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城市郊区功能简论

 昵称12787343 2014-01-26

大城市郊区功能简论

 说明:本文是十多年前发表于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论文集《可持续发展:人类安全与生存》(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在整理旧稿时发现此文,对研究当今大城市出现的土地问题或许还有些参考价值。

 提要:   引进一个新概念 : 城市郊区空间资源和生态资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城市人口已达3.6亿。一方面中小城镇大量涌现,全国城市总数已达666(1996)1;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城市人口迅猛增加,推动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由此促使大城市郊区呈现出逢勃发展态势,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当然,不可避免,在发展过程中,世界许多大城市曾经出现的矛盾、问题,也陆续在我国大城市中出现,特别是,将城市矛盾转向郊区的问题尤其特出。在特大城市中用简单外延摊饼的方式扩大城市规模,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威胁着城市自身的生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较普遍问题。

    作为一个例子的北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而生的同样也存在着大城市的通病:交通拥挤、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人口和建筑过密、土地和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破坏、....为寻求解决办法,被迫向城近郊外延扩张摊饼,作为城市“肺叶”的边缘绿地、菜田正在被蚕食。据北京统计局年报2,在规划市区1996年比上年新增建筑面积1152m2(包括城内见缝插针,蚕食边缘绿地和农田进行建筑),而公共绿地仅增加127m2,后者仅为前者的11%;实有住宅使用面积1996 年平均每人比上年增加0.48 m2,而公共绿地仅增0.1 m2。简单的统计反应了北京居住面积在增加,而绿地面积相对在减少。城市“绿肺”的减少,降低了空气的自净能力,最新的空气质量周报已经明显地反映了这一敏感问题。老百姓的感觉是房子内宽了,外面挤了,开窗无新鲜空气。说的是人居环境差了。

    国内的其它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沈阳....状况也大体如此。

    大城市如何持续发展,是在边缘找出路,还是怎么办?

    一、城市生态概念简述

    不少著作(3)(4)对城市生态的概念作系统的阐述, 这里只对与本课题有关的概念简述如下:

    生态系统是指在某一地表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城市是地球生物圈的一个种功能单位,是以人为主体的特殊生态系统,人与人之间,人与其它生命之间,人与城市及周边环境之间按一定规律相互作用。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种不能自行完成物质、能量循环的高度开放系统,它需要从其它或近或远的系统输入食物、能量和其它物质,同时也向外输出产品、排泄废物。

    与其它生命一样,作为城市主体的人,离不开阳光、空气(主要是氧)、水、食物和其它物质。其中,食物和其它物质可远距离输入;水只能取自郊区,远距离调水难度极大;阳光到处都有,但也因大气污染受到威胁;氧源来自植物。

    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而人类和动物则相反,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样从总体上保持平衡。测试研究表明(4):地球上60%以上的氧气来自陆地上绿地植物,10平米树林或25平米草坪就可维持一个人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平衡。绿地的其它生态作用还有吸收工业交通耗能放出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粉尘,改善小气候,消化废弃物,蓄水保土。可以说绿地(林地、草地、湿地、果园、园林、农地等)是城市生态循环链中最活跃、不可缺少的一环。

    大城市城区已经形成,建筑过密,车辆拥挤,大气污染,生态破坏;作为主体的人群,生命十分脆弱,要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不得不求助于郊区。城市郊区是绿地集中地,对城市生态系统循环有着不可替代功能。对郊区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将会对大城市,特别是对特大、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大城市郊区分类

    大城市郊区按空间位置分布可分为远郊、近郊、城乡结合部。简述如下:

    1、城乡结合部,又称城市边缘地带,是指城市建成区周遍地带,其宽约0.5--3公里,个别超大城市甚至大于3公里。在我国目前发展中的大城市中,该地带是城市扩展区,有大量的在建工程散落在农田中,密度随时间空间推移在增长;该地带是经济最活跃地区,也是管理最薄弱地区,这里流动人口多,环境普遍脏乱,社会秩序也差。大量的绿地被蚕食,生态被破坏,反过来对城市生存造成威胁。

    2、近郊区,大城市中心区周遍的区域,一般是由数个行政区构成。如北京的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它包括部分城市建成区、城乡结合部、乡村三部分。人口密度依次递减。由于边缘地带的不断膨胀,土地、人口转型,农业已经萎缩,生态功能正在削弱。

    3、远郊区,比近郊区更远的区域,距城市边缘约10公里以上。一般是隶属城市的农业县区。这里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生态环境较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想空间。

    三、大城市郊区的功能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折,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郊区的功能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城市是随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从农牧业分离集中而居,多余商品需要交换而产生集市,于是城市产生。初始的城市由于规模小,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能量物质交流主要靠郊区,郊区功能主要是为城市提供市场、主付食品、和劳动力。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造就了一大批特大、超大城市。(1)它的市场、供应、劳动力都与区域、全国、乃至世界联系在一起。郊区功能也随之变化。

    笔者研究表明:大城市郊区的功能已经演化为城市发展的资源:即空间资源和生态资源。

    所谓空间资源是指:提供居住工业商贸文化交往的场地,也即建设用地。这好理解。

    所为生态资源是指:郊区以广阔绿地(农田、林地、草地、湿地、果园、园林)为城市提供生命生存的氧源,同时还具备维系城市生态循环其它特殊功能。粮食、燃料、物品可以远距离运来,水源没有可花高代价远距离调来,而生命之舟的绿地是其它任何物质任何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资源──城市生态资源。

    城市边缘带、近郊区、远郊区三种类型区域,既可作空间资源,又是生态资源,其作用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排斥的。

    城市边缘地带,作为生态资源利用,将会给城市带来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效应。如果将脏乱的边缘地带,改造为较宽的林带(转化为生态资源),并使林带向城市中心辐射,那么这座城市肯定是人居环境优美、大气质量良好、能够持续发展。相反,边缘地带作为城市扩展的空间资源,不断被建筑物蚕食,作为生态资源的功能将逐渐丧失,这必然对城市自身发展构成威胁。后者是我国目前多数特大超大城市的现状。

    近郊区,不应作为空间资源利用,而应规划为公共园林、森林绿地、菜地或湿地、水面,与边缘绿带相联,共同发挥其生态资源功能。

    远郊区,既作为生态资源,又可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资源,即作为疏散人口和产业的卫星镇用地。随着高速公路的兴建,时空观也发生变化,一度被冷落的远郊卫星镇,应该作为解决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方案。

四、郊区的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持久高速发展,城市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也是同样的原因,超大城市的郊区化也已出现不可忽视的态势。对前者,人们较为关注;后者的研究很少,笔者认为,郊区化的发展态势, 直接关系着大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超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态势,有两种极然不同的方式:

    一是建设用地在城市边缘膨胀,使边缘地带越来越宽,并动态向外推进,老的边缘地带成为新城区,新的边缘地带又产生。这就是目前我国多数大城市用外延来扩展城区的模式。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六十年代城区边缘是二环外地带,边缘带宽约500米;七十年代突破二环外地带,到八十年代,一下子扩展到三环;九十年代,边缘带从三环内外,一直延伸到四环,此时三环内基本已是建成区;现在还在向外扩展,新的规划(5) 提出在五环附近布局10个边缘分散集团,集团间是绿地或农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绿地或农田能否保得住,值得怀疑。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边缘膨胀摊饼式扩展城区所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但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还需时日。

    二是由于市区环境越来越恶化,而交通日趋完善,为了寻求更好环境,人们纷纷搬出城区,到远郊区居住,这种形式的郊区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大量出现。我国也已经出现苗头: 从居民自发追求更好居住环境的心态开始,到城市管理当局自觉进行规划,在远郊建立卫星镇而有序持续发展。

    五、郊区发展导向

    1、控制使用城市边缘地带空间资源,不在边缘地带规划新的居住小区,已规划的在建边缘居住组团,要调整规划,大大降低建筑和人口密度,以绿地代替,使其转化为生态资源。采取规划和行政手段,压缩边缘地带宽度,使城市与乡村有明显的界线。

    2、跳出边缘摊饼式的外延扩张模式,充分利用远郊空间资源,合理规划,建设若干个设施完善、规模较大的卫星城;卫星城与中心区之间要有最方便快捷交通设施,以吸引中心区人口和单位迁移。包括郊区卫星城在内的小城镇体系要采取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布局,防止镇与镇之间联片,以保持整个区域生态资源不被破坏。

    3、要提高近郊的生态资源质量,在近郊大规模造林,建设城市绿肺,并与中心区园林绿带连成体系,向城区输送氧源,改善城区小气候和大气环境。

    4、坚决制止一切急功近利烂用郊区空间资源、破坏生态资源行为。要处理好空间资源与生态资源关系,区别对待和合理利用边缘、近郊、远郊的两种资源。其基本原则是:离市区愈近愈要营造利用生态资源,控制甚至禁止利用近郊空间资源搞建设。

    5、有条件的大城市郊区,可利用其山水林等生态资源,适度发展休闲度假事业。

 

    现在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人士认识到,大城市郊区人居环境的发展态势以及决策者自觉的对其导向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自觉规划利用好作为城市发展所必须的生态资源和空间资源的郊区,以促进城市生态良性循环,逐步改善已变差的人居环境,并为今后城市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2937页;

(2)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97,中国统计出版社,383,392

(3) 康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1997,中国计量出版社;

(4) 同济大学等,城市园林绿化规划,198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15页;

(5)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2;

 

               本文作者  北京决策咨询中心总工程师李同德(现退休,清华同衡规划院顾问)

说明:本文原发表于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论文集《可持续发展:人类安全与生存》(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