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感恩不在

 老刻刀 2014-01-28

当感恩不在

来源:《做人与处世》2010年第12期   来稿者:王涛  

-
  我读高中时,宿舍院里有一位退休的老技工,六十多岁了,每月都替八十余岁的师父领工资,然后坐车送往师父家里。师父子孙满堂,领工资的事完全可由子女代劳。后来工资改在银行提取了,听说这位70岁的徒弟还是每月坐车探望90岁的师父。他说:“一朝为师,终身为父。”这种完全摈弃了功利的感恩之心,使这位普通的退休技工的形象在人们心中顿时高大起来,院里的人们都很尊敬他。有一次我去看望他,谈起人生的体会,他说:“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做人却有三六九等之别,知道感恩的人应该是最高的一等人。”这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优良传统被慢慢抛弃了,感恩就是其中之一。有一位孤寡老人,用自己每月300元钱的退休金和每天早出晚归拾荒赚来的钱,资助三个贫困大学生。在他们求学的几年中,每人都获得了老人几千元的资助。得到这些钱时,他们言辞动听,可是在他们大学毕业找到很好的工作后,竟无一人上门感谢老人。深圳著名歌手丛飞曾耗巨资资助了大量的贫困学生,但当他自己重病住院、经费十分困难时,他先前资助过的学生——其中有好几个已经大学毕业,有了收入很高的工作,有的就在深圳,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他。有一个当年的受助者甚至没心肝地说:“他救助我是为自己出名,与我有什么关系?”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悲哀!
  有位菲律宾老华侨,为了测验学生们的感恩之心,曾专门作过一个测验。他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名单,他从中选定人选,作为他资助的对象。 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予那些配得到的孩子。”
  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了许多书,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赠与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翻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是在书中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亲笔书写的文字:赠予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违背老人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夕晖来去匆匆,老人常常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他所为何事。终于让家人读懂老人心的,是一张很普通的新年贺卡。封面上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得您。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了。”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儿“试金石”,心存感激的人才会得到他的资助。
  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而且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做人的境界如何确定?我认为,感恩是个重要尺度。
  我很喜欢吟唱《绿叶对根的情意》:“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这美好的歌声让我领悟了感恩的深刻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