易位”是指元气在子时和午时开始运转方向刚好相反,而且伴随着“场”的转换。“采药”是喻人身能量流的产生,“进火”是喻人身能量流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和“场”的转换。“进阳火候”及“退阴符候”又喻为进火到了一定的数量,人身的能量流也会产生质的变化和“场”的转换。《周易参同契》炼“内丹”按照生物钟于子午之间或晦望之际“采药”;子时、冬季、月晦时期“进阳火”,而于午时、夏季、月望时“退阴符”。后世提出寅卯辰三个时辰(早晨4~8时)阳气初生(在年春季),宜作动功以助阳气之升发;申酉戌三个时辰(黄昏4~8点)为阴气生长之时(在年秋季),应作静功以助阳气内敛、阴气之生长,使气功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总之,道家极为重视性命双修,所谓“性”即神(心)也,所谓“命”即精(身、阴精)也,具体又以上窍属性,下窍属命,离火为性,坎水为命,性命相依,上下相贯。道家主张守上下窍即所谓守性命,如上守祖窍(脑宫),下守气海(命宫)并打通督升、任降,气运大小周天,成为道家静气功的主体,也是助阳益阴之大法。道家就是中国的佛,所以“禅功”具有道家静气功的一切特点,其调息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呼吸空气,实际是介于胎息与龟息之间,定力愈深,则愈近龟息的状态,甚至心脏也停止跳动,只是生理组织仍是活着的人。此时,修行者的身体,已自行形成了一个小宇宙,以其体内的“气”或“能”的运行,自给自足,不必再从体外吸取氧气来供给体能的消耗。因此,“禅功”就是炼丹法。沈阳有个尼姑圆寂后,心脏成丹(“身上无处不结丹”,气化物经火成丹,佛家称舍利),足以证明此结论。尤其双盘本身,不仅是对身体的一种全方位调整,而且是一种修行方法,因为那种姿势就决定了那样的修行境界。

由静气功我们知道,养生修炼以养阴精为要,多为低氧气化(有的为无氧气化),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节能以藏养阴精。张景岳《类经》卷二十八中介绍了一种调气法,实为闭气功法,这是一种良好的低氧气化气功,其法如下:“当设密室闭户,安床暖席,偃卧瞑目。先习闭气,以鼻吸气,渐渐腹满。及闭之久不可忍,乃从口细细吐出,不可一呼即尽。气定复如前闭之,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不可忍,渐熟渐多,但能闭至七八十息以上,则脏腑胸膈之间,皆清气之布护矣。至于纯熟,当其气闭之时,鼻中惟有短气一寸余,所闭之气,在中如火,蒸润肺宫,一纵则身如委蛇,神在身外,其快其美、有不可言之状。盖一气流通表里上下彻泽故也。其所闭之气渐消,则恍然复归。此道以多为贵,以久为功,但能于日夜间行得一两度,久久耳目聪明、精神完固,体健身轻,百病消灭矣。”彭祖在总结自己长寿秘诀时也道:“但知房中,闭气(指闭气于胸膈中),节其私(思)虑,适饮食,则得道也。”《神仙传》载彭祖殷末(为避祸而隐退)已767岁而不衰老 ,《龙威秘书一集》具体描述为:“少好恬静,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危坐拭目摩搦(nuo)身体,舐(shi)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二百四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这一养生结果,实为“闭气”之功也。闭气功实即道家的胎息功,总的原则是掌握呼吸的缓、柔、深、长,主要以腹式呼吸进行,“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曰增息,如此神具,五脏安”(《养性延命录》)。质言之,胎息功实际上是指闭气加意守的功法,目的在于打开更多的通道。胎息功的最高境界决不是消极静闭,而是在闭气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意念活动,使意念带动气化,所谓“气从有胎中息”、“神行即气行”、“神气相往”(《道藏·洞真部》载《胎息经》),以调动人体的潜能,进行积极的内呼吸为目的。胎息功可以充分促进人体的同化及异化作用,充分吸收清气,以补充内体不足,并去除多余浊物以掌握住其中诀窍,故得胎息者可以达到“辟谷”及“食气”的神奇境界,也是低氧气化的最高境界。

关于导引术中的吞津功,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保肾精之法。津液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体阴液的精华。唾为肾之液,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肾为唾”,即唾为口津,为肾精所化。又因脾开窍于口,肾脾经脉皆上注于舌,故唾液为先后二天之真津,被视为人体甘露玉泉,金浆玉醴(li),尤为精华中之精华。由于唾为肾精所化,因此古代导引家认为多唾或久唾可耗伤肾精,主张咽而不吐,以滋五脏,润百脉,养肾精。吞津咽液是气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曰:“所有来自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故日返本还原。久饵之,令深根固蒂也。”故咽气津者,名天池之水,资精气血,荡涤五脏,先溉元海,一名离宫之水,一名玉泄,一名神水。明朝初期养生学家冷谦在《修龄要批》引用的《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更是一种高级的咽气津法,此法除了有咽津功用外,还有胎息功夫。 其修炼方法为:“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gu)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凡咽时口中有液愈妙,无液亦要汩然有声咽之。……或七或九……或二十四口,要行既行,要止既止,只要不忘,作为正事,不使间断,方为精期……行之一年,水绝感冒痞积……等疾,耳聪目明,心力强记宿疾俱瘳(chou),长生可望,如亲房事,于欲泄未泄之际,亦能以此提呼咽吸,运而使之归于元海,把牢春讯,不放龙飞,甚有益处。”这十六字诀产生于宋元期间,它以非常精练、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强调道家养生法中以咽津养生的重要性,非常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水火相见”的真实意义。另有一些吞津功法更为简明、精准、扼要,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载曰:“食玉家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家者,口中唾也。鸡鸣、平旦、日中、日晡(bu)、黄昏、夜半时,一日一夕。凡七漱玉家食之,每食辄满口咽之,延年。”再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吞津炼精法曰:“朝服玉泉,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也,玉泉,口中唾也,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满口而吞之,辄琢齿二七过,如此者三乃过,名炼精。”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亦曰:“真人曰:常习不唾地。盖口中津液,是金浆玉醴,能终日不唾,常含而咽之,令人精气常留,面目有光。”等等。据说丹家修炼到一定层次,功态中的积唾似蜜甜。故民间喻口水为“唾蜜”,实肾液、肾精之化也。

古代养生家的还精补脑,也是一种上乘的保肾阴(精)方法。根据中医精髓同源理论,精髓皆源于肾,如《内经》曰:“肾藏精”,“肾生骨髓”,“诸髓者皆属于脑”,说明肾精与脑髓密切相关。还精补脑是指交合中少泄或不泄,即原则是“弱人强出”,“百动而不一泄”,让精还返补脑(实际为不伤脑)以不伤肾阴及脑。据现代文献记载,附睾能吸收逆反的精子及精液,“还精”是指在性高潮到了之前即进行控制,使精液在未到达射精管之前即返流,这样才有重吸收的可能。阴阳合和本是双方皆可受益的事,女方受益是肯定的,因为精液中含有大量的有益物质。而女子玉液更可滋养男方,尤其在女方求偶期(子宫内膜增生分泌期,即排卵期)进行交合,则男方更能获益。所以,孙思邈的养性理论就是房中补益,如曰:“真人曰……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并在《千金方·养性·房中补益》篇中给出了固精术:“凡欲施泻者,当闭口张目,闭气握固,两手左右上下缩鼻取气,又缩下部及吸腹,小偃脊膂(lu),急以左手中两指抑屏翳穴,常吐气并琢齿千遍,则精上补脑使人长生。”亦即:“但数交而慎密者,诸病皆愈,年寿日益”,“能百接而不施泻者,长生矣”。进而强调:“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在性与肾阴的保护方面,彭祖也指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即人不能去过“委弃妻子,独处山泽”的“断绝人理”的孤单生活。对于强行禁欲,则“有强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对于老年人房事,则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次数宜少,且频率不宜高。彭祖认为“交接之道”得当,自然有益于双方的身心健康。他提出两性交媾要“从容安徐,以和为贵”,“深接小摇,以致其气”。男女方应把握时机,积极配合,力争同时达到性高潮。“交接时,多含舌液及唾”,则可以降逆气,治消渴,增强肠胃功能,使人肌肤光泽,容颜美丽。还特别告诫切莫放纵情欲,尤其反对奸妓淫娼,指出“奸淫所以使人不寿者,非是鬼神所为也”,而是与纵欲无度、过于耗竭阴精等有关。同时主张“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眠。”认为不与妻子问寝,避免性交过频,可以胜过吃补药,这就是后世所谓“独睡丸”的出典所在。彭祖此论,尤其对年老体弱者来说,确系金玉良言,很值得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