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青丽:香港股市制度的十个细节(09.9.14)

 顾界秘籍 2014-01-26
从香港股市细节探讨其金融中心地位之维护

  

交银国际 杨青丽

  

争论香港与上海金融中心孰将为先,不可忽略股市在金融中心角色中的核心地位,而具体地微观地审视各自股市的细小特征,探讨改进可能,或更有助于认识二者未来的定位或方向。

  

一个从事卖方分析的研究员观察到的香港与内陆股市相关制度的一些细小特征如下:

  

1、香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除了年报较详细外,半年报很简短,季报几乎不披露。这样做,对上市公司来说是节省了资源,但对分析师及投资者来说,减少了了解上市公司的机会,也不便于投资价值或投资风险的及时发掘及发现。同时,对比鲜明的是,内陆上市公司年报半年报的披露内容是一样详细的,季报也要定时按规定内容披露。

  

2、香港上市公司业绩公告以PDF版为主,不便于分析师及投资者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这与内陆一样,不同的是,香港的业绩公告往往一个年报要拆作十几个或几十个小文件,下载保存时比较麻烦。我们看到有国际上的其他交易所披露业绩公告,完全以投资者或分析师的角度来考虑格式,有以WORD或EXECL格式披露的,这样,投资者或分析师就可以直接拿来进行统计分析,不用将PDF转换为WORD或EXECL,分析效率会大大提高!

  

3、香港上市公司的会计期间由于注册地差异导致不一致,有以日历年为会计期的,也有以4月为会计期的。这样明显不便于同口径准确汇总统计整个市场的情况。不过,却给予上市公司较大自由空间。

  

4、香港上市公司缺乏详细的独立数据库,而内陆虽然发展时间较短,却有万得等独立的商业化的详尽上市公司数据库,这样的数据库自然有利于投资者或分析师的分析工作。虽然鹏博有全球上市公司数据,但不是很详尽,要深入分析上市公司,数据库应尽量穷尽上市公司的所有公告内容。

  

5、香港市场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离岸市场,即投资者更为国际化,或者说国际投资者的影响力更大,而上市公司现在多是内陆公司。这样的一个市场似乎在沟通内陆企业与投资者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偏差,因为两头在外。纵观国际,这样性质的大市场还是很少见。一般大的金融中心还是唯本土投资者及本土上市公司的影响力是瞻,不过,就香港交易所和汇丰而言倒是发挥了本土企业在市场上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两头在外的市场也有很大的好处,即更加开放和国际化,投资策略更容易自上而下,大盘股更受追捧。缺点是不十分了解内陆企业及经济运作模式,容易造成误解,加上资金自由流动也容易造成市场的剧烈波动,不过,这种波动对投资者来说既有获取暴利的机会也有遭受较大损失的可能,资金自由流动也是其国际化的一个特征。

  

内陆由于资本管制,本土化特点突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价值挖掘充分,喜欢自下而上选股,导致大盘股不太受欢迎。内陆股市已经通过QFII引入国际化的投资者,上市公司方面也在考虑引入境外公司。伴随资本流入限制的逐步取消,内陆股市的国际化成份也会越来越大。

  

6、香港市场的高提成经纪人制度能充分发挥经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经纪人建立与投资者的长期合作关系。不过,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投资者的增加会削弱经纪人的地位;同时经纪人制度下交易费用较高,不利于投资者;公司享有的分成收入也较少;这种制度对经纪人和公司的信誉要求也较高。内陆市场由于后发技术优势,客户直接交易非常方便,费率也较低。

  

7、香港市场的承销商可以自主向自己的客户派发新股,一级承销业务与二级经纪业务的联动性较强,有利于发挥整优势,提高联动效率,肥水不外流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发行失败风险及更多的内幕交易风险。而内陆往往不论是否自己客户皆将新股均分于整个市场,承销与经纪的关系不太紧密。

  

8、香港市场上,投资银行中研究与其它业务部门的内部定价较为清楚,但容易使研究追随客户与业务部门的需求,失去客观独立性。内陆投资银行大多没有建立清楚的内部定价机制,研究的职能与定位模糊,好坏主要根据业务部门的主观评价,随意性大,研究部门既可以保持独立性,也可能受业务部门驱使失去独立性。

  

9、香港市场交易品种更多,有卖空机制。内陆市场在这方面还十分落后。

  

10、港市场监管较内陆更为严格。但资本市场的贪婪对监管部门永远都是一种挑衅,内幕交易、欺诈、操纵一直存在于资本市场,不可能查处所有违法行为。

  

从以上细节可以看出,股市相关制度设计时,投资者或分析师往往处于较为弱势地位,上市公司往往相对较为强势,大多制度设计并不是严格从投资者利益出发(正是之前对投资者利益极不重视,所以才在逐渐改进之中。打个不太妥当的比喻,股市如赌场,上市公司及交易所类似庄主,投资者是赌徒,投资者的弱势地位很明显),比如信息披露大多倾向于上市公司的意愿,从投资银行、交易所竞相争取上市公司资源也可见上市公司地位之重要,这应该也是市场之初的原始宗旨吧,投资者的权利只是用脚投票而已,毕竟抵不上用手投票。如果监管上市公司太严,公司上市意愿下降,资本市场规模就难以扩大。所以,如果做大是成为或维持股市国际地位及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关键词的话,上市公司自然就拥有比投资者更优越的地位。

  

那么,到底什么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点?是股市的规模还是对投资者的严格保护(法律语言文化等似乎并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要件,这些因素往往伴随市场的发展而自然配套,故在此不论)?二件事情是有冲突的。但凡有点 “追求”的,规模当然是首要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不断提高交易效率、持续维护投资者利益,规模之外的公平和效率之事既不能扔给市场的利益中人-中介机构,也不能扔给投资者,监管机构及交易所只有自己独自扛起!即便监管有责,但庄主(交易所或上市公司)很少有因失责而被罚下场的情况出现。没有绝对的公平和效率,投资者似乎从没有过高要求。若此,香港能否维持国际金融市场中心地位,似乎只有优先做大股市规模一个选项了,如果规模裹足不前,股市地位下降,徒留法律语言文化优势,只有独自欣赏的遗憾。优先做大股市规模这一选项同时交给上海和香港的话,似乎上海更胜一筹,上海资本市场因地缘优势应更能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巨大蛋糕。香港只有突破种种限制,充分发挥其市场化运作优势,奋力争取更多上市资源,才有可能保持其股市的领先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