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dy的回答(362票)】: 更新一下,刚刚看到楼下@李磐石 同学的答案中提到用贷款来买股票的事情,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下: 第一,个人消费贷款里面就没有买股票贷款这个类别,现在的个人消费贷款主要是:房贷、车贷、留学贷款。炒股风险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会给你贷款…… 第二,所有的消费类贷款是专款专用好么,从银行贷出来的钱不花在贷款申请原因上的,那叫骗贷…… ------------------------------------------------------------- 醒了再也睡不着,来答题。 首先看了一下截止此时(北京时间上午3:03分)所有的7个回答,很遗憾,我全部不赞同,并没有答到点子上。 这个问题分几个方面来看: 1、13亿人每人办一张额度为1万的信用卡 这个前提涉及到巴塞尔协议相关内容。巴塞尔协议可以说是银行的成立根本,它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银行破产而采取的监督方式。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次征求意见稿,新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其中,第一支柱的 【最低资本要求】中规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资本比率不得低于8%。而这个资本比率为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和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之比。 现在,题干中 【办一张额度为1万】这个条件,就属于风险加权资产。而风险加权资产怎么计算呢?按照新协议的要求,它包括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这两个风险各有其不同的计算方式,主要见下表: ![]()
(sigh,居然不能直接画表格,害我截图再贴图……)(sigh,居然不能直接画表格,害我截图再贴图……) 这些计算方法,不一一解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评级来进行加权计算后,算出办这件事情对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风险来说大不大。 如果现在给一个人办理一张申请额度为1万的卡,对于整个银行体系内部的流程而言,简单来讲就是对你的状况进行评估给你一个合理的授信风险等级,根据这个授信风险等级给你合适的额度——比方说一万。假如我们将这种情况扩大到10万倍,同时有10万个人办理申请额度为1万的卡时,这个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县城(假设小县城的规模就是10万人吧),除了对个人收入财产情况的一个简单审核,这时多了一个对当地经济状况指标的考量。把这个经济状况考量的指标纳入风险评分体系来评估下整体授信风险。如果这个10万人的小县城,人均月收入不到2000,但是却同时申请额度1万,显然,不会给所有人办理额度均为1万授信额度的信用卡。否则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很大风险无法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有坏账危险。 同理,扩大到13亿人,根据地区经济的不同,是不可能给所有人同样授信额度都是1万的信用卡的。所以,题干这个假设不成立。 2、13万亿,能否成功放款? 我们先假设一下,还真有银行凭一己之力承担了这13亿张1万授信额度的发卡,根据新华网的报道: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过万亿 华丽年报背后藏隐忧,在这篇报道里,有这样一个图示: ![]()
若以2012年的总资产来看,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能够凭一己之力放款的勉强只有工商银行。所以,若要放这13万亿的授信额度,只有可能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来实现。当然,我们假设银团贷款有发信用卡模式(汗)。 然后,再假设大家全部刷完属于自己的1万块授信额度,并且都没有归还打算,银行也拿不到抵押物。就上图的情况来看,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这三家银行如果单独承担了这13万亿的坏账,破产清算的话还是能填上这个坑,不需要央行额外印钞——前提是允许这三家行破产清算啊。 更坏的情况,假设13亿人在花钱的时候都很不幸临时提高了30%的授信额度,也就是每个人花了1.3万,并且这笔钱都不打算还,那么,13以人总的坏账就是16.9万亿。大家可以自行结合上图数据算算几个银行破产清算加起来才足够清偿坏账。 哦,最高临时授信额度是能提高到50%的,简单算术题大家自己做做娱乐下吧。 3、这种场景(13亿人同时花完钱同时决定违约)是否会发生? 不会。 有买就有卖;有出账的自然就有入账。甲在乙那刷卡了1万块买鞋子(就拿鞋子做个例子),假设乙尚未花那1W的额度,此时,乙再花1万出去,收入的1万足可以抵掉他的这笔开销。整个经济圈的现金是循环流动的,不存在单纯的单边交易现象。无论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易,还是两个国家的交易,莫不如是。因此,这笔13万亿,是在银行间流动。 最后,感谢这个问题让我重新温习了一遍巴塞尔协议。附上签订巴塞尔协议的地点的图一张,聊以纪念:) ![]()
【Frederick的回答(2票)】: 已经有了很多详细回答的情况下我就说一点。消费的话,钱是进了商户的口袋,但是商户也是必须在银行开立账户的,所以这13万亿始终还是在银行。 只要商户不集体挤兑,这不算是啥大问题。而商户的公司账户从操作上来说是无法挤兑的,不像个人账户。 其实最危险的还是13亿人集体取现…… 【默默的回答(0票)】: 如果假设成立 也没问题 因为你没说是只在一家银行办 几大银行拼起来13万亿的坏账 是够他们受的 但是央行介入的话 应该不会引起混乱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由中央直接成立坏帐资产公司处理这13万亿坏帐,并投放3个四万亿保证经济8%的任务,并稍微抓一部分无背景又老实的人判无期,让其他人侥幸而内疚的闭嘴 【潘匯的回答(0票)】: 你把钱刷回了银行,自己获得信用污点一个。 【李磐石的回答(1票)】: fendy 同学的回答已经从银行风险、内控、营运等方面做了详细解释。 以下仅为补充补充 题主没有限定是国内某家银行的发行的信用卡,所以这个“畅想”下,13万亿信用风险是不会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率的,也就是说在规则操作层面,可行.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刷爆"的概念了. 是指透支消费吗? 哟西! 那就要分了情况, 如果是资产消费,比如买股票、买期货、民间借贷什么的(根据@fendy 的提醒,明确一下,该途径不合法 不靠谱 不合规, 但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具体操作很多,举个例子,某宝就可以很容易的利用虚拟交易的方式实现套现.),那么可以简而言之的告诉题主,银行绝(高)对(兴)没(死)事(了),这13万亿的透支除了拉动各种经济指标以外,跟你站在茅坑旁拿一块大石头妄图砸穿茅坑差不多,除了溅你一身臭臭外, 茅(银)坑(行)还是在那儿,不卑不亢。 如果是实物消费,乖乖,那就不那么好玩了。 怎么说呢,首先金融是一种动态行为,也就是讲,如果要衡量这13万亿的透支消费必须要有一个时间量的考量,首笔消费从什么时候开始,多大规模,然后等等... 假设这13万亿的透支是同时发生, "亚美蝶,老子现在要上茅坑(为啥这答案对这玩意情有独钟),憋不住" "打妹打!我给你找一个有pos机的茅坑" "茅坑一万元我得刷啥" "大丈夫,刷了再说,反正必须要同时刷卡刷到爆" 看吧,就会出现以上这种啼笑皆非的事情. 纳尼!?这些事情都全部搞得定?! 好吧, 就算题主等待了好多年来平息由于实施这项比肩于"文化大XX"的"全民参与超大型经济体验活动"带来的经济量波动,社会波动,各种波...动...之后 楼主会发现,大家除了更穷以外,没什么其他变化了. 因为这13万亿拉动的经济增长和最终对银行规模的增长,早已经拉平了了最开始的那一点点所谓"不良"了. 大家并非刷了这1万就集体自爆不是,还得该吃吃该喝喝,该上茅坑上茅坑. 银行的本质就是经营信用与风险,所以当个人刷卡刷爆恶意拖欠时,对于银行来讲确实是形成了不良,但信用记录这种东西会让这种损害变成双向的;当13万亿的卡刷爆时,也形成了13万亿的消费,这些消费不可能不流进银行凭空消失,所以银行作为流动性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且不说13万亿最后不太可能形成不良,就算都成了不良,13万亿其实不伤元气的. 这种方式,除了刺激实体经济外,没什么别的大用了. 题主的这种幻想,有点类似于郑渊洁的<飞马牌汽车>,没啥意义. 与其YY这个,不如想象一下 "如果全中国所有岛国毛片都变成对岛国正版AV的消费,那对日本经济会带来什么影响?" 这种问题更靠谱... 纯属个人配合题主YY,轻拍 【匿名用户的回答(0票)】: 经济学小白,试着来回答一下吧。 其实前前后后试想了N种情况,涉及到的变量包括但不限于:银行能否要回帐,国家是否会坐视银行到底而不顾,在假设的条件中有多少家银行以及存款等等。 总结下来其实大体是这样的:如果国家管,那么要么要回大部分钱要么印钞,如果要回的话就不多说了,印钞的话相当于所有人一起承受这个通胀,说到底还得为那一万的消费埋单。 如果国家不管,任由银行倒闭。那么首先存钱在那家银行的人得倒霉,如果所有人都不存钱在那儿或者不存钱的话相当于平白无故多出来那些个钱。(实在没法考虑那家银行欠谁的什么的,要不然问题就太细致不好讨论了。)算了这一点还是说清楚些好。比如所有的人都存款都在农行而且商户等等都是的,就是农行有整个经济体系内的全部存款。然后所有人都卡都是工行办的,然后工行把钱都支付给商户哪怕自己余额已经负数了。然后工行带着欠下的3.5个亿就那么倒闭了,只好权当他没债主不知道欠的谁的血汗钱了。那相当于农行多了那3.5个亿,也就是整个体系多了那么多,其实最后还是所有人承受通胀的结果,还得埋单那一万的消费。 所以说到底如果是一个全封闭的体系的话,基本上应该是个零和的结果吧。 学通信的小屌丝半夜没事儿来答高富帅金融问题了,求轻拍。 【匿名用户的回答(0票)】: 你是来报复社会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